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大异姓王,其中一人使得唐朝由盛转衰,国力直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9 21:30 1

摘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大部分王朝的皇帝对异姓王都比较忌惮,最明显的就是汉朝,刘邦即位之后大肆剪除异姓王,韩信、英布等异姓王接连被杀。但是到了唐朝,异姓王大量崛起,皇帝有些时候不得不封他们为王,不过都是郡王。他们当中有的把大唐拉下马,有的对大唐有再造之恩,本文就跟大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大部分王朝的皇帝对异姓王都比较忌惮,最明显的就是汉朝,刘邦即位之后大肆剪除异姓王,韩信、英布等异姓王接连被杀。但是到了唐朝,异姓王大量崛起,皇帝有些时候不得不封他们为王,不过都是郡王。他们当中有的把大唐拉下马,有的对大唐有再造之恩,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唠唠这十大郡王。

哥舒翰是唐朝中期著名军事将领,公元704年生于突厥突骑施部落,早年效力于安西都护府。742年因战功升任右武卫将军,747年出任陇右节度使,在青海湖地区大败吐蕃军队,成功收复战略要地石堡城,控制九曲地区,有效遏制了吐蕃向北扩张的势头。753年指挥河西节度使部队与吐蕃决战于积石军,斩敌五万余众,威震西部边疆。安史之乱爆发后的756年,任兵马副元帅镇守潼关天险,因宰相杨国忠猜忌逼迫,被迫放弃固守策略出关作战,在灵宝西原遭叛军伏击兵败被俘。被囚于洛阳期间被迫接受安禄山伪职,757年遭安庆绪杀害。唐代宗即位后追赠太尉。

哥舒翰影视形象

安禄山是唐代安史之乱的发动者,703年生于营州柳城,父亲为粟特人,母亲为突厥人。通晓六种语言,早年任边境互市牙郎,732年因军功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义子。742年任平卢节度使,通过贿赂钦差御史和讨好杨贵妃等手段获玄宗信任,747年兼范阳节度使,751年再加河东节度使,掌控大唐三分之一的兵力。755年十一月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军在范阳起兵叛乱,连克陈留、洛阳,756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六月攻破潼关占领长安,迫使玄宗逃往蜀地。757年正月遭其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刺杀,死于洛阳宫中。其叛乱持续七年,导致唐朝人口锐减三分之二,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为藩镇割据埋下祸根。

安禄山影视形象

郭子仪是唐代中期名将,697年生于华州郑县,武举出身。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率军东征击败叛将高秀岩。757年联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升任兵部尚书。759年相州之战唐军溃败后独保河阳,762年再平河东叛乱。765年说服回纥酋长与唐盟誓共击吐蕃,化解京师危机。历任邠宁、朔方、河中节度使,四朝为官期间屡次击退吐蕃入侵。779年以关内副元帅身份镇守泾阳,时年八十三岁仍亲率将士戍边。781年去世时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其一生经历武则天至唐德宗七朝,官至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收复两京、保全河东等战绩对唐朝中兴起到关键作用,晚年以德望化解回纥吐蕃联军三十万围城之危,史称"单骑退胡"。八子七婿皆任朝廷要职,家族显赫而不骄纵,成为唐代武将功高不震主的典范。

郭子仪影视形象

李光弼是唐代中期著名军事将领,契丹族,生于708年,营州柳城人。早年任左卫郎将,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河东节度使,758年与郭子仪合力平定河东叛乱。759年镇守太原时以弱胜强,以万余兵力击退史思明十万大军,创造守城战经典战例。同年接替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在河阳之战中采用灵活战术三败史思明军。762年率军收复洛阳,次年平定袁晁起义。晚年遭宦官程元振陷害,兵权被削,764年出镇临淮,767年病逝于徐州,享年60岁,追赠司空,谥号"武穆"。其军事生涯以善守著称,太原保卫战采用地道战、石炮等创新战术,河阳之战展现运动战精髓,与郭子仪并称"李郭"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统帅。

李光弼

仆固怀恩是唐代铁勒族将领,生于699年,朔州浑部人。安史之乱初期任朔方军将领,757年随郭子仪收复两京,因功封丰国公。759年作为唐使赴回纥谈判,促成联军平定史朝义叛乱,期间将两名女儿嫁予回纥可汗和亲。763年任河北副元帅,率朔方军镇守汾州。764年遭宦官骆奉先诬告谋反,被削兵权后联合回纥、吐蕃举兵反唐,次年病逝于鸣沙军中。其一生经历反映唐代少数民族将领的忠诚与困境,早期战功对平定安史之乱起到关键作用,晚年叛乱则暴露中央与边将的矛盾。家族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子仆固玚在叛乱中被部将所杀。

仆固怀恩

马璘是唐朝中期军事将领,生于721年,岐州扶风人。早年投身安西军,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随李嗣业部入关平叛,参与收复长安、洛阳战役,因功升左金吾卫将军。762年任北庭行营节度使,镇守河西走廊,多次击退吐蕃入侵。768年指挥灵台大捷,以少胜多歼灭吐蕃军五万余众,缴获辎重无数。773年任邠宁节度使期间改进防御工事,修筑连珠砦堡垒体系,有效遏制吐蕃骑兵突袭。779年联合回纥兵大破吐蕃于六盘山,收复原州等失地。历任四镇北庭泾原节度使,封扶风郡王。777年病逝于泾州任上,享年五十六岁,追赠司徒。其军事生涯以善守著称,灵台之战采用诱敌深入战术成为经典战例,在西北边防二十余年使吐蕃未能东进一步。治军注重骑兵训练与粮草储备,开发的堡垒联防体系被沿用至晚唐。家族三代镇守边疆,其子马畅、孙马继波均任节度使,成为唐代将门世家代表。

马璘

马燧是唐朝中期著名军事将领,726年生于汝州郏城,字洵美。早年任赵城尉,安史之乱后投入平定藩镇战争。773年任河东节度使,改革军制组建"铁甲军",在石州大破吐蕃骑兵。781年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悦,采用火攻洹水战术,三日三捷击溃叛军。784年平定河中李怀光叛乱,以攻心计分化敌军,兵不血刃收复河中府。历任河东、保宁、奉诚军节度使,封北平郡王。792年任司徒兼侍中,成为德宗朝最高军事统帅。801年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尉,谥号"庄武"。其军事生涯以善用火攻和心理战著称,洹水之战中创造的"火牛阵"战术列入唐代兵法案例,治军注重装备革新与士兵福利。在河东任职期间兴修水利、推广屯田,使辖区成为唐后期重要粮饷基地。后世将其与李晟、浑瑊并称为"中兴三大将",生平事迹载于《新唐书·马燧传》。

马燧

李晟是唐朝中期著名军事将领,727年生于洮州临潭。早年从军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以善射闻名。安史之乱后长期镇守西陲,任右神策军都将。783年泾原兵变时朱泚占据长安,李晟率孤军东进,于次年五月突破长安外墙,激战三日收复京城,迎奉德宗还朝,因功封西平郡王。787年任凤翔陇右节度使,采用筑城屯田策略巩固边防,屡破吐蕃入侵。历任司徒、中书令等职,成为德宗朝最高军事统帅。793年病逝于长安,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其军事生涯以收复长安战役最为著名,采用声东击西战术突破叛军防线,治军严明而体恤士卒,所部神策军成为唐后期中央主力部队。

李晟

浑瑊是唐朝中期著名军事将领,铁勒族浑部人,生于736年,朔州人。十一岁随父入朔方军,安史之乱期间参与收复两京战役,任中郎将。762年参与平定史朝义叛乱,单骑擒获敌军大将。783年泾原兵变时护驾德宗逃往奉天,率死士血战三日击退朱泚叛军。784年与李晟合力收复长安,任朔方行营节度使。787年任邠宁庆副元帅,主持构建京西北防线,采用堡寨联动战术多次击退吐蕃入侵。796年任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咸宁郡王。799年病逝于河中节度使任上,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其军事生涯长达五十年,经历玄宗至德宗四朝,早期以骑射骁勇著称,后期擅长防御作战,与李晟、马燧并称"中兴三大将"。在西北边防期间推广的烽燧堡寨体系有效保障了关中安全。

浑瑊

高骈是晚唐军事将领与政治家,生于821年,幽州人,出身禁军世家。早年率军戍守西南,866年任安南都护时大破南诏军队,收复交趾城,因功授静海军节度使。874年调任天平军节度使镇压王仙芝起义,879年转任镇海军节度使,于江南组建水师遏制黄巢北上。880年任淮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镇守扬州期间修筑罗城、扩建水军,一度成功阻挡黄巢渡江。885年进检校太尉,封渤海郡王,成为江淮实际控制者。晚年沉迷道教方术,重用术士吕用之,军政事务荒废,导致部将叛离。887年遭毕师铎兵变围困扬州府邸,囚禁数月后被杀,终年六十七岁。其军事生涯早期以善战著称,安南战役中"一战蛮兵尽锦袍"的典故流传后世。

高骈

小结:

西平郡王哥舒翰御吐蕃却兵败安史之乱;东平郡王安禄山发动叛乱致唐由盛转衰;汾阳郡王郭子仪平定叛乱功高盖主而善终;临淮郡王李光弼守城战术称绝;大宁郡王仆固怀恩联回纥平叛却晚年反唐;扶风郡王马璘灵台大捷阻吐蕃东进;北平郡王马燧火攻平藩镇;西平郡王李晟收复长安助中兴;咸宁郡王浑瑊筑防线保京畿;渤海郡王高骈早期镇南诏晚期迷道误政。这些郡王或忠或叛,既有郭子仪、李晟等再造大唐的功臣,也有安禄山、仆固怀恩等颠覆王朝的叛将,其兴衰轨迹共同揭示了唐代军事贵族化、藩镇坐大的历史进程,成为王朝盛衰的关键变量。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