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和郦波教授写诗水平如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9 00:55 2

摘要:手机一震,评论区直接炸成烟花——有人晒他新书里那首“木铎金声越百年”,有人甩出郦波刚在南京师大课堂上口占的“屏前犹说建安骨”,再往下翻,网友“驶向一江秋”的“亿万湖河皆有主”被顶到热一,点赞 8.3 万。

“康震又写诗了?

手机一震,评论区直接炸成烟花——有人晒他新书里那首“木铎金声越百年”,有人甩出郦波刚在南京师大课堂上口占的“屏前犹说建安骨”,再往下翻,网友“驶向一江秋”的“亿万湖河皆有主”被顶到热一,点赞 8.3 万。

三条时间线撞在一起,像三杯白酒兑进同一口锅,咕嘟咕嘟冒泡:学者写诗,到底算不算“好”?

先说康震。

北师大 120 年校庆,他站在操场边,两分钟憋出“春风化雨润千川”,现场学生拍下视频,弹幕飞过“这押得也太顺了”。

可同一本书里,他写雪夜读陶诗,“忽觉窗外白,疑是渊明来”,被北大研讨会论文点名——“学人之诗,胜在气象,不在字眼”。

翻译成人话:读上去像大佬随手拍了一张晚霞,颜色有点糊,但挡不住后面真有一座庐山。

郦波那边更“狡猾”。

南师大的选修课,他板书《癸卯冬夜即事》,写完不解释,只问学生:“灯下翻书,你们闻到建安风骨没?

”下课铃一响,这首诗被传到微博,评论区成了“大型背诗现场”。

有人扒出他用典来自《文选》李善注,阅读量 2300 万。

学者写诗,自带教案属性,读一首等于上一节公开课,划算得很。

再看“驶向一江秋”。

没人知道他是谁,头像是一艘破渔船。

去年他写“把星子卖给夜空,换一声欸乃”,被《诗刊》小编顺手转了,一夜涨粉 3 万。

今年他贴出“亿万湖河皆有主,扁舟是我未亡人”,下面最高赞评论:“哥,你这不是写诗,是写房贷。

”民间高手胜在“疼”,一按一个淤青,读者秒懂。

所以这场 PK 根本不是“谁写得好”,而是“谁把诗安在了你的心跳上”。

康震、郦波的诗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隔着玻璃也知分量;“驶向一江秋”的诗像夜市塑料杯里的散装白酒,一口下去,喉咙着火,眼泪当场到账。

有人担心:电视镜头天天给学者递话筒,会不会把古诗变成“精英自拍”?

数据反着来——《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八季,微博话题里学者原创诗阅读年增速 42%,带动的民间投稿从 1.2 万首涨到 7.8 万首。

就像莫砺锋说的:“学者点灯,路人举火,火只要传下去,谁手里拿的不重要。

那普通人该干嘛?

别背套路,先找“心跳”。

想试写,给你三招,今天就能用:

1. 拍照法:把手机横过来,拍一张通勤地铁窗外,只写 28 字,不许出现“地铁”二字,写完读一遍,如果自己能笑出声,及格。

2. 拆典法:随便翻开《唐诗三百首》任何一页,把第三句的动词换掉,再倒过来当首句,看能拗出什么怪味。

3. 贷款法:把本月最肉疼的一笔消费写进诗,不准抒情,只准写数字和物品,写完发现——冷峻比哭穷更动人。

最后一瓢冷水:别急着投稿。

康震被嘲“老干部体”那几年,也悄悄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郦波去年被批“用典过度”,直接关评论三个月。

高手都先学会挨砖,再谈盖楼。

屏幕前的你,如果此刻脑子里闪过一句,别憋着,打开备忘录,写完发给自己。

哪怕只是“夜班公交像熬糊的粥”,也算给这个夜晚加了一颗星子。

诗从来不问出身,只问你有没有胆子把它从喉咙里放出来。

来源:小麦果汁6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