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理先生遗物时,工作人员在书桌抽屉里发现了两张珍贵物件:一张是 1945 年赴美学时在上海码头的合影,背面写着 “此去西洋,他日归来”;另一张是本月寿宴当天的登机牌复印件,背面密密麻麻写着对 “强基计划” 的补充建议。
2025 年 10 月 1 日,清华大学 “归根居” 的庭院里摆满了菊花,103 岁的杨振宁穿着正装,坐在轮椅上接受众人祝福。
他抬手整理眼镜时动作稳健,谈及基础科学时声音清晰:“中国要耐住性子做长线研究”。
半月后的 10 月 18 日,这颗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星在北京安详陨落,新华社的讣告传遍全网时,网友仍在转发寿宴上他与青年学子微笑合影的照片。
整理先生遗物时,工作人员在书桌抽屉里发现了两张珍贵物件:一张是 1945 年赴美学时在上海码头的合影,背面写着 “此去西洋,他日归来”;另一张是本月寿宴当天的登机牌复印件,背面密密麻麻写着对 “强基计划” 的补充建议。
从战火中求学的少年到百岁归国学者,杨振宁的最后时光,仍在践行着 “科学归世界,根脉属中国” 的毕生信念。
10 月 1 日的寿宴没有铺张排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师生们带着自制的贺卡围在庭院里。
90 岁的数学家丘成桐特意从哈佛赶来,握着杨振宁的手笑道:“你的规范场论还在指导我们搞研究”,杨振宁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要盯着年轻人,他们才是根基”。
现场视频显示,先生虽需轮椅代步,但思维格外清晰,当学生问 “如何平衡应用与基础研究” 时,他立刻反问:“没有基础研究,应用就是无源之水,你见过无根的树能长高吗?”
寿宴后第三天,杨振宁还在办公室接待了科技部的访客。据在场人员回忆,他指着桌上的《中外基础研究经费对比表》强调:“现在 10% 的占比还不够,要往 15% 冲”。这份表格上的批注墨迹新鲜,最后一行写着 “2025.10.3 再议”。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后嘱托。
工作人员透露,先生晚年保持着独特的作息:每天清晨读一小时线装书,上午处理学术邮件,下午雷打不动研究文献。
寿宴前一周,他还在修改青年学者的论文,连公式推导的标点错误都逐一标出。这种 “宁拙毋巧” 的治学态度,早在普林斯顿时期就已显露 —— 他当年在
机场登机牌背面演算规范场论的手稿,如今仍珍藏在清华档案馆,成为科学探索的生动注脚。
1957 年 12 月 10 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35 岁的杨振宁用中文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我的成就要归功于我的祖国”。
这一幕打破了西方科学界对华人的偏见,而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理论,更颠覆了物理学界坚守百年的认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后来评价:“他们扭转了爱因斯坦以来对对称性的迷信,这是划时代的突破”。
比诺奖成就更深远的,是 1954 年提出的杨 - 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个被称为 “继相对论后的又一里程碑” 的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石,此后有 7 位科学家因研究其衍生领域获得诺奖。
杨振宁的学术日记显示,早在 1947 年,他就在芝加哥大学的笔记本上写下 “探索核力对称性” 的思考,这种持续深耕的毅力,恰是他对青年学者常说的 “做科研要坐十年冷板凳” 的自我践行。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 17 年里,杨振宁与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科学巨擘共事。有人曾问他 “最宝贵的科研经验”,他回答:“是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就像当年在西南联大茅草屋里,对着煤油灯想物理题那样”。
1942 年从西南联大毕业时,他的老师吴大猷评价:“这学生能看穿物理现象的本质”,这份天赋,在战火纷飞的求学岁月里愈发坚韧。
2003 年,81 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举家迁回清华园,住进自己命名的 “归根居”。当时有人质疑 “功成名就图安逸”,他在开学典礼上坦然回应:“我回来不是养老,是想为中国做些实在事”。这句承诺,化作了此后二十余年的躬身实践。
回国次年,他主导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亲自拟定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的章程。为了让中国学者对接世界前沿,他每年牵头举办数十场国际研讨会,把诺奖级科学家请进清华课堂。
有青年教师回忆:“杨先生会陪着我们和霍金讨论到深夜,还帮我们修改英文论文的标点”。更令人动容的是,年过八旬的他坚持开设《普通物理》课程,板书工整如印刷体,连公式的倾斜角度都力求标准。
2018 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杨振宁直言不讳:“中国不缺应用型人才,缺坐冷板凳的基础研究者”。为了推动改变,他带着自己整理的中外数据,多次走访科技部、教育部,力促基础研究经费提升。
如今国内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已从 5% 升至 10%,“强基计划” 的推行,亦离不开他当年的奔走呼号。他常对决策者说:“基础研究就像种庄稼,春种秋收急不得,可没有种子就永远没收获”。
在人才培养上,他推动的 “清华 - 伯克利联合培养项目” 让数百名学生受益,却反复强调:“留学不是目的,是要带着知识回来”。
2023 年,91 岁的他还在毕业典礼上叮嘱毕业生:“别追热点,要找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远见,恰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注解 —— 当年放弃热门的实验物理,深耕理论物理,终成一代宗师。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中国人改变了觉得不如人的心理”,杨振宁曾这样总结诺奖的意义。1971 年,他成为中美关系缓和后首位访华的美籍华裔学者,在北京饭店见到父亲杨武之时,父子俩紧握双手,泪水浸湿了衣襟。
那次回国,他带回了美国科学界的前沿动态,更带回了 “中国人能做好科学” 的信念。
在国外漂泊的岁月里,杨振宁始终保留着中国印记:家里挂着中国地图,书架上摆着线装本《杜工部集》,连给子女取名都带着家国寓意。
1950 年代中美交恶时,他无法回国,便在书信中给父亲讲述研究进展,信末总不忘问 “北京的秋天还刮风沙吗”。这种牵挂,在 2003 年归国后化作了切实的行动:新冠疫情期间,98 岁的他捐款捐物,录制视频为抗疫加油;看到基础研究人才短缺,他捐出部分积蓄设立奖学金。
生活中的杨振宁,有着浓厚的传统情怀。他喜欢吃家乡合肥的红烧肉,会用毛笔抄写杜甫诗句,与人交谈时常常引用 “会当凌绝顶” 激励青年。
但在原则问题上,他从不让步:有机构想以他的名义搞商业活动,被他断然拒绝;看到学术浮躁现象,他公开批评 “急功近利是科学的敌人”。这种刚柔相济的品格,正是中国传统文人与现代科学家的完美融合。
2024 年,102 岁的杨振宁在 “归根居” 接受采访时,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这棵树,终于回到了生根的地方”。
这句话,成为他百年人生最生动的写照。
杨振宁的离世,让全球科学界陷入哀悼。
清华大学官网首页换上黑白色调,写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哈佛大学校长发表声明:“他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课本里的人,变成了历史里的人”。
但先生的精神从未远去。他推动创建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已成为国际顶尖学术平台,每年培养数十名基础研究人才;他倡导的 “强基计划”,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长线科研;他的《杨振宁文集》被高校列为必读书目,其中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的论断,仍在激励着后辈。
在清华园的 “归根居” 庭院里,那株杨振宁亲手栽种的玉兰树正茁壮成长。工作人员说,先生生前常坐在树下,看着往来的学子微笑。这让人想起他的诗:“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百岁人生里,他既是开辟科学荒原的拓荒者,也是守护家国根脉的指路松。
从 1922 年安徽合肥的书香少年,到 2025 年清华园的百岁巨匠,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史,更是一曲家国情怀的赞歌。他用杨 - 米尔斯理论照亮了科学的未知疆域,用归国后的坚守筑牢了中国基础研究的根基,用百年人生诠释了 “何为大师”。
寿宴上的叮嘱仍在耳畔,书桌前的批注墨迹未干,先生却已化作星辰。但那些刻在学术史上的公式,那些留在清华园的身影,那些融入民族血脉的信念,终将像他毕生追求的科学真理一样,永远闪耀。
正如他所说:“生命有尽头,但科学与爱国的精神永无止境”。
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您的精神,永远照亮中国科技的前行之路。
来源:高等教育文摘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