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被害,蒋介石想不通吴石为何不忠心于他,在日记里写下四个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9 07:00 1

摘要:蒋介石一直挺看重吴石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吴石在陆军大学当教官时,蒋介石就听过他的军事课,觉得这人懂战略、不搞派系,是块“能用的料”。抗战时吴石负责情报整理,每次给蒋介石递的报告都条理分明,连日军的动向预判都八九不离十,蒋介石更觉得他“可靠”,还特意把他调到

所有人都以为蒋介石对吴石的背叛只会暴怒,可解密的日记里却藏着他的困惑——吴石被害后,他反复琢磨“这人为何不忠心”,最后写下四个字,连身边人都不敢多问。

蒋介石一直挺看重吴石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吴石在陆军大学当教官时,蒋介石就听过他的军事课,觉得这人懂战略、不搞派系,是块“能用的料”。抗战时吴石负责情报整理,每次给蒋介石递的报告都条理分明,连日军的动向预判都八九不离十,蒋介石更觉得他“可靠”,还特意把他调到身边当参谋。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蒋介石对军队里的人疑心极重,怕有“共谍”混进来,可对吴石却没设防。他亲自任命吴石为国防部参谋次长,管的是军事机密,连台湾的防御图、兵力部署表,都让吴石参与整理。有次开会,有人提醒“吴石跟大陆那边还有旧交,得防着点”,蒋介石还当场反驳:“吴石跟着我这么多年,要是想反,早反了。”

可蒋介石不知道,吴石心里早有了别的打算。从南京撤退到台湾时,吴石看着百姓流离失所,军队里贪腐成风,就私下跟老部下说:“这样的政权,撑不了多久。”后来地下党找到他,希望他能提供台湾的军事机密,助力解放,吴石没犹豫——他把家里的金条换成钱资助地下党,还借着职务便利,把防御图、舰艇动向这些核心情报,用密写药水藏在书本里,通过联络员朱枫送出去。

1950年吴石被捕后,蒋介石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他没亲自去监狱,而是让秘书给狱中的吴石带话,话里藏着“劝降”的意思:“只要认个错,把同伙供出来,还能保留参谋次长的职位。”可吴石托狱警传回的话只有一句:“我做的事,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没什么好认的。”蒋介石听说后气得摔了杯子,在日记里写了“愚不可及”,再没提过“留活口”的事。

之后的几天,蒋介石一直盯着吴石案的审讯记录,翻来覆去看。蔡孝乾的供词、周至柔递的“工作异动记录”、朱枫身上的通行证,这些证据明明都摆在眼前,可他就是想不通:自己待吴石不薄,给了他高位,信了他这么多年,吴石为什么偏偏要“背叛”?他甚至让秘书去查吴石的家境,想看看是不是因为缺钱才被策反,结果发现吴石家里除了旧家具,连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根本不是为了钱。

1950年6月10日,吴石被处决的当天晚上,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了很长一段,开头就说“吴石之叛,出乎意料”,中间絮絮叨叨讲了自己怎么重用吴石,最后笔锋一转,写下“殊不可解”四个字。这四个字后来被党史馆的人看到,没人敢问是什么意思——谁都知道,蒋介石是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信任的人,会站到“对立面”去。

其实吴石早就在私下里跟儿子吴韶成说过:“我不是不忠于谁,我忠于的是国家统一,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被捕后,不管特务怎么审,都没吐露半个同伙的名字,临刑前还特意整理了衣服,说“要死得像个军人”。而蒋介石到死都没明白,吴石的“不忠心”,从来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针对那个腐朽、分裂的政权。

现在再看蒋介石日记里的“殊不可解”,总让人觉得有点讽刺。他一辈子都在琢磨“忠诚”,却没搞懂,真正的忠诚,从来不是对某个人、某个党派的依附,而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吴石用生命选择的“忠诚”,虽然让蒋介石困惑了一辈子,却成了后来人铭记的英雄事迹——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上,吴石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每年都有人去献花,而那本写着“殊不可解”的日记,只成了历史里一个让人唏嘘的注脚。

来源:卡布奇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