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5度的寻乌蜜桔,甜遍全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0 08:04 1

摘要:这颗自清代便是皇家贡品的蜜桔,穿越数百年时光,如今不仅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更发展成为品牌价值达23.92亿元的支柱产业。

金秋时节,江西寻乌,东江源头,蜜桔飘香。

在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寻乌蜜桔展位前人头攒动,客商品尝后纷纷赞叹:“这蜜桔,真甜!”

这颗自清代便是皇家贡品的蜜桔,穿越数百年时光,如今不仅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更发展成为品牌价值达23.92亿元的支柱产业。

蜜桔的甜,是大地写下的诗

驱车驶入丹溪乡,连绵的桔园漫山遍野。剪枝声此起彼伏,伴随着果农的欢声笑语,编织出这个季节最动人的丰收曲。

“秘密,都在这土里。”果农凌宏发站在自家果园,弯腰捧起一把红壤,笑容朴实而灿烂,“你看这红壤,正是蜜桔最爱的‘家’。”

这份甜蜜,并非偶然。

寻乌地处北纬25度,正是柑橘生长的黄金地带。这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有利于糖分积累。更独特的是,这里的红壤富含硒元素,含量高达0.433mg/kg,为蜜桔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沃土。

早在1980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在赣南进行实地考察时就指出:“赣南发展柑橘的气候得天独厚,应成为我国柑橘商品生产重要基地。”

科技赋能,守护舌尖上的甜蜜

然而,再甜蜜的旅程,也有遭遇风雨的时刻。

2012年,当柑橘“癌症”黄龙病袭来,寻乌柑橘产业一度陷入困境。危机倒逼转型,一场以科技为核心的“果园保卫战”悄然打响。

一时间,一张张巨大的白色防虫网,为绝望的果园撑起了希望的“保护伞”。如今,这项技术已覆盖全县九成柑橘园。防虫网也从过去只能用一两年,升级到如今能管五六年。全县还涌现出上百支架网队,甚至远赴外省为果园搭网。

防虫网筑起了第一道物理防线,而更多科技手段的应用,则让果园管护更加精准高效。

如今,走进凌宏发的蜜桔园,科技感扑面而来。“嗡嗡——”伴随着引擎轰鸣,植保无人机在蜜桔园上空匀速飞行,将“营养套餐”化作薄雾,均匀洒向蜜桔林。“以前人工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现在一架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能搞定,又快又均匀!”凌宏发操作着无人机,看着自家蜜桔园被“精准投喂”,心里乐开了花。

此外,果园里还设置了捕虫器,通过气味诱杀害虫,进一步减少了农药使用。地面铺设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则根据果树需求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成为凌宏发的“田间管家”。

“以前种蜜桔靠经验,现在靠的是科技”凌宏发笑着说,这套科技赋能“组合拳”让他的果园管理成本直降30%。“这果子种得越来越有奔头!”

科技,不仅守住了甜蜜,更升级了甜蜜。

一条网线,让深山蜜桔通天下

好果子种出来了,但如何让“养在深闺”的珍品,卖出应有的价钱?

转机,来自另一张“网”。

“家人们看一看,现摘现发,寻乌蜜桔,甜过初恋!”在水源乡龙塘村,果农张扬正拿着蜜桔,对着手机热情直播,他身后,是一片硕果累累的蜜桔园。

从“等客上门”到“直播带货”,果农们把直播间搬进果园,收获了关注,也打开了销路。

与此同时,在寻乌县一家电商仓库里,电商从业者庄红正在电脑前查看订单,工人们熟练地分拣、包装,最快几分钟就能处理一个订单。“清晨摘果,傍晚发货,最快第二天就能到客户的餐桌。”

这“次日达”的背后,是寻乌不断完善的保障:县里投入上亿资金修通产业路,冷链车直抵果园;开通23个城市的直发专线,打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在寻乌,像庄红、张扬这样的电商从业人员已有3万余人,全县拥有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店铺3187家、电商零售企业267家。

一颗颗蜜桔,正沿着网线,甜遍全国。

甜了果子,更甜了老百姓的日子

站在自家的果园里,凌宏发算起了丰收账,“成本降了,收入涨了,这日子啊,和这蜜桔一样,越来越甜!”他的笑容,是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丰收写照。

如今,寻乌蜜桔种植面积约6万亩,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高达3.2亿元,真正甜了千家万户的日子。

展望未来,寻乌县正围绕“234”发展思路(即两果联动、三产融合、四良配套),推动柑橘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全力将寻乌打造为中国南方柑橘贸易集散中心和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从皇家贡品到百姓餐桌,从深山人未识到品牌价值23.92亿元,寻乌蜜桔的甜蜜逆袭,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好产业,能富民;好日子,就像这蜜桔一样,越来越甜。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