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商业地产步入结构重塑与价值回归的关键之年。随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AI赋能精细化运营、消费圈层深化与业态跨界融合成为驱动增长的新引擎。
编者按:2025年,中国商业地产步入结构重塑与价值回归的关键之年。随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AI赋能精细化运营、消费圈层深化与业态跨界融合成为驱动增长的新引擎。
在此时代节点,观点机构继续聚焦商业地产与消费市场的动态演进,将于11月12-13日在上海举办2025观点商业年会,并同步推出年度系列报道——“向上的信心”。
我们将通过深入调研、交流和采访,呈现一批在不确定环境中主动破局、以创新定义未来的企业与人物,以此记录他们在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思考与行动。
观点网 十字路口的红灯开始闪烁,计时器上的数字完成倒数,紧接着自行车踏板开始转动。
齿轮咬合着每一节链环,发出“嗒、嗒、嗒”的清脆声响,车轮压过路面,快速的汇入了那个由红绿灯、斑马线与汹涌车流构成的喧嚣世界。
这是城市的一角,也是大行科工梦想启航的地方。
盛夏的一个午后,我们在深圳大行科工总部见到了创始人韩德玮。这位迈入耄耋之年的董事长,身上有着岁月与智慧沉淀下深植于骨子里的干练。
从物理学博士到下海创业至今,五十余载光阴,韩德玮历经市场的浮浮沉沉。
当前,自行车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下行周期,市场如同一条躁动不安的河流,价格潮汐涨落无序,情绪的漩涡无处不在。
不过,即便身处嘈杂的市场,大行科工的表现“照样是飙升的,而且越飙越快”。
韩德玮告诉我们,大行科工始终紧握“技术创新”的车把,才得以在每一次的波动之中找到平衡,并稳稳地驶向前方。
戏剧的跨界
这是我们第一次与韩德玮见面。
采访前夕,对他的了解基本源于互联网,“激光物理学博士”、“折叠自行车之父”……市场为他冠上了许多标签。
40岁那年,韩德玮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工作,单枪匹马闯入了自行车这个赛道。
从顶尖科学家到自行车工匠的跨界,本身就极具戏剧性和故事性,更何况在上世纪80年代,折叠自行车还是个备受质疑的“新物种”。
提及这场大跨界,我们问他:为什么?值得吗?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他深深叹了一口气,继而浮现一个如释重负的微笑,似是对过往云烟的释然。
为何选择折叠自行车这个小众赛道,他解释称:“我对自行车情有独钟,所以索性做一个高科低用的产品。”
韩德玮端坐在办公桌前,八十年的人生风霜染白了双鬓,刻下了皱纹,那件半旧的格子衬衫却依旧笔挺如松。
沉寂良久后,他以略带激动的口吻说道:“事实证明我当时的看法没有错。”
实际上,当下折叠自行车已经成为了城市通勤、休闲运动的新宠,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折叠自行车零售量370万辆,较2021年峰值增长约19%,中国内地市场零售量达80万辆,五年复合增长率19.9%。
中信建投预测,2030年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有望达1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4%。
聚焦到大行科工本身,2024年,按折叠自行车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计算,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6.3%和36.5%,稳居第一宝座。
今年9月9日,大行科工成功敲开港交所大门,成为“折叠自行车第一股”。
波动的市场
鹏城的夏季,从不肯轻易谢幕。
即便时间来到九月尾声,阳光仍旧锋利,砸在玻璃幕墙上,溅起一片白晃晃的光,街道上也蒸腾起残余的热浪。
然而,戏剧总会在午后猝然上演,方才还晴空万里,下一瞬不知道从哪座写字楼的角落又迅速涌出一团乌云,很快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的砸下。
急促的雨声将我们的目光吸引,这变幻莫测的天气也让我们想到了当下的自行车市场。
前两年,在户外经济与骑行消费风潮之下,市场火爆如盛夏,“一车难求”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繁华褪去,市场转眼就进入了“库存高企”的寒冬。
“最近这一年多时间,市场出现了下滑。”提及当前的市场现状,韩德玮表示:“大部分企业前几年囤积的库存还没有卖光,所以市场普遍观点不算乐观。”
或许是亲历了数次周期的震荡,见证了无数企业的起落,韩德玮仍旧保持积极的心态。在他看来,折叠自行车仍旧大有可为,市场还存在很大的增量空间。
“现在折叠自行车既能媲美公路车的性能,又有折叠车的便捷性,所以很多大轮车车手不断转向折叠自行车。”
他进一步解释:“我们有一天会不会把这些(大轮车)车手的需求都延展过来?大众大轮车、公路车出游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比现在的折叠车市场要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在他所绘制的战略蓝图中,原本混沌未明的市场前景仿佛被一束光照亮。与此同时,他还点出了通往未来的具体坐标:“大家不要靠价格竞争,应该要有自己的研发,不断改善产品。”
除了产品力构建之外,韩德玮还观察到,自行车市场的电动化浪潮已然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针对这一市场机遇,大行科工也提前做了布局。据了解,目前大行科工的电动产品已覆盖可折叠的电子助力自行车、不折叠的电动车……
“电动车方面,我们打造了一个新品牌叫‘BICECO’,和大行属于双品牌。”他表示,BICECO的售价会便宜20%左右,同样采用大行的技术、品质和售后,相信这一产品在二三四线城市很容易得到认可。
恒定的链条
采访前夕,我们先是来到了大行科工的产品展厅进行参观。
步入厅内,映入眼帘的是紫金元素设计的上市纪念版P8折叠自行车,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一产品是为了纪念大行科工在港交所上市特别发售的,当日便售罄了,非常受欢迎。
而后按照既定的顺序开始探访,从初代产品到最新上市的高端竞速折叠车P18Ultra、上市纪念版P8、电子助力自行车、电动车……工作人员为我们一一讲解。
产品背后,大行科工这四十余年的发展之路似是化作一幅长卷,500余项专利技术、70余款车型徐徐展开。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大行科工是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拥有最多专利的品牌。招股书透露,在中国内地拥有113项有效专利,在美国、欧洲及日本拥有22项有效专利。目前,公司产品线已从折叠自行车扩展到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
2022年至2024年、截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科工实现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1.85亿元;年度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分别为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2152.8万元。
“折叠自行车以前是小众产品,但是大行科工已经从小众跑到大众了。”韩德玮没有提高声调,反而将语速放缓,每个字都说得异常清晰、沉稳。
在他眼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闪烁着如星辰般的光亮,那是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如愿以偿的满足与骄傲。他平静却有力地说道:“这些(技术)都是我们从小众迈入大众的凭借。”
顺着他的话题,我们问到:“大行从创立至今有六百多项专利技术,您最自豪的是哪一项?”
略微思索过后,韩德玮回答道,折叠自行车其实很不容易,要轻,要好骑,还要美观、安全,很多东西其实是互相矛盾的,这么多年专利技术累积下才走到今天。
“如果要具体到哪一项技术,最近我们‘快车道’技术是比较突出的。”他告诉我们,快车道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自行车车架刚性及骑行效率,不仅影响到折叠车,普通的大轮车、电动车都有所牵涉。
“依托这一技术,我们现在也跟大轮车企业开始了多方合作,这是我们业务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
至于四十多年技术探索是否会面临天花板,韩德玮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他认为,折叠自行车要骑的更快、折的更小、重量更轻、外观更漂亮、价格更低,这些都有很多空间可以创新。
“就像电脑、食品、衣服一样,我觉得人类所有东西的创新都没有天花板。”
技术创新是大行科工的立身之本,韩德玮还提到,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营商环境的改变,同样也是大行科工向前迈进的助推器。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大行科工创始人、董事长韩德玮先生的采访实录(节选):
观点新媒体:韩博士,您曾在激光物理领域有深入研究并参与战术激光研发,是什么促使您在41岁时决定放弃科研工作,投身于折叠自行车这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领域?
韩德玮:当时我在美国休斯顿飞机公司,负责高能激光的部分,有些发明非常出色,但美国国防部就想把它用来做飞弹。我是反战分子,觉得花了十多年功夫做出来的东西拿去打仗,很没有意思,所以我就决定换一个跑道。
我有很多跑道可以换,但是对自行车情有独钟,所以索性做一个高科低用的产品,把折叠车做好,很多人就会用。
果然,折叠车在国际国内都很流行,事实证明我当时的看法没有错。
观点新媒体:创业四十多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韩德玮:印象最深刻就是被人“冒犯”。
90年代的时候,我们外销已经很好了,后来因为大家抄袭,我们亏本亏了好几年。这是很大的打击,精神的打击,还有事业的打击,但是我没有放弃,还是继续做。
现在大环境好了,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等到了迟来的正义,所以我们现在就有点一枝独秀了。
观点新媒体:您如何判断国内折叠自行车市场的发展前景,还有多大的增量?
韩德玮:前两年户外经济浪潮带动下,骑行的热度其实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最近这一年多时间,市场出现了下滑。
目前中国跟全球的自行车界(的步伐)都是有点缓慢,大部分企业前几年囤积的库存还没有卖光,所以市场普遍观点不算乐观。
至于行业的天花板,我认为很大、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折叠自行车既能媲美公路车的性能,又有折叠车的便捷性,所以很多大轮车车手不断转向折叠自行车。
我们有一天会不会把这些(大轮车)车手的需求都延展过来?大众大轮车、公路车出游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比现在折叠车市场要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我觉得我们高性能的折叠车暂时看不到什么天花板的。
市场从去年夏季就开始大量下滑,但是我们大行科工的销售表现照样飙升,越飙越快。比如今年头四个月的销售额跟去年同期比较已增长逾46%,净利润更增长近70%左右。
现在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大环境对于创新经济的利好,国家政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全方位加强,使得国内各行业的创新都提升了很多,大家也愿意出钱去搞研发。
对我们来讲,长期以来都是不断创新的公司,到目前应该有超过500个左右的专利,其中有很多过时了,但还有一百多个有效专利,另外有15项是发明专利。所以我们的研发投入现在有了保障,这是很关键的。
技术方面,我们有很多新的技术能够获得消费者认同,尤其是“快车道”技术。“快车道”技术牵涉到非折叠车的技术,就普通的大轮车,我们大幅度的改良了。依托这一技术,我们现在也跟大轮车企业开始了多方合作,这是我们业务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
观点新媒体:您如何看待折叠自行车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定位?如何与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等其他出行方式互补共存?
韩德玮:共享单车前几年对我们影响很大,但是现在已经稳定了。共享单车虽然便宜、方便,但骑得慢,舒适度也不够,所以很多人又回归回来。
折叠车是最方便的,因为便于携带跟储存,所以现在不觉得有什么威胁,稳定了。
滑板车也是一个竞争对象,但是现在滑板车的成长不怎么快,折叠车跟电动折叠车,前途还是比较乐观的。
观点新媒体:在您看来,自行车市场的电动化浪潮是否是不可逆的趋势?大行科工计划将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从目前8%提升至未来两年的30%,将采取哪些具体策略实现这一目标并提升品牌溢价?
韩德玮:现在电动单车还是助力单车,在外国已经卖得很好。在欧洲,金额已经超过自行车,但是对于小包大包,在欧美的话还没有正式成为气候。
我们最近有个三蹦子,在外面卖得很火。因为很方便,但是很贵,所以美国也针对性增加关税。但是大家还是会买,便宜又方便,这种三轮车我们也会做。
中国的电动车已经非常流行,而且性价比非常高,已经有点内卷。但是在国外还没有,除了东南亚做得不错,欧美还没有,以后可能会做。
我们也开发了电动车,从不折叠的或者折叠的助力车一直到电摩,整套都已经开动,天津的厂下个月就正式投产了。
电动车方面,我们打造了一个新品牌叫“BICECO”,和大行属于双品牌。BICECO听起来像英文的bicycle,差不多的发音,但是BICECO后面是co,代表环保的意思,所以BICECO就是环保车。
这是和大行不同的品牌,但是同样采用大行的技术、品质和售后,我们觉得在二三四城市会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便宜大概20%左右。
观点新媒体:目前整个市场比较悲观,韩博士如果要跟整个行业打打气,会跟大家说些什么?
韩德玮:大家不要靠价格竞争,应该要有自己的研发,不断改善产品。
我们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要等于销售额的3%,目前研发团队已经达到近50人,含三个博士,所以我们研发投入越来越大。
另外,我们现在的技术也准备跟业界共享,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叫新业务部(共享360)。很多的专利技术包括品牌,跟三十几家国内企业合作,大家在技术层面也好、品牌也好,互利共赢。等到他们自己研发起来的话,就可以不用跟我们合作了。
观点新媒体:担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韩德玮:应该是不担心的,因为我们有专利的壁垒。
另外,等到十年之后专利到期,我们应该不会吃大亏。而且等到大部分企业发展起来,市场兴旺了,对我们也有间接的好处。
观点新媒体:自行车赛道的创新有天花板吗?
韩德玮:以自行车、电动车来讲,或者任何的产品,都是没有什么天花板的,比如说今天的单车比10年前的单车改进了很多。
我们的电动汽车比十年前改进了很多,电动两轮车也改进了很多,一直都在改进。所以我认为自行车、电动车、两轮车、三轮车暂时看不到天花板的。
折叠自行车要骑的更快、折的更小、重量更轻、外观更漂亮、价格更低,有很多空间可以创新,就像电脑、食品、衣服一样,我觉得人类所有东西的创新都是没有天花板的。
观点新媒体:您四十岁,就基本实现财富自由,现在上市个人的分红主要用在哪里?
韩德玮:我准备把大部分的钱捐给有意义的公益慈善。
我生活比较简单,也不穿名牌,饮食也很简单。我个人已经找了律师专家,把绝大部分个人利益捐给基金,就是非盈利机构,做各种公益,尤其是教育方面,还有救灾方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来源:观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