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浅析:2026年或现区域银行倒闭潮/中国或需警惕外部冲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8 12:33 1

摘要:美联储内部研究显示,美国银行业面临的多重风险叠加局面日益严重。与2008年风险集中于住房抵押贷款不同,当前银行系统同时面临商业地产再融资压力、贷款违约率上升及影子银行体系脆弱性等挑战。

商业地产不良贷款已超过六大行的损失准备金,美国区域性银行正面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美联储内部研究显示,美国银行业面临的多重风险叠加局面日益严重。与2008年风险集中于住房抵押贷款不同,当前银行系统同时面临商业地产再融资压力、贷款违约率上升及影子银行体系脆弱性等挑战。

截至2025年10月,美国银行业不良商业房地产贷款规模已增至243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一倍以上,而六大银行为每1美元不良债务计提的准备金却从1.6美元降至0.9美元。

01 风险格局之变:系统性风险的深层成因

商业地产贷款恶化成为当前美国银行业最紧迫的威胁。远程办公趋势导致美国写字楼空置率高达约20%,洛杉矶和休斯敦等大城市的空置率甚至达到2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美国商业地产价格正经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暴跌,自2022年3月美联储加息以来已下跌11%。更为严峻的是,到2027年,到期的美国商业地产贷款总量将高达2.2万亿美元。

监管漏洞与早期纠正机制失效放大了风险。2018年通过的《经济增长、监管放松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将需要参加美联储年度压力测试的银行资产门槛从500亿美元提高到2500亿美元,使像硅谷银行这样的地区性银行免受严格监管。

区域银行风险高度集中。美国区域性银行占美国不良商业抵押贷款的80%左右,由于其规模小、缺乏多元化收入来源,对商业地产贷款的依赖度较高,抗风险能力偏弱。

02 风险地图:美国银行业薄弱环节全解析

以下表格汇总了美国银行业当前主要风险领域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影响。

风险领域具体表现涉及规模潜在连锁影响商业地产贷款办公类商业地产价格较峰值下跌40%,空置率居高不下区域银行资产的25%配置于商业地产银行资产减记,地区财政压力增大不良贷款准备金六大银行每1美元不良债务对应的准备金从1.6美元降至0.9美元美国银行业不良商业房地产贷款243亿美元银行缓冲能力下降,风险吸收能力减弱区域性银行风险Zions和Western Alliance等银行因贷款欺诈遭受损失74家美国大型银行总市值单日蒸发超1000亿美元市场恐慌蔓延,融资成本上升到期债务压力2027年到期的商业地产贷款总量2.2万亿美元再融资风险加剧,违约可能性上升

准备金计算方式存在重大隐患。银行对信用卡贷款等无担保贷款持有较高的准备金(如10%),而对违约率较低的商业房地产贷款则仅持有2%或3%的准备金。这种基于历史损失率的准备金模式在当今环境下可能严重低估了实际风险。

商业房地产公司世邦魏理仕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理查德·巴克汉姆估计,未来五年,银行可能因不良商业房地产贷款损失高达600亿美元,几乎是银行为这些贷款损失预留的310亿美元的两倍。

03 危机时间表:风险爆发路径与可能的时间线

基于当前风险积累程度与政策环境,我们对未来风险演化路径做出以下预测:

短期(2025年第四季度-2026年第一季度):市场恐慌情绪可能继续蔓延。KBW地区性银行指数在10月16日暴跌6.3%,创下数月来最差单日表现。

如果商业地产价格再下跌15%,区域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升至8%,需要外部资本注入的银行数量将增加。预计可能有5-10家资产规模在500亿至2000亿美元的区域性银行因流动性问题面临合并或重组。

中期(2026年底前):随着商业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15-20%,区域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升至8%。届时预计30-50家中小银行可能被迫寻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救助,其中部分银行将通过并购方式退出市场。

长期(2027年及以后):到2027年,当2.2万亿美元商业地产贷款到期时,整个银行体系可能需要1500-2000亿美元的资本重组才能恢复正常功能。否则,信贷紧缩将拖累经济复苏,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04 东亚传导:风险如何波及中国大陆与香港

美国银行业风险向东亚市场的传导将主要通过金融渠道和贸易渠道实现。

对香港的影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首当其冲受到资金流动冲击。历史数据显示,当美国金融体系出现压力时,全球资金会首先从香港等开放市场撤出。

预计传导时间:金融渠道传导极为迅速,可能在1-3个月内显现。美国银行业危机若升级,将引发全球风险资产重新定价,香港股市和债市首先受到冲击。

影响规模:若美国地区银行危机全面爆发,恒生指数可能面临10-15% 的调整幅度,港元兑美元汇率也可能面临压力。香港银行业的美元融资成本可能上升,影响其信贷投放能力。

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贸易渠道传导(6-12个月):若美国银行危机导致经济衰退,中国对美出口可能受到冲击。美国是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经济衰退将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基于历史数据模拟,若美国经济因银行业危机衰退概率升至60%,中国机电产品、纺织品等对美出口可能季度环比下滑15%-20%。

金融渠道传导:中国持有相当规模的美元资产。美国金融动荡可能导致这些美元资产面临损失风险。但中国银保监会此前表示,中国银行业聚焦主业,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不存在利用债券市场大幅加杠杆的情况,这为国内金融体系提供了一定的风险隔离。

长期结构性变化(1-2年):全球支付体系和储备货币体系可能加速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获得窗口期。但同时也需警惕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加大带来的挑战。

05 防御策略: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应对方案

为降低美国银行业风险外溢影响,中国可采取以下防御措施:

首先,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可建立美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对银行体系的外债敞口和美元融资依赖度进行定期压力测试。

其次,优化外汇储备结构。考虑逐步增加特别提款权(SDR)配置比例(按常理美元包括在内,但目前美元价格偏高,不建议增加储备,比美元资产更不健康),对冲美元资产缩水风险。同时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降低对美元资产的过度依赖。

对于香港而言,巩固和提升其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至关重要。可扩大人民币计价资产池,加快发展人民币金融产品,减少对美元融资的依赖。香港金管局应加强与内地央行的货币互换安排,提高流动性支持力度。

国内政策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必要时可实施定向降准支持实体经济。对受外部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提供针对性信贷支持,防止外部风险通过贸易渠道向国内金融体系传导。

此外,中国可积极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借助G20、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平台倡导将私募信贷等影子银行活动纳入全球统一监管框架。同时深化区域金融合作,构建更稳定的区域金融安全网。

美国银行业面临的不仅是周期性调整,更是结构性脆弱的显现。纽约社区银行大幅削减股息,并披露与办公楼相关的贷款出现意外的季度亏损,其股票市值已缩水约一半,再次表明市场对区域银行的信心极其脆弱。

国际金融协会2025年10月的数据表明,全球资本正重新评估新兴市场资产,其中中国市场可能受益于这一轮重新配置。

面对可能到来的风雨,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持警惕,但不必过度恐慌。危机防控的关键在于提前准备而非被动应对,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