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患者越来越多,医生提醒:宁可出门跑步,也别做这6件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9 07:0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70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身边没有抑郁症患者? 那可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我国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已达6.8%,这意味着每15个人中,就可能有1人正在与情绪的黑洞作斗争。更令人心惊的是,很多患者并非“不想好起来”,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些错误的做法越推越深。

有医生说过一句话:“得了抑郁症,宁可出门跑步,也别做这6件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用一个个临床案例换来的肺腑之言。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哪6件事,是医生最想让患者远离的。

很多抑郁患者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关窗拉帘,手机静音,以为“只要安静就好”。

但真正的安静,不是隔绝,而是内心的松弛。长时间封闭自己,不仅会加重孤独感,还会让神经递质紊乱,情绪调节能力越来越差。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家指出,规律的日照和运动,可以有效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对缓解抑郁有实际帮助。

所以哪怕只是下楼晒晒太阳、绕小区走一圈,都比躺在床上“自我恢复”更靠谱。

“那天我说错了话”、“我真是个没用的人”、“别人都比我强”……这类反复内耗的思维,是抑郁的温床。

医学上有个词叫 反刍思维,指的就是对负面事件的反复思考。研究发现,近七成抑郁患者存在强烈的反刍倾向,而这会直接影响大脑中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削弱认知灵活性和情绪控制力。

医生建议,遇到这种思维“卡壳”,可以试着进行外部转移:比如看一部轻松的电影,或尝试看书、拼图、下棋,哪怕只是简单整理房间,也能打断思维惯性。

“世界怎么那么糟”“人心怎么这样冷”……不少人一边刷手机,一边越刷越丧。

这是因为,大脑对负面信息的接收是“偏好性”放大的。尤其是处于抑郁状态时,会本能地过滤掉正面内容,只留下冲击性、悲观的画面。

复旦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指出,长期沉浸在负面信息中,会持续激活杏仁核,加重恐惧与焦虑反应

建议每天限定看新闻的时间,不关注“猎奇”、“煽情”的内容,优先选择权威、理性的来源。信息“节食”,是情绪的“清肠”。

“我查了知乎,可能是双相。”“我听播客说要靠冥想。”这种“知识型自救”,表面看是主动,其实是高风险的盲目应对

抑郁症并不是靠意志力可以“扛过去”的普通情绪,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精神障碍。不同患者的病因、病程、严重程度、伴随症状都可能不同,治疗方案也必须个性化制定。

据《中华精神科杂志》数据,超过60%的抑郁症患者,因延误治疗而发展为慢性抑郁。而一旦形成慢性过程,治疗难度和复发率都会显著提高。

所以,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食欲睡眠改变等症状时,第一反应不是搜索,而是就医。专业的评估,才是最稳妥的开端。

“你要振作啊”“你多想点开心的事儿”……听起来是安慰,其实更像施压。

情绪不是开关,不可能随意“切换”。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强迫自己“正能量”,反而可能带来情绪撕裂感,让他们更自责、无力。

临床上有个概念叫 情绪验证(emotional validation),意思是:承认情绪的合理性,是疗愈的起点。这并不是放任负面情绪,而是理解它存在的意义,然后慢慢引导。

所以,与其强求“开心点”,不如说一句:“我理解你现在这样,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喝某种茶可以排毒治抑郁”“点香薰能改变气场”……这些看似新鲜的“另类疗法”,其实风险极大。

在心理脆弱时,人容易对非理性手段产生依赖。一旦陷入某种“仪式感”中,而忽视正规治疗,就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别提醒,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灵性疗法”“自然疗法”能替代药物治疗。而一些宣称“彻底治愈”的方法,甚至可能涉及非法传销或心理操控。

真正有效的治疗,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任何脱离医生指导的方式,都是在用生命赌博。

在一项覆盖全国的调查中,只有不到20%的抑郁症患者主动就诊。很多人因为“不想麻烦别人”、“怕被说矫情”、“觉得自己能扛”,把问题藏到了最后。

但要知道,抑郁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生理与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疾病

它可以治疗,也应该治疗。只要及时就医、规范干预、科学调养,大多数抑郁症都能恢复如常。

如果你正在经历黑暗,不要一个人硬扛。告诉家人,去医院,找专业医生。也许走出家门那一刻,就是转机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020年
[2] 《中华精神科杂志》. 抑郁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2年
[3]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抑郁症的识别与干预. 医学讲座资料汇编. 2023年
[4]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精神障碍误区与防治手册. 2021年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