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南联合大学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组建起来的,起初称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组建起来的,起初称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迫于抗战形势恶化,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学校分三路西迁至昆明办学。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学校设常委会,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三人组成。
尽管抗战时期异常艰难,西南联大汇聚了一批知名教授任教。以1939年为例,西南联大全校教师共有269人,其中北京大学89人,清华大学150人,南开大学30人。
朱自清、钱钟书、冯友兰、冯景兰、叶企孙、周培源、赵忠尧、霍秉权、阎振兴、费孝通、查良钊、马大猷、范绪筠等一批耳熟能详的著名学者都在西南联大任教。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各自设立办事处,保留着各校原有的某些行政和教学组织系统,负责处理各校自身的事务。参加西南联大工作的三校教职员,除由各校仍发给该校的聘书外另由联大加聘。
抗战前在三校肄业的学生,入联大继续就读者,保留原校学籍与学号,在原学号前分别冠以英文字母“P”(北大)、“T”(清华)、“N”(南开)”,毕业时分别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在西南联大入学者,学号前冠以“A”。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前后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却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根据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1996年编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1937年至1946年,共有8000名学生通过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最终联大学籍毕业的本科生近2500名、专科生约200名。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学籍的本科生1280名、研究生74名,总计毕业约4000名。
自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共计毕业生3343人(含初级部35名),是当时中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
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等4人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在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西南联大,占比达到1/3。
当然还有一批为了民族解放,上阵杀敌的英雄。如今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还刻有抗日战争期间从军的832名学生的名字。
在如今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也立有3块内容一样的石碑,每逢“五四”这样的节日,碑前总会铺上束束鲜花。
当时的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不仅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的联合,更是战时中国知识分子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联合,学术成果与民族复兴责任的联合。
西南联大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仍有重要启示:大学的使命,除了传播知识、启迪民智,更为重要的是,要为民族培养出一批站得最高、望得最远,最能够为这个民族求取生存的,最能够保护这个民族、发展这个民族,并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
来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