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活动 | 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的历程与意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09:13 1

摘要: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不仅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穿越烽火的万里长征中,超过一万三千箱故宫珍宝如何奇迹般地完好保存?讲座将生动再现以马衡、那志良为代表的一代故宫人,如何在国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的历程与意义嘉宾:郑欣淼 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时间:10月19日(周日)14:00
地点:首都图书馆(华威桥馆)A座报告厅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不仅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穿越烽火的万里长征中,超过一万三千箱故宫珍宝如何奇迹般地完好保存?讲座将生动再现以马衡、那志良为代表的一代故宫人,如何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生命守护国宝,用行动诠释“典守精神”,最终完成这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迁徙奇迹,守护了中华文明的不灭火种。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先生,作为“故宫学”的奠基人与南迁历史的权威研究者,他将带领我们深入这段国家记忆,感受文化传承的坚韧力量。

国家记忆

故宫文物南迁史

郑欣淼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10

ISBN:9787108081650 定价:169.00元

【内容简介】

1万余箱故宫国宝,10年辗转万里烽火路,中国人如何以命相托,护住千年文脉?

1933年1月,山海关失守。2月,故宫1.3万箱珍品被迫踏上南迁之路。从南京到西南,又从西南复归南京,十年间辗转大半个中国,穿越枪林弹雨,奇迹般地实现“零丢失,零损毁”。

本书由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依托大量首次披露的档案、日记、书信与影像,以四十二万余字的篇幅巨细靡遗地重现这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化大迁徙。作者以史家的严谨、文学的温度,刻画了易培基、马衡、那志良、庄严等一代故宫人如何在国运衰微之际,以“人在文物在”的典守精神,完成一场静默而壮烈的护宝行动和文化抗战。

本书不仅刻画了鲜活的故宫人群像,还有三百余幅珍贵文献档案,其中许多为首次面世。本书兼具史料价值与可读性,图文互证,细节毕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让普通读者像追一部“纸上纪录片”般欲罢不能。

【作者简介】

郑欣淼,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研究院院长。2003年首倡“故宫学”。出版有《文脉长存:郑欣淼文博笔记》《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故宫学概论》《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史》等三十多部著作。

【目录】

绪言 保护中华文脉的伟大壮举

第一章 避寇播迁

一 对策与筹备

二 半年之争

三 五批迁沪

四 惊世盗宝案

第二章 初迁四载:沪、京、平之间

一 沪上寓公

二 南京朝天宫库房

三 赴英艺展

四 南迁后的故宫本院

第三章 西迁:向西,再向西!

一 紧急疏散

二 南路:湘水黔洞

三 中路:渝雾川涛

四 北路:秦关蜀道

第四章 国宝典守者

一 战时要务

二 国宝宣扬

三 国事与家事

四 山野风雅

五 沦陷时期的北平本院八年

第五章 功侔鲁壁

一 决策者

二 勠力同心

三 斯文在兹

四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殊勋

第六章 抗战胜利后的故宫与南迁文物

一 故宫重光

二 分院复员

三 东归

四 南迁文物的损失与向日本的追索

五 运台

回声:永远的南迁路

后记

【选摘】

绪言 保护中华文脉的伟大壮举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华诞,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故宫百年院史经历了整个 抗日战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故宫文物南迁。

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是中国抗日战争史 上保护中华文脉的一场壮举。

1933—1949 年间,故宫博物院约1.3 万箱文物精品为防日寇劫毁,自 1933 年 2 月起迁存于上海、南京,1937年11月后 又疏散于西南后方,至 1947 年 12 月全部东归南京。同时,故宫还代管着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机构共 6 千余箱文物珍 品。期间,时延十年,地迤万里,辗转颠沛,备尝苦辛,这批中 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产、中华文明重要的国之瑰宝基本得以完整保存。

关于故宫文物南迁,有大小两个概念。据档案文献记载,南迁当事人将1933年文物运往上海、南京,称之为“南迁”,是为 “小南迁”;将1937年文物自南京向西南诸省迁徙称之为“西迁(或疏散)”;将抗战胜利后文物运回民国首府南京称之为“东归”。 以上皆以地理空间对应历史事件。1948年底、1949年初又有部分 文物运往台湾,后来被称为“迁台”;1950年、1953年与1958年 南迁文物中的6254箱分三批运回北京故宫,称之为“北返”。从 1933—1958年,长达25年,包括南迁、西迁、东归、迁台、北 返五个阶段的故宫文物南迁遂告结束。对于故宫文物的这一整体 迁移活动,今天习惯上仍称其为“南迁”,即“大南迁”。本书侧 重于回顾1933—1949年这段历史。本书主题为“南迁”,亦统指文物迁徙过程,而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则以南迁、西迁、东归、 迁台、北返等对应不同历史时空下的文物迁徙。

从现在来看,历史已经证明,当时还不可能有比南迁更为有效的保护文物的方法。为了避开战火,为了保证在此非常时期文物不受损失,最为可能的方法就是将文物迁到安全的地方。迁徙疏散成了战时文物保护与保管的主要手段。

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宫文物的有效保护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民抗战的体现。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百年史上的特殊时期、特殊的任务,艰苦的环境,培育和形成了以“视国宝为生命”为核心的典守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本国、本民族文化遗产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项任务。故宫文物南迁的壮举和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贡献。

部分南迁文物运台,形成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的局面。2009年初春,暌违一个甲子的两个故宫博物院打破坚冰,正式迈开交流合作的步伐。重走南迁路,更加认识到历史所赋予的伟大使命。

钱穆先生说过,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珍视自己历史的传统,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穿过无垠的时空而延展与传承。对于以典守中华国宝、守护中华文化 根脉为职志的故宫博物院来说,在百年的历史风云中积淀了具有 恒久意义的文化与精神力量,故宫文物南迁就是其中永远值得追忆、回味的一页。

国家记忆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集体记忆系统,既 是对过往重大事件的记录与诠释,也是构建身份认同、指引未来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

整理故宫文物南迁史料,保护研究南迁史迹,宏扬南迁精神,让个人的、零碎的记忆成为集体的记忆,成为刻骨铭心的国家记忆,这是历史的昭告,是时代的要求!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