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觉得双 11 变 “累” 了:消费者嫌满减规则绕,商家怕流量战拼到亏本。但李宁、欧莱雅这些头部品牌的回答,却推翻了 “双 11 没用” 的说法。
2025 年天猫双 11 发布会现场,主持人易立竞抛出的三个问题,让台上品牌大佬们瞬间绷紧了神经。
“双 11 还有必要么?”“AI 真的有用么?”“即时零售是一阵风么?”
这三问不只是针对天猫,更是戳中了整个电商行业的焦虑。
走到第十七年的双 11,到底还能不能扛住 “增长大旗”?
不少人觉得双 11 变 “累” 了:消费者嫌满减规则绕,商家怕流量战拼到亏本。但李宁、欧莱雅这些头部品牌的回答,却推翻了 “双 11 没用” 的说法。
李宁认为,双 11 不是单纯冲销量,而是借着用户集中购物的习惯,测试新体验、拉新用户的最好机会。无印良品更直接,他们的数据显示,双 11 期间核心会员复购率、客单价都在涨。
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爱买,而是更愿意为靠谱的品牌买单。欧莱雅则把双 11 称作 “年度大考”,毕竟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对品牌一年产品力、口碑的投票。
这背后是双 11 的 “价值升级”:以前是 “战术促销”,现在成了 “战略练兵”。天猫今年砸 500 亿消费券,其实也是在给行业吃定心丸,这场 “考试” 不仅要办,还要让品牌和消费者都能拿到实惠。
“楼下半小时能送到,为啥要等三天快递?” 这是很多消费者的真实想法,也成了传统电商的挑战。但欧莱雅、添可的案例,却让即时零售的价值显了形。
欧莱雅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有大型演唱会,当地彩妆即时零售订单就会暴增。原来女孩们见偶像前,常会临时缺口红、眼影,急需 “补妆”;
添可则靠即时零售赢了口碑,有用户给父母买了产品,老人不会用,添可通过就近门店,马上派人上门指导,一下子留住了这个家庭用户。
这其实点透了即时零售的核心:它不只是 “送得快”,而是挖出了传统电商覆盖不到的 “即时需求场景”。
现在消费者要的不只是 “买得到”,还有 “急用时能立刻拿到”,比如突发感冒买药品、朋友来家做客补零食。李宁副总裁冯晔提醒的 “别陷入价格互卷” 很关键,抓准这些新场景,才能吃到万亿增量的红利。
2025 年 AI 很火,但不少商家觉得它只是 “高级客服”“写文案的工具”。可无印良品、添可的实践,却让 AI 的 “增长力” 露了底。
无印良品试过凌晨用 AI 主播直播,结果意外发现,有时候 AI 的投资回报率(ROI)比真人还高,毕竟凌晨真人主播精力有限,AI 却能稳定输出,还能精准回应晚归用户的咨询。
添可的动作更大,CEO 直言要把公司从 “纯人力企业” 变成 “碳硅融合企业”,从设计产品到售后,每个岗位都要跟 AI 结合,比如用 AI 预判用户售后需求,提前主动服务。
其实 AI 的价值早不止 “降本增效” 了。就像阿里高管凯夫说的,淘宝天猫在用 AI 做三件事:让流量匹配更准、帮商家省成本、做 AI 导购新品。
但现在很多中小商家用 AI 还停在表面,跟头部品牌的 “全链路融合” 差得远,未来这可能会成为商家间的 “新差距”。
这场 20 分钟的问答,其实藏着 2025 年电商的新方向:双 11 不再是单纯的 “促销符号”,而是 AI、即时零售、用户需求撞在一起的 “新商业试验场”。
对消费者来说,能享受到更准的推荐、更快的服务;对商家来说,找对了双 11 的新玩法,就能抓住下一个增长周期。今年的双 11,或许真该换个眼光看了。
来源:小张的科普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