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以登山喻人生进取,“凌绝顶”的豪情与“众山小”的视野,尽显少年杜甫的壮志与胸襟,字句间气吞山河。
飞花令— —“山”
以“山”为关键字,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
— —唐·杜甫《望岳》
译文: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它们都显得渺小。
·【评】:以登山喻人生进取,“凌绝顶”的豪情与“众山小”的视野,尽显少年杜甫的壮志与胸襟,字句间气吞山河。
— —唐·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空旷的山野刚下过雨,傍晚时分生出秋意。
·【评】:“空山”见清幽,“新雨”带洁净,寥寥数字勾勒出秋日山居的空灵,不着声色而禅意自现,是王维“诗中有画”的典范。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译文:绿树环绕着村庄,青山在城郭外倾斜延伸。
·【评】:以“合”“斜”二字写山与村的依偎,如一幅田园小品,恬淡自然,藏着对田园生活的欣然与自在。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太阳依傍着山峦沉落,黄河奔流入海。
·【评】:山与河共构天地壮阔,“依”字见夕阳与山的缠绵,“入”字显黄河奔涌之势,小景含大境,暗含“登高望远”的哲思。
—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译文:在南山下种豆,野草长得比豆苗还茂盛。
·【评】:“南山”是隐逸的象征,草盛苗稀的日常,藏着诗人弃官归田的真趣,不叹辛劳,反显与山相守的安然。
—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译文: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望见南山。
·【评】:“见”字妙极,非刻意追寻,而是山与心的自然相遇,道尽“心远地自偏”的超脱,山成了诗人精神的镜像。
— —唐·柳宗元《江雪》
译文:所有山中的鸟都飞尽了,所有道路都不见人影。
·【评】:“千山”极写山之众,却与“鸟绝”“人灭”呼应,造出极致的孤寂,山在此成了隔绝尘世的冷寂背景,衬出孤翁的执拗。
—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译文:京口与瓜洲仅隔一条江水,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峦。
·【评】:“数重山”看似写距离,实则藏归心似箭的急切,山成了故乡的符号,近在眼前却又需跨越,道尽思乡的微妙。
— —唐·李白《望天门山》
译文: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评】:“相对出”赋予山以动态,仿佛山在迎接远客,与孤帆、日边相映,阔大而灵动,尽显李白笔下山水的豪迈。
— —唐·张志和《渔歌子》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流水潺潺,鳜鱼正肥美。
·【评】:山为背景,白鹭、桃花、流水为景,绘出江南春汛的生机,山在此不突兀,而是温柔地托举起这幅渔乐图。
— —宋·陆游《游山西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怀疑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处又出现一个村庄。
·【评】:以山之“重”写困境,以“又一村”写转机,山成了人生波折的隐喻,道出“绝境逢生”的哲理,平实中见深意。
— —唐·李白《关山月》
译文:明月从天山升起,在苍茫的云海间高悬。
·【评】:“天山”极写地域之远,与“苍茫云海”相融,造出雄浑的边塞气象,山在此带着凛冽的壮美,衬出戍边者的孤苦。
— —唐·王维《鹿柴》
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人影,只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评】:“空山”本静,“人语响”更显其幽,以声衬静,山的空寂如一张无形的网,将声响轻轻包裹,禅意十足。
— —唐·杜牧《山行》
译文:沿着弯斜的石头小路登上寒山,在白云升起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评】:“寒山”带秋意,“石径斜”显幽远,白云与人家相映,山居的闲适藏于山水间,字里行间皆是对秋山的喜爱。
—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译文:大漠的沙像雪一样洁白,燕山上的月亮像弯钩一样。
·【评】:“燕山”在大漠与冷月间矗立,苍凉而刚毅,山的静默与月的锐利相衬,暗含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壮志。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山路曲折,转过弯就看不见你了,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
·【评】:以“山回路转”写送别之远,山成了隔断视线的屏障,雪上蹄痕更显离别后的空寂,无声胜有声。
—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译文:江水碧绿,使鸟的羽毛更显洁白;山峦青翠,让花像要燃烧起来一样。
·【评】:“山青”与“花燃”相映,色彩浓烈而和谐,山的沉静托出花的绚烂,见出杜甫对自然色彩的敏锐捕捉。
— —唐·卢纶《塞下曲·其二》
译文:天亮后去寻找射出的白羽箭,发现它深深嵌在石缝里。
·【评】:虽未直写山,“石棱”却显山之坚硬,暗衬将军射箭的神力,山的刚毅成了英雄勇武的见证。
译文:绿树交错,山中鸟儿啼鸣,晴风轻拂,落花纷飞。
·【评】:山为背景,鸟啼、落花为动景,绘出春日山景的喧闹与柔美,山在此是包容万物的怀抱,充满生机。
译文:面对破碎的山河,不禁泪流满面,谁说天地广阔呢?
点评:“山河”代指故国,泪洒山河,道尽国破家亡的悲痛,山在此承载着沉重的家国之思,字字泣血。
来源:墨香诗诗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