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11年,撒切尔诞辰百年遭炮轰:希钦斯为何说她“非保守主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8 14:46 1

摘要:玛格丽特・撒切尔诞辰100周年快到了,本来大家以为会是一波纪念声,结果英国专栏作家彼得・希钦斯直接开炮,说这位“铁娘子”的所有标志性政策,压根不算真正的保守主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诞辰100周年快到了,本来大家以为会是一波纪念声,结果英国专栏作家彼得・希钦斯直接开炮,说这位“铁娘子”的所有标志性政策,压根不算真正的保守主义。

这事是在《唉,瓦因与希钦斯》播客里说的,希钦斯跟专栏作家莎拉・瓦因对谈时,一点没客气,把撒切尔的“遗产”批得挺狠。

撒切尔在英国保守党内的地位有点像“图腾”,毕竟她是1979到1990年的首相,还是20世纪在位最久的英国首相,从杂货商女儿做到首相的经历也够传奇。

希钦斯也没否认这经历“非同凡响”,但他就是揪着“保守主义”不放,跟抓住小辫子似的,连问“撒切尔究竟做过哪些保守主义行动?”

希钦斯批撒切尔,不是瞎骂,而是列了三条具体的“说法”。

第一条就是撒切尔对欧盟的态度,他说撒切尔早年特别支持英国加入欧盟的前身“共同市场”。

1961年的时候,撒切尔还专门给她选区的人做了两小时演讲,讲共同市场的好。

我琢磨着,保守主义按理说最看重“国家主权”,不想让外人管太多事。

但撒切尔早年这操作,跟保守派的核心主张有点拧巴。

后来英国脱欧的时候,不少保守派都喊着“要主权”,回头看撒切尔当年支持共同市场,也难怪希钦斯会拿这说事儿。

除了欧盟,希钦斯还揪着撒切尔削减海军开支的事不放,说这事差点坑了福克兰群岛。

他说撒切尔刻意削弱皇家海军,连保卫福克兰群岛的核心力量都想拆了。

1982年阿根廷之所以敢入侵福克兰群岛,就是因为英国海军弱了,“若非她的政策,这些岛屿根本不会陷入险境”。

英国最后确实打赢了福克兰战争,但战争里也死了不少人。

希钦斯说“绝不容许把那场战争当撒切尔的功绩勋章”,这话有点极端,但也不是没道理要是当初没裁军,说不定就没这场仗了。

保守派本来就强调“强国防”,撒切尔这波裁军,确实跟这理念对不上。

文法学校是英国传统的精英学校,1965年工党搞改革,把不少文法学校合并成了综合学校。

按理说保守派该护着传统制度,可撒切尔当了11年首相,也没推动全国恢复文法学校,就只让部分地区自己留着。

如此看来,希钦斯抓着这三点不放,确实是冲着“保守主义”的根子来的。

他觉得撒切尔连保守派最该守的“传统”“主权”“国防”都没守住,怎么好意思叫“保守主义者”?

讲完这三条,可能有人会问,撒切尔不是还搞了不少改革吗?比如对付工会、搞经济改革,这些不都是保守派常提的事?但希钦斯连这些也不认可,说她的改革都是“表面功夫”。

希钦斯说,撒切尔对付工会根本不算“赢”,她没真正规范工会,而是把有工会的产业全拆了比如煤炭、钢铁业,让工人连罢工的对象都没了。

结果呢?公共部门的工会反而壮大了,现在成了专门替公共开支喊话的“游说集团”。

本来想觉得撒切尔对付工会够狠了,后来发现希钦斯说的不是狠不狠,是方法不对。

保守派要的是“市场自由”,不是“拆产业”啊。

把厂子弄没了,工人没工作,公共部门工会又起来了,这不等于按下葫芦浮起瓢吗?
更让希钦斯不满的是,撒切尔的经济改革没保住。

她当首相时确实降了税、减了开支,可等戈登・布朗当了财政大臣,这些成果全没了,跟“晨雾散了似的”。

希钦斯说,撒切尔本来该用宪政手段把改革固定下来,比如立法规定税率上限,可她没这么做。

希钦斯说工党把自己的理念嵌进了法律里,比如任命自己人当法官、接管半官方机构,改了宪法,让保守派想改都改不了。

这么一对比,撒切尔的改革确实有点“不抗打”,没留后手。

这时候莎拉・瓦因不乐意了,她跟希钦斯辩,说“对政治家而言,持续掌权就是成功的定义”。

撒切尔能当11年首相,这还不够吗?这话也不能说全错,毕竟政治家能稳住位子这么久,肯定有两把刷子。

但希钦斯纠结的是“是不是保守派”,俩人事儿说的不是一回事儿,有点像鸡同鸭讲。

瓦因还提到,撒切尔给保守党女性领袖铺了路,后来特蕾莎・梅、莉兹・特拉斯都当了首相,可工党至今没出过女党魁。

但他还是坚持“撒切尔不是保守主义者”,说她没给英国带来啥大改善,声誉被吹得太狠了。

其实现在看,历史学家对撒切尔的评价也挺分裂的。

有人说她的私有化政策打破了垄断,让经济活了;也有人说她的政策让贫富差距变大,社会更分裂了。

希钦斯的说法只是其中一种声音,不是所有人都认同。

说到底,这场争议本质是“啥叫保守主义”没说清。

希钦斯认死理,觉得保守派就得守传统、固制度;撒切尔可能更想解决眼前的问题,没顾上长远。

撒切尔诞辰百年,这么一吵,反而让大家看清了她的遗产有多复杂不是一句“好”或“坏”,“是”或“不是保守派”能概括的。

或许未来讨论撒切尔,还会接着吵,但这也不是坏事。

毕竟历史本来就该多聊聊,多看看不同角度,才能更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啥,不是吗?

来源:律行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