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10月的福清,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桂花香。自8月中印尼恢复外交关系后,这座海滨小城就陷入了一种特殊的期待中——旅居印尼的华商林绍良,即将带着弟弟林绍根、同乡林文镜及两百余人的队伍返乡。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福清的大街小巷。
他就是林绍良。
燕归牛宅
第一部分:归乡
1990年10月的福清,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桂花香。自8月中印尼恢复外交关系后,这座海滨小城就陷入了一种特殊的期待中——旅居印尼的华商林绍良,即将带着弟弟林绍根、同乡林文镜及两百余人的队伍返乡。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福清的大街小巷。
南门兜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段,可此时却乱得不成样子。狭窄的道路两侧,猪羊随意走动,泥水混着粪便,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负责筹备迎接工作的老陈,望着眼前的景象直皱眉。“这可怎么迎接绍良先生?”他一边嘟囔,一边带着工人清理路面。
在牛宅村,村民们更是忙得热火朝天。王阿婆颤巍巍地爬上梯子,将自家门前的对联重新贴正;李大叔拿着扫帚,把村里的小路扫了又扫。“绍良可是咱们村飞出去的金凤凰啊!”“听说他在印尼可不得了,生意做得比沈万三还大!”村民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10月30日这天,天空格外晴朗。林绍良的车队缓缓驶入福清。当车辆停在南门兜时,林绍良缓缓走下车。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记忆中狭窄的土路如今已铺上碎石,街边的房屋也高了些。但那股海风的咸腥味,还有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依旧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
“绍良先生!”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林绍良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脚步却有些沉重。1961年离开时,他还是个怀揣梦想的青年,如今归来,已是两鬓斑白。身旁的林文镜轻声说:“三十年了,变化真大。”林绍良点点头,喉头有些发紧:“是啊,可有些东西,永远也变不了。”
沿着小桥街往县政府走,街道两旁站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好奇张望的孩童。“阿良囝!”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熟悉的呼喊。林绍良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妇人正抹着眼泪看着他。那是儿时的邻居陈婶!林绍良快步上前,握住老人的手:“陈婶,是我啊!”陈婶上下打量着他,泣不成声:“都长这么大了,当年你还偷我家的枇杷呢……”
这番话惹得周围人哈哈大笑,林绍良也红了脸,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继续往前走,林绍良听到路边两位妇女在聊天:“听说绍良在印尼开了好多厂子,钱多得数不清!”“那又怎样,再有钱也没忘本,这不就回来了!”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林绍良心里暖暖的。
车子驶往上牛宅村的路上,林绍良摇下车窗,贪婪地呼吸着家乡的空气。突然,一阵孩童的啼哭和妇人的哄劝声传来:“莫哭莫哭,阿嬷给你卖光饼夹吃咯!”那熟悉的福清方言,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林绍良记忆的闸门。他急忙示意司机:“慢些,慢些!”
“好动听啊!”林绍良闭上眼睛,喃喃自语。三十年来,这乡音时常在他梦中回荡,如今再次听到,竟比任何天籁都悦耳。陪同人员有些不解,林绍良解释道:“在外漂泊久了,最想念的就是这家乡话,听到它,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第二部分:寻根
到了村口,林绍良一行人下了车,决定徒步进村。远远地,就听到村民们用福清话大声寒暄:“你这老货,又偷摸去钓鱼了?”“就你管闲事,有本事你也去!”陪同人员听着这些夹杂着粗话的对话,有些尴尬,担心林绍良会不高兴。
没想到,林绍良却哈哈大笑起来,他转头对众人解释:“这是我们小时候常说的俗语,意思是做事要审时度势。就像做生意,也要看市场风向、政策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啊!”众人恍然大悟,纷纷赞叹林绍良的智慧。
走进村子,林绍良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兴致勃勃地当起了导游,向大家介绍起牛宅村的历史:“我们牛宅还有个名字,叫龙泽。从高处看,地形恰似飞燕下山,所以自古就有‘燕穴’之称。我们这些去南洋的人,就是从这里飞走的燕子啊!”有人笑着说:“您可是领头的大燕子!”林绍良连忙摆手:“可别这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像林万庄、林国民他们,也都是了不起的‘南飞燕’。”
说到林国民,林绍良打开了话匣子。他讲述起和林国民合作捐资建设元华路的故事:“元华路,寓意不忘父辈恩泽、祖宗功德。现在这路还不够好,过些日子,我还要再捐些钱,把它修得更宽敞!”
走着走着,众人来到了林氏宗祠。林绍良站在宗祠前,神情庄重。“这林氏西祠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到现在已经四百年了。”他一边说,一边抚摸着祠堂的石柱,“明末清初时,后院被海匪烧了,五十年后才修复。乾隆年间,素园公又捐资修建辕门……”
进入祠堂,林绍良指着一副对联说:“莫忘祖辈先贤千秋志,不负海外赤子一片心。这话说得好啊!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根。”随后,他又带着大家来到林氏祖居。
“这是我祖上林化熙的故居。”林绍良自豪地说,“他号麦野,字阿嗥,是林氏始祖永伸公的十一世孙。为人廉洁公正,事亲至孝。明隆武帝拜他为国子监博士。后来清兵攻陷海口,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说到这里,林绍良声音哽咽,“临刑前,他在狱中留下三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吾发戴吾头,吾头表吾心。莫言乏明哲,名义古今珍。’”
念完诗,林绍良环顾四周,坚定地说:“我们林家的子孙,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记住祖宗的气节!”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离开祖居,林绍良又来到老街。这条曾经热闹的合掌街,如今已有些破败,两边的小平房、小店铺大多闲置,只堆放着柴草。但在林绍良眼中,这里却充满了回忆。“以前这里可热闹了,米粉香、打铁声,还有理发店的吆喝……”他一边说,一边在地上比划,“要是把这里好好修缮一番,做成旅游街,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牛宅村的历史,该多好!”
天色渐晚,林绍良却依然兴致勃勃,还想带大家去看古牌坊和郑爽纪念室。众人担心他太累,纷纷劝阻。林绍良笑着说:“我是导游,得听游客的!先吃饭,吃饱了,下午再上山!”
这一次返乡,林绍良在家乡住了大半个月。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了8个乡镇和部分村庄,参观学校、工厂、风景区,出席了31个公益事业和投资企业的竣工剪彩或奠基仪式。
在离开的前一天,林绍良站在山顶,望着牛宅村,心中已有了新的计划。他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归乡,而是新的开始。那些关于家乡建设的蓝图,那些回馈桑梓的心愿,正如同春天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灯都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