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的前身广告学院成立于2002年。2025年6月,广告学院正式升级更名为广告与品牌学院。学院是国内建院时间较早、教育层次最为完备的广告与品牌专业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学院历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的前身广告学院成立于2002年。2025年6月,广告学院正式升级更名为广告与品牌学院。学院是国内建院时间较早、教育层次最为完备的广告与品牌专业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学院历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88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广告学专业,1989年面向全国招收首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1993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000年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
在培养层次上,学院实现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教学层次的贯通;在学科跨度上,实现了广告学、品牌学、营销学、传播学、设计学和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专业教育体系,领跑中国广告与品牌教育。
本科教育方面,广告学(品牌学方向)、广告学(计算广告双学士学位实验班)、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共关系学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海南校区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新闻传播学和设计学下设的五个学术型硕士方向(广告史论、计算广告、品牌传播、媒介产业、传播设计),新闻与传播、设计两个专业领域下设的三个专业硕士方向(品牌传播实务、品牌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以及新闻传播学和设计学下设的四个博士方向(新媒体、广告学、公共艺术与传播设计、创新思维与设计理论)。
师资建设方面,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师资雄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共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师资博士后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8人、学硕导师41人、专硕导师46人、业界导师28人,3名国家级人才。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方面获得多项殊荣,包括主持编写“马工程”教材、北京市本科教改创新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重要项目。
学院不断拓展广告和品牌研究的新疆域,形成了广告与品牌史论、市场与效果、企业与广告生态、舆情与形象、媒介产业与新媒体、品牌国际传播、区域品牌传播、品牌传播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研究群。学院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特点有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主要科研机构包括擘雅品牌研究院、国家广告研究院、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区域品牌与传播研究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时尚传播研究中心、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等。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设有中国广告博物馆。目前在研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
二十余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全力拓展,致力于推动“政、产、学、研、用”多维度的紧密结合,打造各专业领域全面覆盖、相互支撑的融通平台,为学生成人、成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
学院与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党政部门,与中华商标协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主协会、中国商务广告协会等行业协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电、安徽广电、湖南广电等广电部门,与中核集团、中车集团、保利集团、茅台集团、五粮液集团等企业,以及全球范围内主要传媒集团、媒体机构、互联网公司、营销传播集团、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产教融合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多年来,持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高级别赛事,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机制。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ONESHOW青年创意营、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等国内外权威赛事,年均获奖项目超百项。学生在实战中磨砺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展现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同时,学院专业教师在多项国际、全国性奖项评选中担任评审团主席、评委等职务,为推动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主要合作高校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法国巴黎高等设计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亚等,与株式会社电通等国际营销机构有深入合作。
学院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人才、培育时代新人,为祖国建设、为行业输送优质专业人才。近年来,学院聚焦品牌学和计算广告学等重点发展方向,学生就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领域涵盖政府、企业、主流媒体、互联网公司、营销传播机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等多元去向,毕业生的职业表现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1.专业介绍
CUC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学术型硕士自199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30人,其中教授22人(含院外导师3人),副教授8人。研究方向涉及广告史论、计算广告、品牌传播、媒介产业。广告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在广告史研究、消费者研究、品牌传播研究、广告主研究、公关舆情研究、计算广告研究、媒介产业研究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在学界和业界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2.培养目标
CUC
广告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又具备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勇于进取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广告经营方面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与研究实践,系统、深入掌握本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知识,具备较高的广告学、品牌学理论水平、研究能力以及一定的广告、品牌实践能力,对广告业及相关行业有基本的了解与认知。在研究项目带动教学的思想支持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与创新的精神。外语要求达到良好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以胜任未来的广告学术研究或实践工作。计算广告方向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技术素养、数据素养,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理解技术发展对广告产业的影响,树立正确的AI工具观,具备驾驭智能工具、创新方法,开展计算广告领域研究的能力。
01 广告史论
本方向以广告学理论体系研究为核心,承担着为广告学其它专业方向夯实学科基础的任务。在中国品牌崛起与智能营销发展的学科当代背景下,该方向构建“历史-理论-技术-实践”四位一体的科研框架,融合多学科交叉视角,为广告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品牌学的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解释产业发展新现象、新趋势确立理论锚点。本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广告意识与市场消费形态的变迁研究,广告媒介、广告主营销、广告业经营、广告与大众文化、广告批判与伦理等条块史及系列史研究,广告与品牌传播理论发展研究,广告发展源流与考据研究、广告史料与文献的挖掘、搜集与整理、消费者与广告及品牌的互动关联研究,以及其它广告学前沿理论的总结与更新等。
02 计算广告
本方向立足于数字技术深度重构中国及全球广告业态的时代背景,聚焦数据驱动、算法优化与智能决策的核心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研究人才。以“新文科”理念为引领,深度融合传播学、数据科学、计算机技术及营销学等学科,重点研究计算广告概念与广告技术史、计算广告产业、计算广告运营及策略、智能广告算法、广告复杂系统、计算广告与认知传播等前沿议题,同时关注计算广告治理、算法偏见等社会性挑战。本方向不仅涵盖广告产业生态变革、业务流程重构,亦重点关注理论、方法范式创新,着力构建面向计算广告研究及应用的仿真系统、垂直模型,推动广告学向“数据+场景”双驱动的科研范式转型,回应智能化时代广告业的结构性变革需求。
03 品牌传播
本方向以传播学与营销学交叉学科视角为基础,深入探讨智能营销生态下品牌传播的理论新发展与实践新形式,及其所引发的相关前沿问题,从而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品牌理论深度与业界实战能力的科研实战复合型人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品牌智能营销策略、品牌战略传播、品牌公关传播、智能媒体与品牌叙事、消费者行为与品牌传播效果、品牌跨媒介传播整合、舆情管理等。
04 媒介产业
本方向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营销传播产业新问题,如智能媒介技术、智能传播生态、互联网产业经营、新媒体广告产业等问题,通过建构媒体传播生态中关于信息传播、内容策划与管理、产品设计与运营、终端运营、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智能营销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培养智能营销传播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
1.专业介绍
CUC
本专业方向立足于新营销环境下广告形式创新、广告内涵拓展、广告与其他传播形式融合的大背景,为广告与营销业内培养品牌营销传播实务型人才。本专业方向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数据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学习的能力,较强的独创性专业实践能力,即成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广的品牌营销传播实务人才,能够对新营销传播环境进行综合研判,对消费市场进行调查、数据处理、市场分析,对现代品牌营销进行策划、执行和管理,对媒介进行调查、应用和经营,结合技术能力、设计产品/方案等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等,以胜任企业市场部、媒体经营部、广告公司策划部、平台产品部、其它专业机构岗位等的前沿营销传播运营实务工作。
2.培养目标
CUC
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扎实的品牌营销传播理论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成为能够独立从事品牌营销传播领域的策略、产品、分析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
1.专业介绍
CUC
本专业以传播设计为核心,聚焦于品牌设计与公共艺术设计两个方向,充分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与设计驱动创新的发展理念。本专业通过整合设计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致力于培养具备广泛跨学科视野、深厚理论素养以及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设计人才。本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化设计工具以及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多媒介传播环境下,探索信息传达的创新方法与用户体验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掌握设计的技术层面,还能够在多媒介语境中理解和应用信息传播的规律,提升其在全球化传播环境中的设计敏感度与策略思维能力。
2.培养目标
CUC
本专业实行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创作实践工作并重的培养方针,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产业发展需要,能够在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提升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人文与科技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06 品牌设计
本方向要求学生掌握设计、传播、营销、心理等交叉学科知识,深化对人工智能、设计方法、用户心理、营销行为和市场趋势的理解。以作品创作为中心,学生需熟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和数字设计软件,掌握设计传播调研方法,提升品牌在各种媒介环境中的用户体验。深入研究新媒体平台和媒介触点,包括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社交网络及穿戴体验等,创作能够让消费者沉浸其中的品牌体验和文化感知作品。本方向强调团队合作和跨文化协作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了解全球品牌发展动态,为不同文化和市场背景下提供适应性强的设计方案,培养具备品牌策略和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品牌设计高级人才。毕业生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品牌设计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企业、组织、机构品牌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07 公共艺术设计
本方向致力于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培育高层次专业人才,强调艺术、设计与传播领域的深度融合。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与方法,还要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前沿科技,创作出既富有艺术感染力又能高效传递信息的作品。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公共艺术在社会、文化及环境中关键作用的深刻理解,并激发其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学生将深入学习和应用空间传播、跨媒介叙事和混合现实等相关领域知识,通过全方位的项目运作能力培养,学生将能够独立策划并实施公共艺术项目,并鼓励其勇于创新。可应用领域包括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数字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等。通过与国际接轨,持续推动公共艺术领域的进步与革新。
1.专业介绍
CUC
本专业以传播设计研究为核心,培养具备学术创新能力、理论深度与跨学科视野的学术创新型人才。本专业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深入理解传播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探索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通过传播设计优化信息传递的精准性与情感共鸣。本专业鼓励学生在跨媒介设计项目、行业合作与展演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多媒介融合下的传播设计能力,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探索传播设计的创新路径与学术前沿,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的深度融合。
2.培养目标
CUC
本专业硕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面向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需要,理清设计研究对象,厚植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强化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培养能够在学术研究中提升设计创新能力,成为具有人文与科技素养的学术创新型人才。
03 传播设计方向
本方向积极探索未来品牌、空间和时尚的形式设计创新与传播方式创新,秉承“艺术为体、技术为用、创新为法”的交叉融合理念,强调“设计X传播”的交叉学科特色,推进设计专业的跨学科创新教学,以设计学、美术学、传播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夯实基础,以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聚焦前沿,以人工智能、新媒体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设计与科技的融合,为社会培养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能够应对现代技术和传播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广告学(0503Z2)
本专业的30位硕士生导师中包括22位教授(含院外导师3人)和8位副教授。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多项横向研究课题。各专业方向还邀请来自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传播研究院等学院的跨学科师资参与课程、课题,同时,本专业课程与媒体平台、营销技术公司等通过多种形式共建课程,引入领先的案例、系统资源及业界师资团队。
新闻与传播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品牌营销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品牌传播、品牌国际传播、媒体产业与媒体经营、数字营销、消费者洞察、创意策略等,其中22位教授(含院外导师3人)、10位副教授(含院外导师1人)、2位讲师。
本专业的12位硕士生导师中包括4名教授、5名副教授和3名讲师,研究领域涵盖品牌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智能传播设计、城市品牌形象设计、跨文化品牌设计及传统文化创新传播设计等多个前沿方向,具有较强的跨学科背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专业的8位硕士生导师包括4名教授和4名副教授,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品牌传播设计、空间传播设计、时尚传播设计、人工智能传播设计、跨文化品牌设计以及传统文化创新传播设计等前沿课题。导师团队具有丰富的跨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以下为部分导师所获省部级以上及其他课题:
(1)《新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日本馆藏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料整理与研究(1921-194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3)《新时代榜样人物跨媒介形象建构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报党刊广告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日宣传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6)《改革开放四十年:广告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口述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
(7)《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企业媒体应对策略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8)《中国品牌对外传播70年研究》(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
(9)《国际视听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及案例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研究项目)
(10)《公益广告中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传播策略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研究项目)
(11)《北京地区4A广告公司发展与转型研究》(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12)《基于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的北京老字号挖掘保护与文化创新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13)《首都数字化背景下的广告伦理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4)《人工智能时代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点项目)
(15)《立体电视内容交易平台和运营商业模式研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6)《网络电视版权交易系统集成开发与应用研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7)《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8)《中国广告四十年:媒介产业经营四十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9)《数字广告守门人规制的域外经验与中国方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内容生态视角下首都自媒体产业运营与与管理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21)《大数据背景下北京市视频内容全媒体评估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22)《内容银行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 )
(23)《探索“三网融合”的有效途径,提高现代传播力》(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
(2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
(25)《互联网对广告业态环境的改变及其广告监管路径研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管司委托项目)
(26)《2023年“品牌强国工程”案例升级研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7)《品牌强国工程客户升级服务研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8)《中国设计批评思想史研究 (1919—201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29)《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30)《中国现代设计的理论发端——民国时期图案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31)《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雕塑邀请展》(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
(32)《艺术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33)《城市形象中的公共艺术与设计系统开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34)《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媒体传播设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35)《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设计批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36)《北京城市公共艺术与设计文化发展研究》(北京市社科研究项目)
1.主干课程
CUC
广告学(0503Z2)
传播研究方法、媒介传播史沿革、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广告学综合研究、消费者专题研究、经济学基础研究、新媒体理论与实务、新媒体营销传播、新媒体内容生态研究、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运营、海外新媒体产业研究、信息传播史、大数据原理与工具、计算广告学、计算广告研究方法、数字营销仿真系统理论与实务、品牌传播与广告主研究、区域品牌理论与研究方法、品牌营销与传播等。
新闻与传播
新闻传播理论基础、新媒体研究、广告学综合研究、社会研究方法、数字营销仿真系统理论与实务、导师组实践指导、智能营销技术及应用、实践必修:创作实践、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消费者专题研究、品牌传播与广告主研究等。
设计选题与创作方法、设计调研与创意策划、设计写作工作坊、品牌视觉设计、品牌全案设计、公共空间叙事与体验设计、数字文化剧场概念与策划、数字设计与智能生成技术、创新设计思辨与实践等。
设计与科技前沿、设计学研究导论、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品牌视觉设计、空间传播理论与实践、时尚传播研究、智能创意实践与研究、传播设计前沿与实践等。
2.科研平台
CUC
广告与品牌学院拥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包括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合作共建的“国家广告研究院”,是我国广告研究领域的最高平台。北京社科规划基金资助的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是我国首家进入国家智库序列(CTTI)的以传媒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智库。
学院设有媒介研究所、终端实验室、内容银行重点实验室、融媒体大数据实验室、信息计算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编辑出版有专业杂志《媒介》。主办、承办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如传媒趋势论坛、互动营销论坛等。这些研究机构和学术活动的设立和运作,为本系的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品牌建设“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响应全社会对品牌人才的迫切需要,擘雅品牌研究院在著名品牌专家刘瑞旗先生的倾力支持下,于2023年1月正式成立。研究院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校级实体科研机构,是学校的学科建设特区与科研创新平台,和广告与品牌学院一体化发展。当前,研究院的整体使命与目标是:致力于构建品牌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努力将品牌学建设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推动品牌成为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切实需求。研究院现内设五个研究中心:品牌与文化研究中心、品牌数字化研究中心、酒品牌研究中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品牌全球化研究中心(东盟)。
●国家广告研究院
国家广告研究院是由广告行业最高行政主管单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于2011年12月21日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的全国性的广告研究机构。国家广告研究院主要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学术资源,目前在广告史研究、品牌研究、消费者研究、媒介研究、新技术与传媒、广告主研究、舆情研究、创意表现研究等领域拥有人才资源、科研体系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且拥有中国广告博物馆、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
基地自2004年成立,以“把握首都传媒产业发展趋势”为研究宗旨,通过与首都各传媒单位和相关传媒研究机构的积极合作,为首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研究、咨询,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16年入选国家级智库(CTTI),是目前唯一以传媒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智库。2017年获得北京哲学社科办授予的优秀基地称号。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品牌与传播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品牌与传播研究院是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科研创新机构,其学术依托单位为广告与品牌学院。区域品牌与传播研究院是专注于区域品牌、城市品牌、文旅传播、IP开发与跨界转化,构建研究与实践的一体化平台,推动中国城市及区域的品牌建设与发展。通过多年的运营实践,区域品牌与传播研究院已经完成包括北京故宫以东、长沙、呼和浩特、成都、西安、内蒙古兴安盟等国内多座城市或区域的品牌、营销与传播规划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
中国传媒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2015年创立。研究中心多年来稳健运行,与国家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都保持了良好的项目合作关系。与中宣部、交通部、银保监会、教育部语合中心、国家核应急管理中心、国家卫健委,贵州省委宣传部等政府部门,以及中国建筑、大家保险等世界500强及行业头部企业持续开展品牌战略咨询、危机舆情管理、品牌声誉管理等咨询与培训合作。
研究中心致力于深刻把握党和政府宣传政策和传播管理政策,专业洞察传播⽣态演进变⾰的时代浪潮,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传播⼯作实际出发,提供传播战略研判规划、战略性传播资源整合应用的高端研究咨询和战略传播运营管理系统平台的研发应⽤。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我校首个专注于IP跨界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创新机构。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依托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致力于IP全产业链发展研究,推动国内文学、动漫、影视等知识产权的跨领域传播与融合发展,通过传播多平台渠道与前沿科技手段,孵化潜力IP、转化优质IP,优化IP全产业链的内容生态环境。
●媒介研究所
成立时间:2000年
主要研究方向:媒介产业经营,新技术与媒体产业
主要功能:创办专业期刊《媒介》(2001年创刊),举办了10届中国传媒趋势论坛、5届中国互动营销趋势论坛,培养上百名硕士生,成为学院重要的学术发布和培养平台。
●终端实验室
成立时间:2012年
主要研究方向:终端产品测试及运营
主要功能:实验室配备了各种主流终端产品,供学生对各种终端产品进行测评,为“新媒体终端与运营”等课程提供支持,并孵化了相关教学改革项目。
●内容银行重点实验室
成立时间:2016年
建设方式: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批准建设
主要功能:“内容银行重点实验室”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关于推动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内容评估与交易的创新研究和探索实践,为总局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政策、开展应用示范,繁荣和发展广播影视内容产业提供支撑。
目前,实验室已经完成了自主研发的全媒体内容评估系统的开发工作,所推出的内容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全方位内容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融媒体大数据实验室
成立时间:2017年
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及应用,聚焦融媒体内容数据运营、融媒体营销数据运营、融媒体用户数据运营等问题。
主要研究项目:“融媒体背景下品牌媒介传播策略的新趋势”、“消费者行为与态度的方法研究”等。
▲ 国双向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暨“融媒体大数据实验室”成立揭牌仪式
●信息计算实验室
成立时间:2023年10月
建设方式:以计算广告等专业建设为契机,整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产学研资源,打造基于大数据、面向新文科教学、交叉学科科研的平台。
主要功能:实验室自主开发了计算广告全流程虚拟仿真系统,由业界提供数据、案例等资源,面向全国高校开放共享,并集中展现新文科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建设成果。
●艺术城市建设工作室
成立时间:2023年11月
建设方式:北京市委宣传部立项并资助建设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名家工作室。
主要功能:工作室致力于“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与“艺术城市建设”两大核心议题,立足文明城市建设,针对我国城市更新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需求与挑战,从理论体系构建、创新实践方法以及实施管理策略三个维度,系统地梳理并探讨城市与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创新途径。工作室已成功完成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展现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示范设计与艺术实践项目。
3.学术交流
CUC
学院一直走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前沿,通过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专业建设活动,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例如:
●新《广告法》施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5年7月29日
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广告监督管理司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广告与品牌学院承办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艺术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人才培养》
时间:2025年7月
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艺术城市建设工作室协办
●擘雅·品牌与计算广告工作坊
时间:2023年、2024年、2025年
主办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委会 中国传媒大学 厦门大学
●品牌与文化传播研讨会
时间:2025年2月22日
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首届区域品牌大会
时间:2023年11月5日
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主办,擘雅品牌研究院协办,广告学院旅游传播研究中心、传播设计系承办,凤凰网旅游作为媒体支持
●第二届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研讨会暨信息计算实验室揭牌仪式
时间:2023年10月14日
主办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委会 中国传媒大学联合
●中国互动营销趋势论坛
时间:2017年11月16日
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国家广告研究院、《媒介》杂志主办
●第九届中国传媒趋势论坛暨“《媒介》眼中的传媒十五年”主题展
时间:2017年4月12日
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国家广告研究院、《媒介》杂志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发展论坛
时间:2014年12月5日
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国家广告研究院主办,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承办:
●第一届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研讨会
时间:2022年7月22日
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
4.获奖情况
CUC
(1)广告伦理教育与伦理决策能力——基于高等学校广告专业学生的调查,康瑾,2018中国广告教育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2)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误区与创新路径,王昕,第十五届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奖媒体经营类二等奖。
(3)项目:
●全国大学生“千万工程”三下乡社会实践课题 《艺术介入激活儿童社区花园营造—以港南村儿童友好艺术田园社区设计实践为例》;
●校级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 《AIGC广告创意与设计》;
●擘雅品牌研究院品牌学科研创新项目 《黑箱与赋能:传播设计视野下的AIGC技术应用与调适研究》;
(4)论文:
Wei, D., Li, L., & You, Z. (2024). Teaching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on AIGC in brand advertising design. In Proceedings of the HCII2024 Conference (Vol. 60, CCIS 2118). Springer.
Li, L., Li, W., & Wei, D. (2024). The potential issues and cris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AHFE2024 Confer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Computing (Vol. 122, pp. 247–256).
5.实习实践
CUC
结合校企双方的协商与沟通,采取讲座+项目实践、讲座+课外调研、讲座+比稿汇报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资源与优势。
▲ 2019年碚曦投资协作体“MarTech营销科技实践教学实训”
▲ 2021年巨量引擎“新营销趋势与变革案例研讨”
▲ 2024年阿里云瓴羊“数字营销实践训练”
▲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国际传播的AIGC创作实践训练
▲ 2025年擘雅·品牌实验班15名同学前往德国进行品牌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
▲ 2025年艺术城市建设实践教学:公共艺术的在地赋能与体验创新
6.校园活动
CUC
▲ AIGC学科交流会
▲ AIAD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教学成果展
广告学(0503Z2)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四大领域:其一是广告主体(包括各类企业、政府宣传部门等)的广告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其二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机构的广告部门;其三是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营销技术公司等各类营销服务机构;其四是各类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化产品部门(如巨量引擎、腾讯广告等,担任商业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等岗位)、产品宣传部、客户关系部、产品研发部等相关部门;还有一些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后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工作。
新闻与传播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三个方向:其一是面向传媒及营销业界,培养能够胜任广告运作与品牌传播、各类媒体宣传策划与广告运营、广告公司事务流程运作的专业型人才;其二是面向各类企业的品牌及市场部门,培养能够胜任现代企业品牌推广及相关经营管理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三是面向广告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培养从事传媒经济研究或广告研究方面的人才。
毕业生就业去向广泛,除国内或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政府管理与事业单位、知名广告公司、品牌设计公司、互联网科技企业、传媒集团等单位,如北京市(区)政府、中青旅、首都博物馆、腾讯、字节跳动、新京报等。此外,部分毕业生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以及自主创业从事设计及宣传策划等相关工作。
毕业生就业去向广泛,除国内或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大中专院校、市(区)宣传与文旅部门、知名广告与品牌设计机构、互联网科技企业与传媒集团等单位就业。此外,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设计及宣传策划等相关工作。
1.学院网站链接
2.学院公众号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
3.学院联系方式
邮箱:adyjs@cuc.edu.cn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