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跟孩子们打了三十年交道的“老园丁”,我见过太多孩子在一对一的课堂上,实现了令人惊喜的蜕变。但我也必须坦诚地告诉你:一对一补课,就像一剂药性强烈的“猛药”,用对了,药到病除;用错了,劳民伤财。
作为一名跟孩子们打了三十年交道的“老园丁”,我见过太多孩子在一对一的课堂上,实现了令人惊喜的蜕变。但我也必须坦诚地告诉你:一对一补课,就像一剂药性强烈的“猛药”,用对了,药到病除;用错了,劳民伤财。
它有效果吗?我的答案是:有,但前提是,它必须是一把能精准打开孩子心头那把“锁”的“钥匙”。
我认识一个叫小博的男孩,初三,数学成绩一塌糊涂。在五十多人的大班里,他就像个隐形人。他妈妈花大价钱请了位名师,可上了几节课,老师无奈地反馈:“孩子不笨,就是心不在焉,像块木头。”
后来,我建议他们换一种方式。新来的王老师,第一次课没讲一道数学题。他拿出一个复杂的鲁班锁,跟小博说:“听说你动手能力强,帮我看看这玩意怎么拆?”小博半信半疑地接过去,捣鼓了半小时,还真解开了。王老师立刻竖起大拇指:“厉害!这需要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跟解几何题一模一样!你就是个被埋没的天才!”
就这一句话,小博的眼睛“唰”地亮了。王老师顺势把鲁班锁的结构和一道辅助线怎么添的几何题联系起来,小博听得入了迷。从那以后,数学课不再是酷刑,而是他和王老师一起“解锁”的探险游戏。中考时,他的数学成绩提高了四十多分。
你看,一对一的效果在这里是什么?它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老师俯下身来,找到了孩子心里那个熄了火的“小马达”,然后轻轻地、精准地,重新把它点燃。 大班教学像广播,一对一则像Wi-Fi,精准连接,信号满格。
想象一下,一个交响乐团在演奏。有的孩子是快板,已经跑到前面去了,却不得不原地踏步,等着大部队;有的孩子是慢板,一个知识点还没嚼透,指挥已经挥舞着指挥棒进入了下一乐章。时间一长,快板的孩子无聊至极,慢板的孩子焦虑不堪。
一对一补课,就是为你的孩子请一位“私人指挥”。
我曾教过一个叫小雨的女孩,她文科极好,但物理是短板。在班上,物理老师讲得太快,她感觉自己“像在听天书”,越听越自卑。后来的一对一老师,首先做的是“诊断”。他发现小雨不是笨,而是有几个关键的物理概念(比如“力”和“能量”的关系)在最初就没建立好,导致后面知识大厦的地基全是歪的。
于是,老师果断地停下了追赶进度的脚步。他们花了三节课的时间,不刷题,不用难题怪题吓唬她,就是用一个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推桌子、滑滑梯、坐电梯——把这些核心概念像搭积木一样,重新帮她搭建得结结实实。
地基正了,后面的大厦才能盖得高,盖得稳。小雨的物理成绩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她重新获得了对理科学习的信心和节奏感。
所以,一对一的效果在这里是“精准纠偏”和“私人订制节奏”。它允许孩子停下来,把鞋里的沙子倒干净,再轻装上阵。
别把它当“救世主”,而是“催化剂”。 如果孩子内心极度厌学,毫无动力,那么再好的老师也如同对着枯井喊话。先解决情绪和心态,再解决知识。找“教练”,而不是“讲题机器”。 一个优秀的一对一老师,最重要的不是他自己多博学,而是他有多懂孩子。他要有能力诊断出孩子的知识盲区、思维误区和心理障碍。他得像一个侦探,通过孩子的一道错题,看穿他背后的思维过程。目标是“教会孩子钓鱼”,而不是“不断给孩子鱼”。 好的补习,是让孩子逐渐减少对老师和补习的依赖。老师要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学习方法、思考方式和时间管理能力。当有一天孩子能自信地说“老师,这个地方我自己能搞懂了”,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总而言之,一对一补课不是给汽车换个更豪华的发动机,而是给迷航的船只校正罗盘,给饥饿的人送去一碗能吸收的饭,给困在迷宫里的孩子一张亲手绘制的、能让他自己找到出口的地图。
它最神奇的效果,往往不在于白纸黑字的分数,而在于某个夜晚,你看到孩子放下笔,长长地舒一口气,眼睛里重新闪烁起求知和自信的光芒,喃喃自语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懂了!”
那一刻,你所付出的一切,才真正被赋予了无可替代的价值。
来源:远方高考报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