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一个俄罗斯政坛老炮儿,当着全世界的面说:“中国根本不是我们的盟友,更谈不上朋友,我们之间只有利益。”
你敢信吗?一个俄罗斯政坛老炮儿,当着全世界的面说:“中国根本不是我们的盟友,更谈不上朋友,我们之间只有利益。”
这话一出,直接炸了锅!
说这话的人是谁?康斯坦丁·卡拉切夫——当过伏尔加格勒市长,如今是俄知名政治咨询师。他不是街头小喇叭,而是真正在权力边缘摸爬滚打过的“局内人”。他说出这种话,不是情绪宣泄,更像是冷静拆解。
俄罗斯政治专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
可问题是:如果中俄真的只是“利益交易”,那为什么普京一年跑中国好几趟?为什么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一路向南狂奔?为什么两国军舰在太平洋并肩巡航?
这到底是冷冰冰的利益算计,还是藏着更深的战略默契?
时间拉回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苏联老大哥伸出了手——156个重点项目落地,钢铁、电力、机械……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东北工业基地就是靠这股“东风”撑起来的。
那时的中苏,真是穿一条裤子都嫌肥。边界线上四千多公里,几乎无防备。人们见面喊“同志”,孩子起名叫“列宁娜”“斯大林强”。
可好景不长。
到了60年代,意识形态的裂痕像野草疯长。苏联主张“和平共处”,中国坚持“世界革命”。一个想缓和,一个要斗争,话赶话就吵翻了。
1969年,珍宝岛枪声响起。边防战士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拼刺刀,苏军坦克越过乌苏里江。百万大军陈兵边境,核大战的阴影笼罩整个东亚。
谁能想到,昨天还称兄道弟,今天就要拿原子弹对轰?
这一冷,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1991年,苏联轰然倒塌。俄罗斯联邦成立第一天,中国就火速承认。这不是客气,是现实倒逼的选择。
90年代末,两国签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落地,白纸黑字写下“世代不为敌”。
从敌人变伙伴,靠的不是情怀,而是两个字:务实。
卡拉切夫说“只有利益”,听起来扎心,但细品,还真没毛病。
可重点不在“只有利益”,而在——这个利益,稳不稳定?深不深?能不能扛住风浪?
看看能源合作。西伯利亚力量一号管道,2019年通气,合同30年,总金额4000亿美元。截至2025年5月,已输气超100亿立方米。工人们在冻土带上焊接管道,一焊就是十年。
今年9月,普京访华,双方又签了“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备忘录——经蒙古,年供500亿立方米,再加现有线路扩容,远东线也提上日程,2027年启动。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项目之一,堪称“地下丝绸之路”。
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多一条路,少一分被卡脖子的风险;对俄罗斯而言,西方制裁压顶,东方成了唯一的活路。
贸易额呢?2025年目标2350亿美元。虽然前七个月同比降了八成——别慌,那是去年同期基数太高,加上季节性调整。真正的支柱,依然是能源、矿产、农产品这些硬通货。
更关键的是,5月8日,两国刚签了新的《投资保护协定》。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有保障,跨境并购、园区建设、技术合作,全链条打通。
免签政策也推开了。商务团、旅游团、留学生,来往如织。这不是外交秀,是实打实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流动。
所以你看,所谓的“利益驱动”,其实是深度绑定的共生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断了谁都疼。
这才是检验“真朋友”的试金石。
先看乌克兰。
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希望中国能“挺一把”,甚至幻想联手对抗西方。可中国怎么做?
联合国安理会上,投弃权票。既没支持北约东扩,也没承认克里米亚归属。立场文件十二条清清楚楚:尊重主权、停火止战、劝和促谈。
有人骂中国“骑墙”,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为了“情分”把自己拖进泥潭吗?
中国提供人道援助,推动和平谈判,在全球安全倡议下呼吁“安全不可分割”——意思是:你俄罗斯有安全关切,乌克兰也有,北约扩张不对,单边制裁也不可持续。
这不是中立,是更高维度的平衡术。
再看叙利亚。
2011年内战爆发,西方提案一波接一波,想搞政权更迭。中俄联手否决二十多次。俄罗斯派兵,空中打击、地面推进,硬生生把巴沙尔政权拉回来。
中国呢?没派一兵一卒,但外交斡旋不断。驻联合国代表一次次发声,强调反对外部干涉。2025年新政府成立后,中国第一时间表态:愿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发展关系。
俄罗斯重建叙利亚,中国企业跟着“一带一路”进去修路、建港、搞工业园。风险由俄承担,红利大家共享。
你说中国“捡便宜”?或许吧。但聪明的国家,从来不做热血上头的事。避开战场,深耕经济,才是长久之道。
卡拉切夫说“中国在享战略红利”,说得对。但他忘了问一句:如果没有中国的克制和定力,中东会不会更乱?全球能源市场会不会崩盘?
2025年8月31日到9月3日,普京罕见地在中国待了整整四天。
行程密集得像打仗。
先是天津上合组织峰会,莫迪、佩泽希齐扬等二十多国领导人齐聚。议题从反恐到经贸,从数字基建到人文交流,签了一堆文件。
然后转场北京,人民大会堂双边会谈。议程排得满满当当:能源、科技、金融、全球治理,一个没落下。
成果是什么?
- 能源管道增量落地
- 金融科技合作深化
- 上合机制扩员提速
- 联合军演常态化
最耐人寻味的是,两国元首谈及“新型大国关系”时,用词高度一致: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这话听着温和,实则锋利。
它既回应了西方“中俄将组建军事同盟”的猜测,也划清了与美式霸权的界限——我们不要阵营对抗,我们要的是自主选择的发展权。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两年,中俄高层互动频率越来越高。电话常通,会晤不断,连外长都成了“微信好友”。
这不是表演,是信任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流露。
我们总喜欢把国际关系想象得特别浪漫——“铁杆朋友”“全天候伙伴”“背靠背的战友”。
可现实是: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但这不等于冷漠无情。
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看清了这一点,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对俄政策始终如一:尊重主权、互利共赢、和平发展。不趁人之危,也不随波逐流。该合作时大胆推进,该划界时坚决表态。
俄罗斯也在变。过去几年,他们尝尽被西方孤立的滋味,终于明白:东方不是备胎,而是未来。
所以他们放下身段,主动靠拢。管道要建,铁路要通,货币要结算,学生要来留学。
这种转变,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结构性调整。
就连卡拉切夫自己,说完那句“中国不是朋友”之后,也补了一句:“但正是这种基于利益的合作,才最可靠。”
你看,连他自己都承认:比起虚无缥缈的友谊,实实在在的利益,更能经得起考验。
美国智库最近有点焦躁。
有人放出话来:“中俄正在秘密结盟,威胁全球秩序。”坎贝尔甚至警告拜登政府,必须阻止“东方轴心”形成。
可笑吗?太可笑了。
他们一边搞“小圈子”,拉北约围堵俄罗斯;一边在亚太组建AUKUS,遏制中国崛起。结果呢?逼得中俄越走越近。
特朗普当年还想搞“联俄制华”,现在看,简直是痴人说梦。美俄对话基本停滞,而中俄贸易额却年年创新高。
这就是现实的反噬。
世界早已不是两极或单极。多极化浪潮滚滚而来,上合组织、金砖机制、东盟+,一个个平台崛起。中国倡导的“真正多边主义”,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共鸣。
而俄罗斯,也在重新定位自己。不再执着于“重返欧洲”,而是坚定“向东看”。
这不是退缩,是战略转向。
未来十年,中俄将在三大领域持续发力:
1. 能源安全网:天然气、石油、核电、电网互联,构建横跨欧亚的能源动脉;
2. 经济互补链:中国输出制造与资本,俄罗斯提供资源与市场,打造区域闭环;
3. 安全协作体:联合反恐、海上护航、太空监测,形成非对抗性的战略支撑。
这三驾马车,并非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在动荡世界中守住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权利。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是不是俄罗斯的朋友?
也许答案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两国能否在复杂局势下保持战略耐心?能否在利益差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能否在全球变局中共同塑造新规则?
历史告诉我们,情绪化的关系走不远。唯有建立在理性、互信、共赢基础上的合作,才能穿越风雨。
中俄关系的“微妙变化”,不是裂痕,而是成熟。
就像两个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中年人,不再说甜言蜜语,但彼此知道:危难时刻,对方一定会伸手。
2025年的今天,当西伯利亚的天然气涌入中国城市,点亮万家灯火;当中国列车穿过蒙古高原,驶向莫斯科车站;当两国战机在太平洋上空编队飞行……
这些画面,比任何“友谊宣言”都更有力量。
所以,别再纠结“是不是朋友”了。
能一起扛事的,就是真兄弟。
来源:棠棣分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