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02:07 1

摘要: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行政区划8.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1万。随着林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涉及主体广泛、利益关系复杂、争议事项多样的特点,给林区社会治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们立足最北边境实际

转自:法治日报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行政区划8.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1万。随着林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涉及主体广泛、利益关系复杂、争议事项多样的特点,给林区社会治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们立足最北边境实际,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形成具有边境特色的兴安新“枫”景。 一、统筹推动,形成“一盘棋”联动格局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我们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以县级为重点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提前50天完成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任务。 高位推动落实。地委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平安兴安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纳入《地委工作要点》重点推动。地委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综治中心建设规划、选址设计等汇报并作出批示,主持召开全区调度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通过深入实地调研督导,强力推动落实。 高效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委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地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结合地域和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推进会、调度会、半月通报进度等方式,了解掌握工作进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高标指导督办。地委政法委多次深入县(市、区)实地调研、包片蹲点,实时帮助解决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各县(市、区)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党政主要领导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解决场所、人员、经费等问题,加快建设步伐。 二、夯实基础,筑牢“硬实力”支撑保障 综治中心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我们对标“五有”(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目标和“五个规范化”(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规范化)要求,把握工作重点,突出实用导向,全力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 科学合理布局。按照“功能集成、布局合理、方便群众、服务便捷”的理念,合理划分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等功能分区,设立群众接待大厅和矛盾调解、心理咨询、视频监控等功能室,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高效运转的综治中心“指挥中枢”。 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考核评价等的制度体系,制定矛盾纠纷受理、分流、办理、反馈流程,建立日常管理、分流交办、督办问责等18项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加强跟踪督办,实现闭环管理。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强调解队伍。组织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选派骨干力量入驻,邀请专家学者、业务能手开展法律法规、调解技巧、心理疏导等方面业务培训。积极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建立法律服务队伍、心理咨询队伍、专业调解队伍等,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专业化服务。 三、综合施策,构建“全链条”解纷体系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破解人民群众反映、解决诉求需“多头跑”“反复跑”的问题。我们统筹政法和相关部门资源力量,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功能融合,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构建多元解纷格局。采取“核心部门常驻+重要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叫随到”模式,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构建多元调解体系。全区25个职能部门160家单位入驻县级综治中心,57家单位常驻办公,103家单位轮驻、随驻协作。引入医疗、物业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38个,法学专家、退休法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组成专家调解团队,通过发挥专业优势提高调解成功率。创新地企融合发展理念,整合政府、林业部门及属地企事业单位力量,高效化解涉企改革矛盾纠纷,实现发展与稳定双赢。 优化矛盾调处流程。全量受理群众诉求,在先行调解的基础上将诉求分类导入法治化路线图,实现前台全量受理、精准分办,后台法治化解、系统攻坚。运用综合登记、分流转办、事项办理、跟踪督办、办结反馈、回访问效“六步闭环工作法”,简单纠纷当场调解,复杂疑难问题会商化解,临期事项预警督办,已办结事项及时回访。规范化运行以来,截至今年9月中旬,各县(市、区)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1782人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629件,化解率达99.36%。 实现高效智能调处。依托综治信息平台实现职能部门横向联通、地县乡纵向贯通,实时更新共享人口信息、矛盾纠纷、重点人群等各类数据。搭建线上矛盾纠纷调解平台,群众可在线提交诉求,网格员通过手机端可实现信息采集、事件上报、任务处理等智能化操作。加强矛盾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和高效处置,确保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四、多管齐下,打造“一站式”服务枢纽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我们把提升群众满意度贯穿矛盾纠纷调处全过程,积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网格服务下沉一线,努力构建便捷、高效、暖心的社会治理服务体系。 简化办事流程。制作通俗易懂的办事指南,在群众接待大厅和线上平台公开。推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制度,避免群众“多头跑”“反复跑”。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紧急、重大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程序,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 坚持全时响应。开通服务热线、网上诉求平台等线上渠道,接收、转办群众诉求,延伸服务触角。设立村(社区)综治工作服务站,及时收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线索。今年以来,线上渠道受理群众诉求635件,线下发现矛盾纠纷线索1713件,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 强化宣传引导。制作宣传单和宣传短片,运用短视频、广播等方式开展线上宣传,通过社区宣传栏、入格走访、“综治中心开放日”活动等方式开展线下宣传,全方位宣传讲解综治中心职能作用、服务内容、办事流程及矛盾纠纷化解典型案例,提高群众知晓率和信任度,让“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成为社会共识。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