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婚礼的主角是18岁的弗朗西斯·罗奇,和30岁的约翰·斯宾塞——没错,就是戴安娜王妃的爸妈!
1954年,英国王室的齐齐亮相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参加一场贵族婚礼。
这场婚礼的主角是18岁的弗朗西斯·罗奇,和30岁的约翰·斯宾塞——没错,就是戴安娜王妃的爸妈!
按贵族的老规矩,新娘出嫁会戴夫家的传家宝冠冕,斯宾塞家本来也有现成的。
结果弗朗西斯偏不按套路来,一亮相头上戴的竟是娘家的“费莫伊冠冕”,碎钻绕着凉亭造型闪得不行,明摆着“我娘家也有好东西”!
这顶冠冕还藏着来头呢——是弗朗西斯她妈、戴安娜外婆的宝贝。她外婆可不是普通老太太,是伊丽莎白王太后的贴身女官。
这门婚事门当户对,可惜,戴安娜王妃的爸妈的故事比她的人生还先上演“王子与公主”的反转戏码
明明是贵族联姻,却把日子过成了“相爱相杀”的连续剧,连丘吉尔都忍不住当吃瓜群众。
先说戴安娜的爸爸,约翰·斯宾塞伯爵。这位伯爵爷出身的“英伦贵公子”,年轻时帅得能靠脸吃饭,但他可不是只会摆pose的花架子。
二战时扛着枪上战场,在北非沙漠里跟德军周旋,回国后还成了伊丽莎白女王的侍从官,走哪儿都自带“皇家认证”的光环。
再看戴安娜的妈妈,弗朗西斯·罗奇。如果说约翰是“英伦绅士模板”,弗朗西斯就是“贵族名媛天花板”。
她是第四代弗莫伊男爵的女儿,从小在苏格兰城堡里长大,会说法语、弹钢琴,连喝下午茶都要按18世纪的礼仪来。
更厉害的是,她妈妈(也就是戴安娜的外婆)是王太后的女官。
1954年,两人在一场贵族舞会上相遇。
没半年,约翰就去弗莫伊男爵的城堡求婚,那时候的他们,真像莎士比亚剧里的情侣,连空气里都飘着甜。
可谁能想到,婚后的日子比翻书还快。
约翰是个典型的“老派贵族”,觉得妻子就该在家带孩子、管城堡,别总往外跑;
弗朗西斯却不是省油的灯,她喜欢社交、爱开派对,甚至还想跟丈夫一起参与家族生意。
更让弗朗西斯崩溃的是,她接连生了两个女儿(也就是戴安娜的姐姐莎拉和简),约翰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
在当时的英国贵族圈,“没有儿子继承爵位”是天大的事,约翰的妈妈(戴安娜的奶奶)还私下跟弗朗西斯说:“你要是再生不出男孩,斯宾塞家的爵位就要旁落了。”
1961年戴安娜出生时,约翰连产房都没进,只是在客厅里跟管家说了句:“又是个女孩,知道了。”
戴安娜出生
失望攒够了,弗朗西斯终于选择“掀桌子”。1967年,她爱上了一个叫彼得·尚恩的商人,这人风趣幽默,还会陪她去看赛马、听歌剧——跟闷葫芦似的约翰完全不一样。
弗朗西斯干脆搬去伦敦住,还跟约翰提出了离婚。
这下可炸了锅,整个英国贵族圈都在议论:“斯宾塞伯爵夫人居然要离婚?这可是几十年没见过的事!”
连丘吉尔的儿子都在私人日记里写:“今天大家都在说斯宾塞家的事,比议会辩论还热闹。”
离婚官司打得比电视剧还精彩。约翰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找了一堆“证据”说弗朗西斯“不顾家”;
弗朗西斯也不甘示弱,拿出约翰跟其他贵族小姐的书信,说他“早就没了夫妻情分”。
最后,法官还是偏向了约翰——毕竟在1960年代的英国,“父亲的监护权优先”是惯例。戴安娜当时才6岁,看着妈妈收拾行李离开城堡,哭着抓着汽车门把手,却被管家拉开了。
后来戴安娜在日记里写:“那天妈妈的香水味,我到现在都记得。”
离婚后,约翰很快娶了一个叫蕾切尔的女人,蕾切尔对戴安娜姐妹还算不错,可总隔着一层“后妈”的距离;
弗朗西斯也跟彼得·尚恩结了婚,却没再要孩子,偶尔会偷偷去学校看戴安娜,给她带一盒巧克力。
最讽刺的是,1975年约翰终于有了儿子(戴安娜的弟弟查尔斯),可那时候他跟弗朗西斯早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连儿子的洗礼仪式,弗朗西斯都没被邀请。
莎拉、查尔斯、戴安娜,简
现在回头看戴安娜父母的故事,就像一场“贵族版的围城”:外面的人觉得他们拥有城堡、爵位、财富,是人生赢家;
里面的人却在婚姻里互相消耗,最后把好好的家拆成了两半。
戴安娜和姐姐莎拉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经历了父母的分手,戴安娜后来才那么渴望“纯粹的爱情”,可遗憾的是,她的婚姻也没能逃过相似的命运。
不过话说回来,这对“相爱相杀”的伯爵夫妇,也无意间给戴安娜埋下了“共情”的种子。
因为见过大人的脆弱,所以她更懂得心疼别人;因为体会过孤独,所以她更愿意去拥抱那些需要温暖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戴安娜后来成为“人民的王妃”,或许早就藏在父母那出又甜又虐的“贵族狗血剧”里了。
来源:福宝看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