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周光编辑| 王楠初审| 高向东
文| 周光
编辑| 王楠
初审| 高向东
体育赛场上的辉煌总是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当朱婷站在里约奥运会的领奖台上,谁能想到几年后她会因为一场失利遭受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
那些键盘侠的恶语相向,让这个在赛场上无所畏惧的女孩一度不敢打开手机。
东京奥运会的惨痛经历像一道伤疤,藏在她心底好几年。
2025年的朱婷,终于在央视镜头前揭开了这段往事。
她用三个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中国女排的主攻手,从来都不是任人欺负的软柿子。
你知道她是怎么做的吗?
东京奥运会结束后的那段日子,朱婷的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
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每一条消息都像刀子一样扎进心里。
微博私信、评论区、甚至是朋友圈,到处都是质疑和谩骂的声音。
有人说她打假球,有人说她不配穿国家队战袍,各种难听的话语像病毒一样传播。
这种心理压力达到了什么程度?
朱婷整整一个月没有登录微信。
这对于一个需要通过社交软件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自我封闭的状态。
她选择了最原始的自我保护方式——眼不见心不烦。
把自己和外界的声音完全隔离开来,因为那些恶意的攻击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状态。
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你。
朱婷不是没想过放弃,那段时间她甚至动过退役的念头。
一个在赛场上拼杀了这么多年的运动员,居然被键盘侠逼到想要离开自己热爱的事业,这本身就是一件荒谬的事情。
屏蔽负面信息只是她应对网暴的第一步。
朱婷明白,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那些造谣生事的人如果不受到惩罚,只会变本加厉。
她需要找到更有力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也为所有遭受网络暴力的人出一口气。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朱婷是带着伤病上场的。
手腕的伤势远比外界想象的严重,每一次扣球都伴随着撕裂般的疼痛。
作为球队的主攻手和精神支柱,她不能倒下,也不敢喊疼。
中国女排需要她,球迷期待着她,她只能咬牙坚持。
小组赛的表现确实不如人意。
朱婷的进攻威力大打折扣,失误率也有所上升。
看台上的观众不知道她的手腕问题,只看到了成绩单上的失利。
中国女排没能从小组突围,这个结果震惊了所有人。
曾经在里约创造奇迹的这支队伍,居然在东京铩羽而归。
舆论的矛头迅速指向了朱婷。
作为队伍的核心球员,她成了众矢之的。
没人关心她是不是带伤作战,没人在意她为了这场比赛付出了什么。
所有人只看到了结果,只记得中国女排输了。
那些平时躲在屏幕后面的键盘侠们找到了发泄口,各种恶毒的言论铺天盖地涌来。
朱婷在赛场上流的汗和泪,都比不上赛后遭受的那些恶意攻击来得刻骨铭心。
一个运动员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输掉比赛,而是在输掉比赛后还要遭受来自同胞的攻击。
她为国家拼尽全力,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对待。
这种心理创伤,比手腕的伤势更难愈合。
2021年底,朱婷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她不再选择沉默,而是拿起了法律武器。
对5名在网络上造谣、诽谤她的网友提起了诉讼,案件正式立案。
这个举动在体育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很多人没想到,这个平时看起来温和的女排姑娘,会用这么强硬的方式反击。
朱婷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言论自由不等于诽谤自由。
那些躲在键盘后面肆意攻击他人的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起诉造谣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收集证据,需要应对繁琐的法律程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朱婷的训练本来就很忙,还要抽出时间处理这些事情。
她身边的人都劝她算了,何必跟网友一般见识。
朱婷的态度很明确:不能算了。
如果这次不追究,下次还会有人这样攻击她,攻击其他运动员。
她要为自己讨回公道,也要给那些潜在的施暴者一个警告。
法律才是保护自己最有力的武器,而不是忍气吞声。
这起诉讼案的意义远超朱婷个人。
它为所有遭受网络暴力的公众人物开了一个好头。
原来面对网暴,不是只能被动承受,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朱婷用行动证明,她不是好欺负的软柿子。
时间回到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
那时的朱婷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球员,但她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惊艳了全世界。
小组赛对阵荷兰队的那场比赛,朱婷一个人独得33分,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球队取胜。
33分是什么概念?
在排球比赛中,一个球员能拿到20分就已经相当出色。
朱婷的33分不仅是得分数字,更是一次次精准的进攻、一次次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
她的每一记扣球都势大力沉,对方的防守线在她面前几乎形同虚设。
决赛对阵塞尔维亚的最后时刻,朱婷的那记暴扣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排球狠狠砸在对方场地上,宣告了中国女排的胜利。
她高高跃起的身影,定格成了那届奥运会最经典的画面之一。
里约奥运会后,朱婷拿到了MVP的荣誉。
这个奖项不是白给的,是她用一场场精彩的表现拼出来的。
那时的她意气风发,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赞誉和鲜花包围着她,谁也没想到几年后她会遭受那样的网络暴力。
里约的辉煌让朱婷开启了留洋生涯。
她前往欧洲俱乐部打球,在更高水平的联赛中锻炼自己。
这段经历对她的技术提升帮助很大,也让她见识了更广阔的排球世界。
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和网络暴力并没有击垮朱婷。
她选择了第三条路:坚持康复训练,重返赛场用成绩说话。
手腕伤势的恢复需要时间,也需要艰苦的康复训练。
朱婷咬牙挺了过来。
2024年12月,朱婷拿到了人生中第三座世俱杯冠军。
这个冠军来得意义非凡,它证明了朱婷依然是世界顶级的排球运动员。
那些质疑她能力的声音,在这座冠军奖杯面前不攻自破。
2025年5月,朱婷创造了新的历史。
她成为唯一一个在不同国家联赛中两度获得全满贯的排球运动员。
这个纪录的含金量极高,意味着她在不同的联赛体系中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拿到了所有能拿的冠军。
全满贯不是靠运气能拿到的,需要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发挥,需要在关键比赛中扛起球队。
朱婷做到了,而且做了两次。
这份成就足以让她在排球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冠军和纪录是对朱婷最好的回应。
她不需要在网上跟那些键盘侠争辩,不需要解释什么。
用实力说话,用成绩证明,这才是一个运动员最硬气的态度。
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只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小插曲,不能定义她的全部。
郎平对朱婷的培养和信任,在朱婷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里约奥运会前,朱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球队的主力球员,外界对她的期待很高,她自己也感到紧张。
郎平看出了朱婷的焦虑,专门给她发了一条鼓励短信。
这条短信的内容虽然简短,但给了朱婷巨大的精神支持。
教练的信任是运动员最好的定心丸。
朱婷带着郎平的鼓励走上赛场,最终帮助球队拿下了金牌。
郎平曾经公开表示,朱婷是她带过最优秀的徒弟。
这个评价分量很重,要知道郎平执教多年,带出过无数优秀球员。
能得到她这样的认可,足以说明朱婷的天赋和努力。
2025年,郎平和朱婷一起接受了央视的专访。
这次专访中,朱婷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详细谈到了东京奥运会的经历。
郎平在旁边静静听着,眼神中满是心疼和欣慰。
心疼徒弟遭受的那些不公正待遇,欣慰她能够走出阴影重新站起来。
师徒之间的这种感情,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郎平给了朱婷技术指导,更给了她精神上的支撑。
朱婷也没有辜负教练的期望,用一个个冠军回报了郎平的培养。
古德蒂作为德国队主帅和瓦基弗银行的教练,见过无数世界级的排球运动员。
他对朱婷的评价却是"20年一遇的天才"。
这个评价从一个外籍教练口中说出来,含金量更高。
20年一遇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古德蒂的执教生涯中,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像朱婷这样天赋异禀的球员。
她的身高、力量、技术、球商,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了顶尖水平。
朱婷在欧洲联赛打球期间,展现出的实力征服了所有人。
她不仅能得分,还能带动全队的节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这种大心脏和领袖气质,是天生的,也是通过无数次比赛磨练出来的。
古德蒂对朱婷的赞誉不是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他看到了朱婷身上那种对胜利的渴望,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即使在遭受网络暴力的至暗时刻,朱婷也没有放弃对排球的热爱,这种坚韧正是天才球员的特质。
外籍教练的肯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国内那些质疑声音的有力回击。
朱婷的实力是得到国际认可的,不是某些键盘侠能够随意否定的。
她代表的是中国排球的水平,是中国体育的骄傲。
结语朱婷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还能爬起来继续前行。
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和网络暴力,是她职业生涯中的一道深深的伤疤。
2025年,她终于有勇气撕开这道伤疤,让所有人看到伤口下那颗依然坚强的心。
屏蔽负面信息保护自己,用法律武器维护尊严,重返赛场用成绩说话——这三点行动证明了朱婷不是任人欺负的软柿子。
她是中国女排的骄傲,是所有遭受网络暴力者的榜样。
赛场上的她依然在飞驰,生活中的她已经学会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