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86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张最近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的牙齿好像变“长”了。起初他没太在意,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直到吃饭时频繁出血、牙齿变得松动,他才去看了牙医。牙科医生告诉他:这是牙龈萎缩,已经影响到牙周组织,若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导致牙齿脱落。
其实,像老张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并不清楚牙龈萎缩并不是“自然老化”,而是身体发出的一个重要预警。不少人因为忽视它,最终不得不面对种牙、拔牙甚至牙槽骨吸收的严重后果。
那么,牙龈为什么会萎缩?是不是只和刷牙方式有关?我们又该如何防范牙龈的“慢性流失”?钟南山院士也曾公开提醒:做好两件事,防住牙龈萎缩的源头。
牙龈萎缩的本质,是牙龈组织的退缩,露出原本被覆盖的牙根表面。这不仅会导致牙齿变长、牙缝变大,还会引发牙齿敏感、松动甚至脱落。
临床上,牙龈萎缩往往不是单独发生,而是牙周病的一个表现。中华口腔医学会指出,超过90%的成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牙龈问题,而牙周炎则是导致牙龈萎缩最常见的元凶。
牙周炎并不神秘,说白了就是牙齿周围的组织发炎。它的起点往往是牙菌斑——这是一种由细菌、食物残渣组成的“生物膜”,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悄无声息地腐蚀牙龈、破坏牙槽骨。
如果不及时清除,菌斑会逐渐转化为牙结石,进一步刺激牙龈,导致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久而久之,牙齿就会像“地基塌陷”一样松动甚至脱落。
很多人以为只要认真刷牙,就能预防牙龈问题。其实,刷牙只是基础,还有不少被忽视的风险因素,也在悄悄“偷走”你的牙龈。
1. 用力刷牙,反而伤牙伤龈。
不少人喜欢用硬毛牙刷,刷牙时越用力越觉得“干净”。但牙龈组织非常脆弱,长期猛烈刷牙会造成牙龈机械性损伤,加速萎缩。正确的方式应是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地沿牙龈边缘刷动。
2. 吸烟,是牙周病头号帮凶。
研究表明,吸烟者患牙周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7倍。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抑制牙龈血液循环,降低免疫反应,让本就脆弱的牙周组织更容易感染、坏死。
3. 咬牙、磨牙,也会“磨走”牙龈。
夜间磨牙、白天咬牙切齿,都会给牙周组织带来持续性外力刺激,导致牙龈逐渐退缩。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磨牙,直到出现牙龈不对称、牙齿松动才恍然大悟。
4. 糖尿病、高血压是幕后推手。
慢性疾病也会影响牙龈健康。以糖尿病为例,高血糖会削弱牙龈抵抗力,牙周炎发病率明显升高。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病的概率高出2到3倍,病情也更难控制。
针对牙龈萎缩问题,钟南山院士在一次公开科普讲座中指出,“口腔健康不仅影响咀嚼功能,更与心血管、呼吸系统密切相关。牙龈出血、萎缩这类小问题,不能忽视。”
他特别提醒中老年人群,应重点做好两件事:
第一,定期洗牙,不等牙出事再去医院。
很多人对洗牙有误解,以为那是“牙医赚钱的套路”。其实,正规洗牙使用的是超声波洁治仪,作用是把牙龈下方的菌斑和结石“震”下来。它不会伤害牙釉质,反而是预防牙周病的核心手段。
中华口腔医学会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牙周洁治,能有效阻止牙结石堆积,减缓牙龈萎缩速度。
第二,重视牙线,补齐刷牙“盲区”。
牙刷只能清洁牙齿三面,而牙缝中的残渣、菌斑,只有牙线才能清除。研究显示,单靠刷牙,牙菌斑清除率不足60%,而刷牙加牙线可提高至85%以上。
不少牙龈萎缩的人,其实每天都在“认真刷牙”,却从不使用牙线,结果牙缝里的细菌“繁衍生息”,牙龈自然就越来越退缩。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牙龈健康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曾发表研究指出,严重牙周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产率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这是因为牙周炎引发的慢性炎症,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影响远端器官。
此外,口腔内的病原菌还可能被吸入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尤其对老人、卧床病人威胁更大。
所以,别小看每天刷牙这件“小事”,它背后牵动的,可能是全身健康的大局。
虽然牙龈萎缩进展缓慢,但如果出现以下三个信号,就说明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刷牙出血:不是上火,而是牙龈发炎的典型表现。
牙缝变大:说明牙龈已退缩,牙根暴露。
牙齿松动:牙槽骨可能正在吸收,必须尽快就医。
如果你已经有以上症状,建议尽早前往正规医院口腔科或牙周科就诊,接受牙周检查和治疗。别等牙齿松了、掉了,才追悔莫及。
[1]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防治指南》. 2023年修订版
[2]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疾病与全身健康关系研究》. 2024年
[3]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汪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