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另一些人呢?一上车就眉头紧锁,双手攥着方向盘像抓救命稻草,红灯多等两秒就开始心慌,旁边车按个喇叭能吓得一哆嗦,全程神经紧绷,开完一趟车比加了一天班还累。
身边总有些人一坐进驾驶座,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嘴里哼着小曲儿,手搭方向盘,眼神带光,仿佛进了自己的私人KTV包厢,油门一踩,烦恼全甩脑后。
可另一些人呢?一上车就眉头紧锁,双手攥着方向盘像抓救命稻草,红灯多等两秒就开始心慌,旁边车按个喇叭能吓得一哆嗦,全程神经紧绷,开完一趟车比加了一天班还累。
同样是开车,咋差别这么大?这事儿真不是“胆大”和“胆小”两个字就能解释的。
开车对人的影响,说到底是个“控制感”的问题。谁掌控局面,谁就轻松;谁觉得局面失控,谁就焦虑。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效能感”,就是你对自己能不能搞定一件事的信心。
比如老李开了二十年车,从县城小路到高速跨省都不在话下,他坐在驾驶座上,心里踏实,知道每个操作会带来什么结果,这种确定性让他感到安全,甚至享受。
而新手小王刚拿本,哪怕只是去三公里外的超市,脑子里也全是“万一撞了”“万一熄火”“万一被骂”,每一秒都在应对未知,大脑持续处于警戒状态,自然压力山大。
美国心理学会早就指出,人在面对可控挑战时会产生积极情绪,而在不可控环境中容易引发焦虑。开车这件事,对不同人来说,挑战的性质完全不同。
再往深了说,这还跟咱们大脑的奖励系统有关。当你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尤其是那种需要协调视觉、听觉、手脚配合的复杂任务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一种让你感觉“真带劲”的化学物质。
很多司机说“开车像冥想”,就是因为高度专注的状态让他们暂时忘掉工作、家庭、房贷这些烦心事,进入一种类似“心流”的体验。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曾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熟练驾驶员在平稳驾驶过程中,前额叶皮层活动稳定,边缘系统(主管情绪)波动小,说明他们处于低应激、高专注的平衡状态。
反观那些对驾驶缺乏信心的人,杏仁体(大脑的“警报中心”)会频繁激活,哪怕路上一切正常,他们也会预判危险,心跳加快,肌肉紧绷。这不是矫情,是生理反应实打实存在的差异。
一线城市早晚高峰的路况,别说新手,老司机都得捏把汗。全市工作日平均通勤时间接近50分钟,其中拥堵路段占比超三成。在这种环境下,频繁变道、加塞、鸣笛、突发刹车,每一样都是压力源。
更别提有些城市道路设计不合理,导航导到死胡同,或者电动车突然窜出,防不胜防。这时候,哪怕原本心态平和的人,也可能被逼出烦躁情绪。
但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堵车,有人打开音乐听评书,有人刷着播客学英语,有人干脆把车当成移动休息室,调低座椅眯一会儿;而另一些人则盯着前车尾灯,数着秒数,越看越急,血压蹭蹭往上飙。
区别在哪?在于他们怎么看待这段“被迫停留”的时间。心理学中的“认知重评”理论讲的就是这个:你对事件的解读方式,决定了你的情绪反应。把堵车当成浪费时间,就会焦虑;当成难得的独处时光,反而能放松。
有些人喜欢开SUV,坐姿高,视野开阔,心里就觉得“我比别人看得远,更安全”;有人偏爱轿车,底盘低,过弯稳,开起来有种贴地飞行的快感。
车的调校风格也影响情绪,比如德系车转向沉稳,反馈清晰,给人信心;日系车轻巧灵活,适合城市穿梭。如果你开着一辆方向虚、刹车软、异响不断的旧车,天天担心半路抛锚,那开车肯定不可能轻松。
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测试数据显示,车辆的人机工程设计,比如座椅支撑、视野盲区、操作按键布局,都会显著影响驾驶者的疲劳程度和心理负担。
一辆开起来顺手的车,能大大降低认知负荷,让人更专注于路况本身,而不是跟车子“较劲”。
开车压不压,不光看技术,更看心态、环境和工具的综合作用。有人把它当任务,步步为营;有人当旅程,享受过程。没有谁对谁错,关键是认清自己属于哪一类,然后做出调整。
如果你总是开得紧张,不妨从最小处入手:检查座椅位置是不是合适,试试换个舒缓的歌单,提前十分钟出门避开高峰,或者找个空旷场地练练倒车入库,一点点积累信心。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天下十三洲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