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这样一味调料,它不仅对人至关重要,对其他动物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相信大部分人都猜到了,这种调料就是盐。我们日常吃的盐,大多都是白色的,一般被叫做精盐。
有这样一味调料,它不仅对人至关重要,对其他动物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相信大部分人都猜到了,这种调料就是盐。我们日常吃的盐,大多都是白色的,一般被叫做精盐。
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他国家的盐开始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之中。奇怪的是,国外的盐不论是从颜色还是颗粒大小来说,都与我国的盐有着明显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中餐盐几乎只有一种,西餐的盐却是红、黑、绿、蓝什么都有呢?
食盐的多样品类与中西差异
在多数人的固有印象中,食盐往往是雪白的细颗粒形态,因此人们常会下意识地认为,食盐必然呈现白色。但事实上,食盐的品类极为丰富,由于产地环境、形成条件的不同,它们展现出各异的颜色与特性。
色彩各异的特色食盐
1. 粉色系代表 —— 玫瑰盐
此前在网络上广受欢迎的玫瑰盐,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彩色食盐。它呈现出柔和的粉红色,这一独特色泽源于其内部含有的铁元素及多种矿物质。玫瑰盐的主产区为巴基斯坦的盐矿,除了标志性的粉色外观,其颗粒尺寸也远超普通食盐,部分玫瑰盐矿石因造型独特,还被人们当作装饰品摆放于家中,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
2. 黑色系代表 —— 夏威夷黑火山盐
与我国常见的白色标准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体呈黑色的黑盐。这类食盐的形成多与火山活动相关,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当属夏威夷黑火山盐。不少人会误以为黑盐表面附着火山灰,不适合食用,但实际上它不仅可安全食用,还带有独特的烟熏香气,与牛排等肉类食材搭配时,能显著提升风味层次。
3. 蓝色系代表 —— 波斯蓝盐
自然界中还存在一种颜值极高的蓝色食盐 —— 波斯蓝盐。它的主产区位于伊朗,尽管外观呈蓝色,却并非海盐,而是属于岩盐范畴。由于其色泽独特、形成环境特殊(需特定地质条件长期作用),波斯蓝盐曾被视为全球最珍稀、稀有的食盐品种,在历史上更是波斯国王专属的御用食盐,彰显出极高的地位。
4. 灰绿色系代表 —— 法国凯尔特灰盐
除了上述色彩鲜明的食盐,还有一种颜色略显 “朴素” 却极具地域特色的食盐 —— 来自法国凯尔特海盐田的灰盐。它的表面呈灰绿色,口感带有类似生米的独特风味。这种风味虽未必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但在国外的肉类料理烹饪中却被广泛应用,是当地厨师青睐的调味食材。
此外,食盐家族中还有夏威夷红火山盐、西藏芒康桃花盐、印度黑盐等诸多品类。不同种类的食盐,在口感风味与烹饪用途上均存在细微差异,共同构成了丰富的食盐体系。
中餐盐与西餐盐的显著差异及成因
面对品类繁多的彩色食盐,不少人会产生疑问:为何中餐常用的食盐多为白色,难以像西餐食盐那样色彩斑斓?难道中餐盐天生就只能是白色吗?这种差异的背后,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1. 中西烹饪习惯的本质区别
中式烹饪极为注重 “入味”,在菜肴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提前加入食盐,让盐分充分融入食材内部。若菜肴出锅后,仍能看到明显的盐粒,便会被认为是烹饪 “不合格” 的表现。因此,食盐的颜色对中餐而言并不重要 —— 烹饪完成后,盐粒早已溶解在食材中,颜色自然无从体现;反之,若彩色食盐在食材中留下 “色素残留”,反而可能影响菜肴的整体观感,而中餐极少需要通过食盐为菜肴上色。
由此可见,中餐盐的白色外观与细颗粒形态,是完全契合中式烹饪需求的选择。即便如今市场上出现各类彩色食盐,多数家庭仍会优先选用白色精制盐;仅在烹饪西餐时,才可能购入粗颗粒彩色食盐用于点缀。
而西餐烹饪则截然不同,厨师常选择在菜肴即将上桌时撒盐。此时食盐除了发挥调味作用,更承担着装饰与点缀的功能。细颗粒食盐撒在食材表面不易察觉,难以达到视觉效果,因此粗颗粒食盐成为首选 —— 不仅能清晰展现食盐的形态与颜色,若食客觉得口味偏重,还可轻松拨开食材表面的盐粒,灵活调整口感。
2. 食盐专营制度的历史影响
我国曾长期实行食盐专营制度,在该制度框架下,食盐生产与销售有着统一标准,仅定点企业具备食盐生产与售卖资质,非定点企业不得擅自涉足。这一规定使得全国市场上的食盐,长期以白色加碘精制盐为主,其他品类的食盐极少出现,久而久之,便让人们形成了 “中餐盐只有白色一种” 的认知。
反观国外,虽对食用盐的安全标准有明确规定,却并未推行 “定点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分配” 的制度,允许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多样化的食盐产品。因此,国外食盐品类更为丰富,既有天然形成的彩色食盐,也有通过添加特定成分调整颜色的加工食盐。
食盐专营制度的改革与演变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意识到食盐专营制度存在的弊端后,经过多次调研与论证,逐步推进改革。2014 年 11 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确定取消食盐专营制度,推动食盐行业进入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新阶段。
此后,市面上的食盐品类明显增多,尽管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但已能满足中式烹饪的多样化需求。这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数千年的食盐专营制度,最终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退出历史舞台。
食盐专营制度长期推行的核心原因
或许有人会疑惑:既然食盐专营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为何能长期推行?事实上,这一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多重关键作用,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 重要的财税功能
在古代社会,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以唐朝为例,食盐带来的利润在巅峰时期可达六百余万贯,当时甚至有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的说法,足见盐税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通过食盐专营,国家能够牢牢掌控盐税收入,为各项公共事务与军事开支提供保障。
2. 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食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调味品,掌控食盐供应,相当于把握了民生保障的关键环节。历史上,因食盐短缺或价格波动引发社会动荡的案例并不少见;即便在现代,也曾出现过因谣言引发的 “抢盐事件”—— 民众为应对所谓的 “盐荒”,涌入超市疯狂抢购,部分人甚至囤积了数箱食盐,多年都无法用完。食盐专营制度通过统一调配供应,有效避免了此类混乱,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3. 保障公众健康的功能
这也是我国推行食盐专营制度的核心出发点之一。在非专营模式下,私盐的品质难以得到有效管控,可能存在纯度不足、含有有害物质等问题。若民众长期食用此类私盐,身体健康将面临严重威胁。
我国此前统一生产的精制盐均添加了碘元素,这一举措背后有着深刻的健康考量。据统计,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碘缺乏人口数量约为 7 亿,占全球碘缺乏总人口的 40% 以上。为改善这一状况,国家采纳科研人员的建议,全面推行食盐加碘政策。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一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 年至 2012 年间,我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从 39.9% 大幅提升至 95.3%,有效降低了碘缺乏病的发生率。
食盐专营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尽管食盐专营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从财政贡献来看,1950 年至 1990 年间,食盐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到 2010 年时,这一比例已降至 0.06%,不再是财政收入的支柱。
在公众健康层面,随着食盐加碘政策的长期推行,我国碘缺乏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但部分地区因统一加碘,反而出现了碘营养超标的情况。而碘摄入过量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健康问题,与当下个性化的健康需求相悖。
此外,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盐的品类、风味有了更多元的需求,食盐专营制度下单一的产品供给,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必然趋势。
食盐选择的核心原则
如今,中餐食盐的品类虽不断丰富,但多数家庭仍偏好使用传统的白色精制盐,仅在烹饪西餐或追求特殊风味时,才会选择粗颗粒彩色食盐。
事实上,无论选择何种食盐,核心在于其能否为身体补充所需的矿物质(如钠、碘等)。无论食盐呈现蓝色、绿色还是红色,只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成分健康,便可放心使用。因此,在购买不熟悉的食盐品类时,建议仔细查看产品成分表与检验报告,确保其品质安全,避免因盲目追求色彩而忽视健康。
来源:憨批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