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博物馆里一件名为“亚丑钺”的青铜器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它那狰狞的表情被无数游客误读为千年前的威严。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个被叫了半个多世纪的“丑”字,可能是一场天大的误会。更惊人的是,这场误会背后牵连着一桩长达三千年的历史悬案:夏朝究竟在哪里?
山东博物馆里一件名为“亚丑钺”的青铜器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它那狰狞的表情被无数游客误读为千年前的威严。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个被叫了半个多世纪的“丑”字,可能是一场天大的误会。更惊人的是,这场误会背后牵连着一桩长达三千年的历史悬案:夏朝究竟在哪里?
一切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把从山东青州泥土中挖出的青铜钺上。
时间回到1965年秋天,青州东夏镇苏埠屯的农田里,考古工作接近尾声,一座被盜扰一空的商代大墓似乎已无价值。就在众人失望之际,一位农民的锄头碰上了硬物,一声脆响,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钺重见天日。它就是后来的“亚丑钺”。
谁曾想,这偶然的发现竟像一把钥匙,即将撬动我们对早期中华文明的认知。这座墓的规模令人震惊,四条墓道的亚字形结构、四十八具殉葬遗骸,其规格仅次于安阳殷墟的王陵。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上,反复出现一个相同的铭文:一个被框在“亚”字形内的图案,左边像酒坛,右边似一个头戴羽冠的人面。
这个铭文被郭沫若先生等学术泰斗解读为“亚丑”,意为“亚”族或“亚”官旗下的“丑”族器物。但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如果我们仔细端详这个符号,右边人形头顶的哪里是“丑”?分明是栩栩如生的鸟羽或雉鸡翎!
这是典型的东夷部落图腾特征。整个图案描绘的更像是一位头戴神冠的大祭司,正在虔诚地用“酉”(酒坛)斟酒祭祀。结合其外的“亚”字框,在古文字中常代表城郭或方国,这个铭文更合理的解读,或许应从内向外读作“斟国”。
“斟国”二字,瞬间将历史的指针拨回了扑朔迷离的夏代。史书《竹书纪年》白纸黑字地记载着,夏王太康、仲康、夏桀的都城都在“斟鄩”,而夏王相曾居於“斟灌”。这两个名字带有“斟”字的方国,正是夏王朝的核心支柱。
那么,这个“斟国”徽号,极有可能就是“斟灌”或“斟鄩”的国徽。地理的吻合更添佐证。出土地叫做“东夏镇”,一个地名穿越千年仿佛在诉说秘密。它地处古青州腹地,而史载斟灌故城正在青州、寿光一带。夏王相的都城,难道就在今天的山东青州?
这把钺的身份也随之颠覆。它不再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丑”族兵器,而可能是夏朝斟灌氏国君的权力信物。
钺在先秦是王权的象征,史记记载周公就曾持钺辅佐武王。钺上那个被误解为“丑”的咧嘴人面,或许并非凶恶,而是古代驱邪纳福的傩面,是一种“福相”。更深的联系指向一位上古伟人——伯益。
他是大禹的治水搭档,也是禹推荐的继承人,他的封地“益都”正在青州。学者发现,“斟”字古义通“益”,有“斟酌而益之”的意思。如此一来,“斟国”亦即“益国”,这把钺与伯益产生了直接关联。
青州为何古称“益都”?此钺的铭文为何如祭司斟酒?一切线索都指向了“福”与“礼”的源头。斟灌氏作为夏朝宗亲,主持祭祀,以酒通神,这正是“福”文化的开端。将这样一个蕴含着权力、祭祀与福祉的吉祥符号,误读为“丑”,堪称一桩历史冤案。
或许,我们该为它撕掉“亚丑钺”的旧标签,赋予它更贴近历史真相的名字——“斟国钺”、“伯益钺”或“华夏福钺”。
历史的尘埃需要耐心拂去。这件沉默三千年的青铜钺,正用它独特的纹路向我们发出邀请,邀请我们重新审视那段被认为只是传说的岁月。
夏朝的背影,或许从未远去,它就镌刻在这青铜之上,等待着一个被正确解读的时刻。下一次当你在博物馆看到它,不妨驻足片刻,它诉说的可能正是华夏文明“福”文化最早的起源故事。
来源:宋代的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