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年在投资圈聊白酒,总绕不开“唱衰声”——“年轻人不喝白酒了”“行业增长见顶”“库存压得喘不过气”。作为一名持有高端白酒股3年的普通投资者,我太懂这种感受:2022年股价从高点回撤30%时,账户浮亏的红色数字刺得人眼疼,身边朋友轮番劝“赶紧割,别等套得更深”
这两年在投资圈聊白酒,总绕不开“唱衰声”——“年轻人不喝白酒了”“行业增长见顶”“库存压得喘不过气”。作为一名持有高端白酒股3年的普通投资者,我太懂这种感受:2022年股价从高点回撤30%时,账户浮亏的红色数字刺得人眼疼,身边朋友轮番劝“赶紧割,别等套得更深”;2023年好不容易盼来反弹,又因“短期库存担忧”再次回调,群里每天都有人晒出割肉截图。
但3年下来,我没跟着情绪走,反而在反复震荡中慢慢想明白:投资不是追涨杀跌,而是在杂音里找到“不变的逻辑”。今天不想聊具体标的,只分享这段持股经历里,帮我稳住心态的3个核心思考——或许能给同样在震荡中迷茫的朋友一点参考。
第一个思考:别被“短期情绪”骗了,高端白酒的“护城河”从来不是“年轻人喝不喝”
刚买白酒股时,我也怕“年轻人不喝”这个说法——毕竟身边确实有不少95后、00后聚会时更爱喝奶茶、精酿。但跟踪行业数据久了才发现,这种担忧犯了一个错:把“整个白酒行业”和“高端白酒”混为一谈。
高端白酒的核心逻辑,从来不是“靠年轻人拉增量”,而是“靠不可替代的场景+稀缺的品牌心智”,这两点至今没被打破:
先说场景刚需。高端白酒的主力消费场景,是商务宴请、婚宴、礼赠和收藏——这些场景里,“品牌价值”比“口感偏好”更重要。比如商务谈判时,拿出行业公认的高端白酒,是“诚意和实力的信号”,这种社交属性不会因年轻人偏好改变;婚宴上,用长辈认可的高端白酒,是“尊重传统的体面”,三四线城市这类需求反而很稳固。2024年上半年,高端白酒行业的商务宴请场景营收同比增长15%,婚宴场景增长12%,这些数据比“年轻人喝不喝”更能说明问题。
再说品牌稀缺性。全国能称得上“高端白酒”的品牌,掰指头数也就三四家,行业CR3(前三企业集中度)超过80%——这种格局不是十年八年能改变的。新品牌哪怕砸再多营销费,也很难抢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品牌信任”。就像你不会用小众酒替代主流高端酒做宴请,也不会相信“新品牌能比老品牌更有收藏价值”,这种“心智占领”,才是高端白酒真正的护城河。
后来我慢慢明白,市场上的“唱衰声”,很多是短期情绪的放大:比如某季度局部地区库存高了,就被解读为“全行业库存危机”;某几个年轻人说不喝,就被延伸为“行业没未来”。但只要核心场景还在、品牌稀缺性还在,短期波动就只是“海浪”,而不是“海平面下降”。
第二个思考:高分红不是“数字游戏”,是判断公司质地的“试金石”
让我在浮亏时没慌的另一个关键,是“分红”——但不是看“分红率多高”,而是看“分红背后的财务健康度”。
刚开始投资时,我也觉得“分红率越高越好”,后来才发现,有些公司的高分红是“画饼”:比如净利润里有大量应收账款,现金流根本撑不起分红,分完钱就发债补缺口;还有的公司为了讨好股东,把留存利润全分了,连研发、扩产的钱都不留,长期反而会拖累增长。
真正有价值的分红,要满足两个条件,这也是我3年里反复验证的标准:
第一,分红要靠“真现金”,不是“账上利润”。判断一家公司赚的钱实不实,有个很简单的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如果这个比值长期大于100%,说明公司每赚1元净利润,能收回1元以上的现金,没有“虚增的利润”。我持有的这只白酒股,连续5年这个比值都在100%以上,2023年甚至达到115%——这意味着它的分红,是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不是靠“应收账款撑场面”。
第二,分红后公司“不差钱”,财务没压力。高分红的前提,是公司有足够的“安全垫”:比如账上有充足的货币资金,负债水平低。这几年我每次看财报,都会重点看两个数:货币资金和资产负债率。前者能反映公司“手里有没有活钱”,后者能看出“偿债压力大不大”。像我持有的标的,账上货币资金常年维持在200亿以上,资产负债率只有25%左右(行业平均在35%以上),几乎没有短期借款——手里有钱、没负债,才能在行业波动时依然敢大比例分红,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这3年下来,我拿到的分红已经覆盖了15%的持仓成本。哪怕股价没涨,每年也能有5%左右的股息收益,比存银行、买理财更稳。这种“下有保底”的安全感,让我在股价震荡时少了很多焦虑——毕竟投资的本质,是“赚企业成长的钱+稳稳的现金流回报”,而不是“赌股价短期涨跌”。
第三个思考:面对回撤,别问“要不要卖”,先问“当初为什么买”
2022年股价回撤最严重时,我也有过“要不要割肉”的纠结。但每次打开交易软件,我都会先翻出当初买入时写的“投资笔记”——里面记着我买这只股的3个理由:高端品牌地位稳固、现金流健康、分红可持续。
然后我会逐一验证:这些理由还成立吗?
- 品牌地位变了吗?当时查了行业报告,高端白酒的CR3不仅没降,反而从78%升到了82%,标的依然在行业前三,没被新品牌替代;
- 现金流差了吗?2022年财报显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比净利润还多,说明公司哪怕在疫情里,也能赚到真钱;
- 分红断了吗?那一年公司依然维持了60%的分红率,没因为短期业绩压力减一分钱。
验证完发现,“当初买入的逻辑没破”,那短期股价下跌就只是“情绪导致的波动”,不是“价值缩水”。后来我把这个方法总结成“回撤三问”:
1. 当初买入的核心逻辑还成立吗?(比如行业需求、公司竞争优势)
2. 公司的财务数据有没有恶化?(比如现金流、负债、分红)
3. 是不是因为“自己怕亏”才想卖,而不是“逻辑变了”?
很多时候,我们割肉不是因为“标的不好”,而是因为“扛不住情绪压力”。但投资就像开车,遇到坑洼时,不是急着掉头,而是先看“目的地还对不对”——如果方向没偏,慢一点也能到;如果因为坑洼就乱改方向,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最后:3年持股,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学会区分短期和长期”
现在再看账户,收益不算惊艳,但这段经历给我的影响远超数字:我不再盯着K线图看涨跌,而是更愿意花时间翻财报、跟踪行业数据;不再听群里的“小道消息”,而是学会自己判断“逻辑是否成立”;不再怕短期回撤,而是更关注“长期价值有没有增长”。
其实投资就像种庄稼,不是播了种就盼着第二天结果,而是要经历浇水、施肥、扛过风雨,才能等到收获。那些能在震荡中稳住的人,不是运气好,而是在杂音里守住了“不变的逻辑”——这或许是比赚钱更重要的收获。
如果你也在持有某类资产时感到迷茫,不妨试着停下来,想想“当初为什么买”“核心逻辑变了吗”——想清楚这些,心态或许会不一样。
来源:返璞归真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