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8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寨的晨曦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激昂的锣鼓、欢唱的侗歌与悠扬的芦笙协奏,共同唤醒了这座八百年的古老村落,村民与国内外游客齐聚一堂,隆重举行“远古侗寨·世界黄岗”主题揭牌仪式,欢庆前一日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殊荣;
10月18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寨的晨曦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激昂的锣鼓、欢唱的侗歌与悠扬的芦笙协奏,共同唤醒了这座八百年的古老村落,村民与国内外游客齐聚一堂,隆重举行“远古侗寨·世界黄岗”主题揭牌仪式,欢庆前一日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殊荣;这份荣誉,不仅实现了我省在此国际奖项上零的突破,也标志着这个古老的侗族村落,正稳步走向世界舞台。
10月18日,黄岗侗寨隆重举行“远古侗寨·世界黄岗”主题揭牌仪式。吴光辉摄
10月18日,2025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正式在黄岗侗寨揭牌。吴光辉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外桃源底色
在庆典的喧闹背后,黄岗的日常依然保持着它最动人的底色。
晚秋的寨子,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原始画卷,319户吊脚楼依山就势,错落别致,最引人注目的,是家家户户房梁屋檐处垂泻而下的金黄稻穗,如一道道丰收的瀑布,将整个村寨装点得温暖而辉煌。
10月18日,晨雾缭绕的黄岗侗寨。吴光辉摄
10月18日,当地村民喜收稻田鱼。吴光辉摄
10月18日,当地村民与外国游客在田坎上唱侗族大歌。吴光辉摄
不远处,略显干涸的水田里,成群的灰鸭正欢快地追逐着虫儿,为静谧的山谷平添几分生趣,每当晨昏时分,灶台处的缕缕炊烟从屋檐间袅袅升起,轻柔地笼罩着整个村寨,此情此景,让人顿觉“世外桃源”不外乎如是。
信步于村寨的生态廊道,时光仿佛在这里放缓了脚步。
当地稻田里放养的鸭子。
随处可见的是男人们割草放牛的辛勤身影,与女人们捶打、晾晒侗布的劳作场景相映成趣;鼓楼下,叼着烟斗的老人们用悠扬难懂的侗语闲话家常,脸上布满的皱纹里,藏着的是岁月的故事与从容。
而在侗歌传习室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孩子们利用周末的时光,自觉聚在一起学起了侗族大歌,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着古老的侗族大歌,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不见丝毫厌倦,只有对祖辈传下音律的专注与沉浸,若在夜晚造访,那浑然天成的男声大歌甚至会与窗外的夜半蝉鸣交织成一首大自然的协奏曲,直击心灵。
当地鼓楼对歌活动。
在这里,“饭养生,歌养心”不仅是一句俗语,更是渗入血脉的生活哲学,全村1500余人,几乎人人都是侗族大歌的传承者。
对于男性而言,怀抱琵琶、唱响大歌,曾是人生必备的技艺,甚至是赢得爱情的筹码,他们将山间的鸟鸣虫唱、风声水响,都幻化为一首首如“青蛙歌”“四季劳动歌”般的天籁,让这座深山侗寨,被誉为侗族文化保存最古老、最完好的“活态博物馆”,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已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稻鱼鸭”复合种养系统,这种“一田多用、一地多收”的古老农耕智慧,千百年来循环往复,滋养着这方水土与人民。
从“国字号”荣誉到基础设施的破茧之路
然而,这片醉人的“世外桃源”也曾长期因群山阻隔而“养在深闺人未识”。
转机始于2012年,黄岗侗寨因其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保存完好的侗族木构建筑群以及“男声侗族大歌之乡”的独特文化身份,首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这份“国字号”荣誉,如同为黄岗推开了一扇窗,开始吸引那些钟情于原生态文化的游客和外国背包客的探访。
黄岗侗寨寨内道路与房屋十年前后的变化。
荣誉带来了关注,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随之而来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让寨子得以在保护中谋发展,消防设施改造、污水处理、古建筑修缮,这些工程既小心翼翼地守护了传统的建筑肌理与乡愁古韵,切实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黄岗侗寨人居环境十年前后的变化。
但真正为黄岗按下发展加速键的,是交通瓶颈的打破。2013年,双江至黄岗的旅游路正式开通,同年经过黎平县城的厦蓉高速也通了车,再加之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全线通车,使得从江高铁站到黄岗的车程缩短至约1小时,长期困扰村寨的“行路难”问题得到根本性缓解,黄岗村也成为连接周边景区(肇兴侗寨、小黄侗寨等)的枢纽,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
业态融合与活态传承的焕新之旅
道路通了,机遇也来了,但黄岗如何在不丢失自我的前提下谋求发展?
它的答案是:活态传承与业态融合。
走向黄岗的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
2016年,黄岗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旅游发展步入规范化轨道,同年,4G网络覆盖村寨,为当地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展示家乡、传播侗族大歌创造了条件,一批“南漂青年”开始返乡创业,村民吴连兴等人改造自家老屋开办客栈,成为了村里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随后几年间黄岗获得多项耀眼头衔,如202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随着名气越来越旺,黄岗的旅游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迭代升级。
黄岗村禾仓集宿群。
2017年,由中国旅游集团、中国扶贫基金会与黎平县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百美村宿”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在最大限度保留侗寨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将闲置的禾仓(粮仓)创新改造为“禾仓宿集”等精品民宿群,面向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高端游客;这不仅为村寨带来了持续的“造血”功能,更探索出一种“央企帮扶+党建引领+合作社+民宿”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数据显示,仅“禾仓美宿”在2023年、2024年就分别实现营收113万元、124万元,直接带动全村385户1800余名群众增收;2025年9月,总投资510万元的三期项目开业,客房数量扩充至31间,显著缓解了旺季接待压力。
香禾糯丰收。
10月18日,黄岗侗寨香禾糯节现场,村民正在挑着香禾糯。吴光辉摄
步入发展新阶段的黄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游览,它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内核,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上,依托侗族大歌、芦笙舞等非遗资源,以及“喊天节”“香禾糯节”等特色民俗,打造“非遗+研学”特色品牌,与贵阳、广东等地签订协议,年均接待研学游客近2000人。
黄岗侗寨“喊天节”现场。杨代富摄
黄岗侗寨“喊天节”抓鱼活动。
农旅融合上,对传统的“稻鱼鸭”产业进行提质增效,推出香禾糯采收、稻田抓鱼等农耕体验项目,并将香禾糯、腌鱼、咸鸭蛋、禾糯酒等特色农产品转化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商品,形成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全村香禾糯种植3000余亩,仅此一项便实现户年均增收11700元以上。
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的世界回响
十余年的接续奋斗,让黄岗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24年,黄岗侗寨接待游客3.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64.1万元,同比增幅均超过35%,从昔日宁静的传统村落,到如今连接周边景区的旅游枢纽,黄岗成功地将“民俗体验+住宿+餐饮”整合为完整的产业链。
10月18日,黄岗侗寨荣获2025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揭牌仪式现场,人山人海。吴光辉摄
在10月18日的庆典上,“拦路迎宾”的淳朴、非遗展演的生动、“糯禾飘香丰收宴”的温暖,以及中法音乐家的跨界合奏,都成为黄岗向世界自信展示的窗口。
从被外界发现的传统村落,到如今荣获世界级认可,黄岗并未在发展中丢失自我,它守护着“稻鱼鸭”的古老农耕智慧,也敞开心怀,让世界通过民宿、研学与节庆体验侗家生活。
外地游客与村中孩童互动。
在十余年嬗变中,黄岗成功将自然生态、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让这座拥有八百年历史的侗寨,不仅在今日的庆典中迎来高光时刻,更以其独特的文化生命力,向世界展示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中国智慧。
下一步黄岗将着力优化路网标识、提升住宿餐饮品质、深化“厕所革命”、打造沉浸式侗族文化体验、强化服务监管与智慧导览、培育特色旅游商品,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加快建设世界级侗族文化深度体验目的地。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