孩子 3 种特质别嫌烦,实为学霸基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09:30 1

摘要:李叔的儿子小桐考上重点高中时,全家都围着录取通知书拍照,可没过多久,小桐拿着分班考试成绩单躲在房间里哭,门缝里飘出一句 “爸,我从火箭班掉到普通班了,没脸去学校,我想死……” 李叔站在门外,手攥着门把手半天没敢推开,后来他跟朋友说:“以前总觉得让孩子考高分就行

李叔的儿子小桐考上重点高中时,全家都围着录取通知书拍照,可没过多久,小桐拿着分班考试成绩单躲在房间里哭,门缝里飘出一句 “爸,我从火箭班掉到普通班了,没脸去学校,我想死……” 李叔站在门外,手攥着门把手半天没敢推开,后来他跟朋友说:“以前总觉得让孩子考高分就行,那天才明白,比起成绩,孩子能‘厚脸皮’扛事,才是真的硬底气。”

《圆桌派》里,李玫瑾教授和马未都聊教育时,特意提到 “让孩子从小脸皮‘厚’一点,比多报几个补习班管用”。这话在新东方雅思名师朱嫣然身上特别明显 —— 她高考没发挥好,没能去成心仪的学校,却没纠结太久,收拾行李去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后来去英国留学,第一次在餐厅用英语点餐,结结巴巴说了半天,服务员没听懂,周围人都看过来,她脸涨得通红,却还是深吸一口气,掏出手机查单词,一个一个念清楚。现在她给学生上课,总爱讲这段 “社死” 经历:“当时要是觉得丢人就跑了,可能到现在还不敢开口说英语。其实所谓厚脸皮,就是知道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再来一次。”

小区里有个叫朵朵的四年级女生,上次数学考了 65 分,拿着卷子回家时,妈妈没骂她,反而说:“这次错题里有 3 道是计算错了,2 道是没读懂题,咱们一起看看怎么改。” 后来朵朵主动找数学老师,说 “老师,我这道题还是没懂,您能再讲一遍吗?” 旁边有同学笑她 “这么简单都不会”,她却不在乎:“我不会就问,学会了才是我的。” 下次考试朵朵考了 82 分,放学时蹦蹦跳跳地跟妈妈说:“你看,厚脸皮问老师真有用!” 可有的家长不这么想,孩子考差了就说 “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能考好”,孩子想参加学校演讲比赛,又说 “别去了,万一讲不好多丢人”,慢慢的,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躲,连作业写错了都不敢跟老师说。

常被家长当成 “叛逆” 的 “顶嘴”,其实藏着孩子思维的潜力。德国有个研究团队,跟踪了 200 个 2 到 18 岁的孩子,最后发现,那些爱跟家长 “对着干” 的孩子里,84% 长大后做决定时更果断,遇到困难也不容易放弃。楼下的豆豆才 3 岁,妈妈让他穿红色的鞋子,他偏要穿蓝色的,边哭边喊 “我不要红的!” 妈妈一开始觉得孩子不听话,后来听早教老师说,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在萌芽,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换了种方式:“豆豆,你想穿蓝色的鞋子,还是黄色的鞋子?” 豆豆立刻停了哭,选了蓝色的,乖乖穿上就走。

上小学五年级的乐乐,上周跟爸爸吵了一架。爸爸让他周末去上奥数班,乐乐说 “凭什么呀?我周末想先把科学实验做完,奥数班的课上周我已经听懂了”。爸爸一开始很生气,觉得孩子顶嘴不服管,后来冷静下来问他:“那你计划怎么安排时间?科学实验要做多久?奥数作业什么时候写?” 乐乐拿出小本子,一条一条列出来:“周六上午做实验,下午写奥数作业,周日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复习语文。” 爸爸看着本子,突然发现孩子已经会自己规划了。部分家长在遭遇孩子顶嘴时,其第一反应往往是怒声质问:“你竟敢跟我犟嘴?”” 要么骂一顿,要么直接强制执行,慢慢的,孩子不再说 “凭什么”,也不再提自己的想法,连买什么颜色的书包都要问 “妈妈,你觉得哪个好”。

爱模仿的孩子,往往藏着超强的学习力,就像之前爆红的钟美美,3 天时间粉丝从 10 万涨到 100 万,他模仿老师上课的语气、批改作业的动作,连老师扶眼镜的小细节都像极了。神经科学家说,这是因为人类大脑里有 “镜像神经元”,能通过观察快速学会东西。钟美美妈妈发现儿子爱模仿后,没说 “别瞎玩,快去写作业”,反而帮他找素材,比如把老师上课的片段录下来,让他观察细节,还帮他整理模仿时需要的道具。后来钟美美模考只考了 300 分,妈妈也没逼他刷题,而是跟他一起分析:“你模仿的时候那么认真,要是把这份认真用在学习上,肯定能进步。” 最后钟美美考上了重点高中哈三中,采访时他说:“我模仿老师的时候,学会了怎么观察,怎么记住细节,后来学历史记时间线,也用了这个方法。”

邻居家的小男孩童童,特别爱模仿厨师做饭,每天放学回家就拿玩具锅铲,在厨房门口看妈妈炒菜,边看边学:“妈妈,你刚才放盐的时候,先放了一点点,然后尝了尝,对不对?” 妈妈没阻止他,反而买了小一套的厨具,让他周末跟着一起做简单的沙拉。现在童童不仅会做沙拉,还能自己煮面条,写作文的时候,把做沙拉的步骤写得清清楚楚,老师还当成范文在班里读。可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模仿,就觉得是 “不务正业”,孩子模仿医生给玩具打针,就说 “别玩了,净搞这些没用的”;孩子模仿主持人播报新闻,就说 “赶紧去背单词,这能当饭吃吗?” 慢慢的,孩子不再模仿,也不再对周围的事物好奇,放学回家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郑渊洁说过:“聪明的父母用 50 种方法教一个孩子,愚蠢的父母用一种方法教 50 个孩子。” 小区里的张姐以前总觉得孩子 “不听话”,孩子爱顶嘴,她就骂;孩子爱模仿别人说话,她就制止。后来听了教育讲座,才开始改变。孩子上次说 “妈妈,你让我每天背 20 个单词,太多了,我想每天背 10 个,这样记得更牢”,张姐没反驳,而是说 “那我们试试,要是 10 个能记住,就按你的来”。孩子爱模仿同学弹吉他,张姐就给他报了个兴趣班,现在孩子不仅吉他弹得好,学习时也更专注了。张姐现在常跟其他家长说:“以前总想着把孩子教成我想要的样子,后来才发现,孩子自己就有很多本事,我只要别拦着就行。”

有次在家长群里,有人问 “为什么我家孩子总考不过别人,是不是天生就不是学霸的料?” 立刻有人回复:“我家孩子以前也爱顶嘴,爱模仿,我总说他,后来不管了,反而成绩上去了。” 还有人说:“我家孩子上次运动会跑最后一名,回来没哭,还说下次要多练习,我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比我小时候强,至少不怕输。” 群里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各自孩子的 “小毛病”,慢慢发现,那些曾经被当成 “问题” 的特质,其实都是孩子的天赋。

来源:我写一场春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