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真正变强的标志,是学会“做减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07:58 1

摘要:传播正能量,探索真教育,一个真正属于教育人的公众号!因“想得美、做得好、说得多”获第五届国际“安徒生教师奖”(全球十人)。关注“黎明在线520”,教育路上不迷茫!

一线教师真正变强的标志,是学会“做减法”

黎明在线520 .

传播正能量,探索真教育,一个真正属于教育人的公众号!因“想得美、做得好、说得多”获第五届国际“安徒生教师奖”(全球十人)。关注“黎明在线520”,教育路上不迷茫!

人民日报致所有家长: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深度好文)

你还记得刚站上讲台的那几个月吗?

深夜两点的台灯下,你对着电脑反复调整PPT的动画效果,总觉得字体不够好看、配图不够生动,就怕第二天学生觉得你的课“无聊”;家长群里只要有消息提示,你不管在吃饭还是陪家人,都会立刻拿起手机回复,连“孩子今天有没有好好午睡”这种问题,都要仔细斟酌半天措辞;同事找你帮忙改教案、代看早自习,哪怕你自己的课还没备好,也会笑着说“没问题,交给我”——那时候你总以为,“做得越多”“越周全”,就是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的好老师,可慢慢你会发现,真正让你在教学里站稳脚跟、越来越强的,恰恰是那些学会“做减法”的时刻。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困惑吧?

为了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花了很多心思搞“花样”:讲语文课穿插短视频,数学课搞小组竞赛,甚至特意买了小零食当奖励,就为了看到他们举起的小手和笑脸。

可到期中测试,班里的平均分却排在年级中下游——学生们记得课堂上的游戏有多好玩,却记不清课文的中心思想,算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

那时候你或许会失落,甚至怀疑自己: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心思,反而没效果?

其实答案很简单:教育的本质从不是讨好,而是引领。

你后来慢慢明白,学生一时的“觉得有趣”,远不如扎实的知识沉淀重要。

于是你开始在课堂上“做减法”:不再追求每节课都热热闹闹,而是先把教学目标拆成清晰的“小任务”。

比如讲《春》这篇课文时,你不再放满屏的春天美景图,而是先让学生圈画“小草、桃花、春雨”这些意象,说说作者是怎么描写的;等大家吃透“拟人、比喻”的手法后,再用10分钟让他们分享自己眼里的春天。

你发现,这样的课堂虽然少了些“热闹”,学生却更专注了——他们会主动举手问“老师,这里的‘偷偷地’为什么用得好”,会在课后跟你说“原来春天还能这么写”。

你终于懂了,课堂的“温度”从来不是靠花哨的形式堆出来的,先确保教学有质量,再适当加入互动,才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过度迎合学生的情绪,反而会削弱你的专业权威,让课堂变成“娱乐场”,丢了本该有的“知识重量”。

备课中的“做减法”,更让你摆脱了之前的“课件焦虑”。

你还记得第一次准备公开课时吗?为了让课件“完美”,你找了无数高清图片,给每个段落都加了过渡动画,甚至连字体颜色都换了五六种,光修改就花了三个晚上。

可上课那天,你总在担心“下一个动画会不会按时出来”,结果预设的提问忘了一半,连最基础的知识点都讲得磕磕绊绊。

后来你去听同组张老师的课,发现她的课件特别“朴素”——白底黑字,最多加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却能把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讲得透彻。

她跟你说:“备课不是做艺术品,是搭梯子——让学生顺着梯子摸到知识的核心,比给梯子涂多漂亮的颜色重要。”

那之后,你开始调整备课的重心:不再纠结PPT的颜值,而是把时间花在“核心问题”上。

比如备数学课时,你会挑2-3个经典例题,琢磨怎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公式;备语文课时,你会聚焦“作者想表达什么”“怎么让学生理解”,而不是找多少拓展资料。

有一次你讲“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只用了一个简单的课件,把“举例子、列数字”的知识点列出来,再结合课本里的《中国石拱桥》片段让学生找、练、说。

课后有学生跟你说:“老师,今天我终于分清列数字和作比较了!”

你突然觉得,这样的“减法”,比之前追求完美课件的“加法”,更有价值。

在家长沟通上,“做减法”更是帮你摆脱了很多内耗。

你以前总怕家长不放心,学生在学校的一举一动都想汇报:“今天小明上课举手了”“小红午餐没吃完”“小刚课间和同学闹了点小矛盾”。甚至有家长晚上十点发消息问“孩子今天有没有默写”,你也会立刻爬起来回复。

可时间久了,你发现自己被家长群“绑架”了——下班时间没法陪家人,周末也在回复消息,更糟的是,家长变得越来越依赖你,有人会问“孩子坐姿不端正怎么办”,有人让你“多盯着孩子写作业”,甚至有人因为你没及时回复而抱怨“你不重视我家孩子”。

后来你试着给自己立了“沟通规矩”:每天只在晚上7-8点统一回复家长消息,回复时只说“重点事”——比如“孩子今天数学小测进步了,错题集中在应用题,回家可以多练两道”“最近班里在练作文,建议您和孩子一起读篇短文,聊聊感受”;对于“孩子喝水了吗”“有没有走神”这类问题,你会统一回复“课堂上我会关注孩子的状态,有重要情况会第一时间联系您”。

没想到,这样的“减法”反而让家长更信任你了——他们知道你把精力放在了“教学核心”上,而不是琐碎的小事。

有个家长甚至跟你说:“老师,以前总麻烦你,现在知道你抓重点,我们也更放心了。”

你终于不用再被群消息牵着走,下班时间也终于能真正属于自己。

就连公开课,学会“做减法”后,你也少了很多焦虑。

以前准备公开课,你总想着“零失误”:提前和学生排练流程,哪个问题谁回答,什么时候小组讨论,甚至连学生的发言内容都要提前过一遍。

可这样的课看起来“完美”,却没了真实的教学痕迹。

有一次公开课上,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根本没去过岳阳楼,他是不是在‘瞎写’?”

你瞬间慌了神,只能生硬地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课后听课老师跟你说:“这节课像演话剧,没看到你和学生真实的互动。”

后来你试着放下“完美执念”,公开课上不再排练。

讲《岳阳楼记》时,又有学生提了类似的问题,你没有回避,而是笑着说:“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景色?”你带着学生查背景资料,分析“迁客骚人”的心境,最后大家一起得出“他写的是心境,不是实景”的结论。

虽然这节课没有“零失误”,甚至因为讨论耽误了几分钟流程,但课后听课老师说:“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能看到你和学生一起成长。”

你也发现,这样的复盘才真正有意义——你能清晰地看到“哪个环节学生理解慢了”“哪个问题设计得太浅”,而不是只纠结“够不够漂亮”。

你还会发现,学会拒绝无意义的消耗,也是“做减法”的重要一课。

刚工作时,同事找你帮忙改教案、代看早自习、甚至做年级的宣传海报,你总不好意思拒绝。

有一次,你帮同事改了三天教案,结果自己的课没备好,上课的时候频频忘词;代了一周早自习,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白天上课总犯困。

后来有个老教师跟你说:“你的能量是有限的,把精力分给太多无关的事,留给学生和课堂的就少了。”

那之后,你开始学着温和地拒绝:“我今天要备明天的新课,改教案可能帮不上你,不过我可以把我之前的教案给你参考”“下周我有两节课要讲公开课,早自习可能代不了,你问问其他老师好不好?”你发现,拒绝后同事并没有疏远你,反而因为你能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更愿意和你交流教学经验。

你终于明白,“帮忙”不是无底线付出,守住自己的边界,才能把最好的状态留给学生。

就连面对学生的纪律问题,“做减法”——减去失控的情绪,反而更有力量。

以前看到学生上课传纸条、说话,你会忍不住发火,把纸条撕了,当着全班的面批评,

可结果呢?你气得手发抖,学生要么低着头不服气,要么下次换种更隐蔽的方式违纪。

后来你试着冷静下来:看到学生传纸条,你不说话,只是走到他身边轻轻敲敲桌子;下课再叫他到办公室,笑着问他“是不是有很重要的事要跟同学说?如果上课有问题,举手问我,比传纸条方便多了”。

没想到,学生反而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错了,下次不会了”。

你慢慢发现,你的威严从来不是靠怒火建立的——失控的脾气只会让学生害怕,却不会让他们真正认识错误;而冷静的控场,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专业和尊重,反而更愿意听你的话。

其实你早就发现了吧?

一线教师的“做减法”,从来不是偷懒,而是一种教育智慧。

它不是让你少做事,而是让你把力气用在刀刃上——不再被无关的评价绑架,不再被琐碎的小事消耗,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好课”“带好学生”这个核心上。

当你学会在课堂上聚焦教学目标,在备课中聚焦思维训练,在沟通中守住边界,你会发现,自己反而更从容、更专业了。

所以别再逼自己“面面俱到”了,你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做得越多”,而是“做得越准”。

那些你减掉的“多余负担”,最终都会变成你站稳讲台的底气,让你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