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达暴跌98%!合资品牌集体躺平中国车市的“末班车”只剩两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7:25 1

摘要:当2025年前七个月5560辆的销量数据曝光,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溃败已成定局。这个曾在2018年创下34万辆巅峰的品牌,如今平均单车型月销仅150辆,从炙手可热到无人问津,不过短短七年。而斯柯达的困境,只是合资品牌集体“失速”的缩影——斯巴鲁4S店难觅踪迹,马

当2025年前七个月5560辆的销量数据曝光,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溃败已成定局。这个曾在2018年创下34万辆巅峰的品牌,如今平均单车型月销仅150辆,从炙手可热到无人问津,不过短短七年。而斯柯达的困境,只是合资品牌集体“失速”的缩影——斯巴鲁4S店难觅踪迹,马自达经销商改卖新能源车,标致捷豹收缩展厅,曾经的“合资光环”正在中国车市的新能源浪潮中加速褪色。

一、从巅峰到谷底:斯柯达的七年坠落史

斯柯达的中国之路曾铺满鲜花。2008年进入中国仅两年,销量便突破18万辆,五年内飙升至28万辆,凭借“大众同源技术+更低价格”的定位,成为很多家庭的首选。2018年34万辆的成绩,更是让其坐稳主流合资阵营。

但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2022年销量跌破5万,2024年只剩1.7万辆,2025年直接跌入“千辆级”泥潭。背后是产品力的全面停滞:大众集团将其视为“成本控制型品牌”,新车更新沦为“贴标签式改款”,2025款车型仍沿用多年前的设计语言,智能座舱、电动化配置全面缺席。更致命的是,当比亚迪、小鹏在拼续航和智驾时,斯柯达连一款拿得出手的纯电车型都没有,仅靠Enyaq等少量进口电动车“象征性占位”,而这款车的成本比燃油版高出一截,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终端市场的惨状更直观:4S店的斯柯达展车多是仓库调来的试驾车,库存车在二手车市场沦为“白菜价”——三年车龄的明锐,新车指导价超10万,二手价仅6万出头,保值率堪比小众自主车型。合肥某经销商更是直接将一半展厅改成充电桩,挂上蔚来服务站招牌,原本20多人的销售团队只剩3人坚守合资燃油车业务。

二、集体沦陷:合资品牌的三重死局

斯柯达不是个例,二线合资品牌正集体遭遇“生存危机”,而一线合资也难逃下滑魔咒:

- 产品迭代慢半拍:合资品牌新车研发周期平均46个月,是自主品牌的1.6倍。当吉利银河L7用9个月完成立项到上市,某日系合资同价位车型还在PPT论证阶段。20万级合资车仍在用7英寸小屏、基础蓝牙连接,而自主品牌15万级已普及12.3英寸联屏+连续语音交互,智能体验差距两代不止 。

- 电动化转型滞后:大众集团将主要精力投向自身ID系列,斯柯达仅能分到残羹冷炙,2026年更是将停止对其新车研发投资,现有五款车型将“续命”至2027年底。即便如本田、丰田,电动化车型也多是“油改电”产物,续航虚标、智能化不足,根本无法对抗比亚迪DM-i、华为智选车的冲击。

- 性价比全面失守:合资品牌的全球化供应链导致成本高企,某日系B级车动力总成零部件涉及12国供应商,核心部件成本比自主品牌高37%。反观比亚迪DM-i插混系统成本仅1.8万元,比合资竞品低42%。终端市场上,同级别国产电车比合资燃油车便宜七八万,续航还多200公里,再叠加上海新能源送牌照、燃油车拍牌费超3万的政策差异,合资车彻底失去价格吸引力 。

更残酷的是消费认知的转变:“合资质量更可靠”的认同度从2019年的72%跌至48%,90后购车人群中68%将智能座舱列为首要考量,而合资品牌L2+级智驾渗透率仅12%,远低于自主品牌的35%。北京车展上,福特、林肯展位门可罗雀,国产车展区却挤满了排队试驾的年轻人,社交平台上“合资配置刺客”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吐槽20万无座椅加热、30万缺360影像的声音此起彼伏 。

三、末班车倒计时:谁能熬过下一轮淘汰?

市场淘汰的速度远超想象。2023年已有三个外资品牌在华停售,铃木早已退出,三菱只剩帕杰罗一款车在售,大众广州工厂正将三个燃油车车间改造成电池组装线,苏州的合资变速箱厂已裁掉一半员工 。有行业预测,现在路上能看到的合资品牌车型,两年后可能有一半会从官网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斯柯达并非全球溃败,2024年其全球销量达92.66万辆,同比增长6.9%,欧洲市场贡献了780.7万辆,还计划在印度、越南投资扩产,将中国市场的资源转移至新兴市场。这种“战略收缩”背后,是合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放弃治疗”——与其在新能源红海中和自主品牌死磕,不如退守仍偏好燃油车的海外市场。

但并非所有合资品牌都选择“躺平”:大众中国成立100亿元本土化研发基金,聚焦智能座舱和电驱系统;丰田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定制化电池,试图降低电动车成本30%。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大众ID系列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67%,证明合资品牌只要放下“品牌身段”,聚焦本土化创新,仍有翻盘可能 。

不过,留给合资品牌的时间不多了。中国车市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40%,自主品牌正加速向高端化、全球化进军,比亚迪车型已搭载激光雷达销往欧洲,而斯柯达官网最新资讯还是2019年的环保倡议。这种技术代差,不是靠短期降价就能弥补的。

结语: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会打

斯柯达的暴跌,本质是燃油车时代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必然结果。曾经的“合资优势”——技术、品控、供应链,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中已不复存在。当年轻人买车不再看“三大件”,而是问续航、智驾、车机;当政策和市场双重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合资品牌的“末班车”已进入倒计时。

未来两年,将是合资品牌的“生死线”:要么加速本土化转型,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电动化、智能化产品;要么像斯柯达一样,退守小众市场或退出中国。中国车市的竞争,早已不是“自主vs合资”,而是“新技术vs旧模式”的较量。

你觉得哪些合资品牌能熬过下一轮淘汰?斯柯达还有机会翻盘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禅悟小空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