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艾滋病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过了45岁后,外出千万别碰这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7:5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5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湖南一名56岁的男士,因为持续性低烧就诊,最终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让医生意外的是,这位患者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危行为记录。但在进一步询问中,他坦承,自己退休后经常在外活动,曾“被朋友带去按摩”,且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医生没有责怪他,只是叹了一句:“过了45岁,别以为艾滋病离你很远。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病。但事实正好相反。

根据国家疾控局公布的数据,近年来,50岁以上艾滋病新发感染者数量持续上升,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30岁以下人群。在2022年的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感染者占比接近四成,堪称“隐形高危群体”。

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现实。

专家指出,中老年群体感染情况被低估,主要有三点原因:

1.防护意识薄弱,对安全行为缺乏常识;

2.性行为仍存在,但不愿主动就医;

3.感染后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当成感冒、胃病等耽误诊断。

这也导致不少患者在确诊时,CD4细胞已明显下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在广东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刘医生遇到过太多类似的病例。

一位61岁的退休工人,因体重骤减、反复腹泻前来就诊。确诊HIV阳性后,他满脸不可置信:“我不抽烟、不喝酒,从来不乱来,怎么可能?”

但在深入问诊后发现,他曾在外地旅游时,接受过一次“特殊服务”,对方提出“不用套,放心”。那一次之后他没有做过任何检测,也从未怀疑过自己会中招。

刘医生说:“很多中年人感染后才知道,艾滋病不长脸,也不问年龄。

艾滋最隐蔽之处,在于它的“窗口期”。

这是一段病毒已进入人体,但检测仍显示阴性的时间,可能长达2-4周,甚至更久。在这段时间内,普通试纸无法识别病毒,但感染者已经具备传染性。

更棘手的是,一些所谓“检测阴性”的服务提供者,可能正处于窗口期,导致他人误以为“安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验过血”“看过报告”,却还是感染了。

过了45岁,人体免疫系统开始下降,面对病毒更容易“中招”。医生提醒,以下行为是当前中老年男性感染HIV的主要途径:

不洁性行为:特别是“外围”“按摩”等场所,缺乏防护和监管。异地短期接触:旅游或商务期间的“临时关系”,往往轻信对方。不规范医疗行为:在非正规场所打针、拔牙、纹身等都有风险。忽视定期检测:即便有怀疑,也因羞耻心理不去检查,延误诊断。

医生建议:中老年人群一旦有过高危行为,应在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并在第4周、第8周进行复检。

很多人听过“艾滋病后悔药”,但不知道它的时间窗有多紧迫。

医学上,这叫做暴露后预防(PEP),指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尽快服药,阻断HIV的复制。最佳服药时间是24小时内,最晚不超过72小时,疗程28天。

研究表明,规范服用PEP可将感染风险降低超过80%(《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第7期)。

但现实中,真正了解并使用PEP的人寥寥无几,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更是几乎为零。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目前,国家已将HIV抗病毒治疗纳入医保,正规服药可以使病毒载量降到极低水平,基本不再具有传播风险。即便感染,也可以实现“带病长寿”。

关键在于:别等身体垮了才去检测。如果你曾发生过高危行为,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应尽早去医院做HIV抗体检测。检测方式简单、保密、快速,正规医院均可提供匿名检测服务。

很多人到最后才明白,真正毁掉自己健康的,不是那一次“冒险”,而是事后心存侥幸、不去检测、不去治疗。

医生常说:“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的专属,防护意识也不该有年龄限制。

如果你已经年过45岁,请记住这些:不洁行为不是解压,是风险;窗口期不是保险,是陷阱;“晚知道”不是幸运,是悲剧。

健康无价,清醒比冲动更重要。别让“那一次”,毁掉整个人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2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2] 中华预防医学会.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使用指南(2021年版)》.
[3] 健康时报.《阻断药物使用黄金时间为24小时内》.2020-08-25.

来源: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