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老中医的这句经典话语,道出了中医预防为主的理念。在中医的悠久历史中,铃医作为独特的存在,以其简便验廉的医术,为古代基层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中域教育携手买氏中医外治法传承人王栋老师,正努力唤醒铃医记忆,让古老医术走上新生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老中医的这句经典话语,道出了中医预防为主的理念。在中医的悠久历史中,铃医作为独特的存在,以其简便验廉的医术,为古代基层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中域教育携手买氏中医外治法传承人王栋老师,正努力唤醒铃医记忆,让古老医术走上新生之路。
铃医始于宋代,在宋元时期盛行,是古代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游走江湖,以摇铃招徕病家,因而得名。国医大师曾评价:“铃医者,民间之医,行走于乡野,救人于疾苦,功不可没。”他们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手摇铜铃或串铃,穿梭于市井街巷、乡村山寨,无论寒冬酷暑,都栉风沐雨地奔走,为百姓医治疴疾。
铃医的调理方式丰富多样,涵盖草药、针灸、推拿、拔火罐等,还有家传师授的秘方。他们遵循“贱、验、便”原则,用药价格亲民,追求药到病除的效果,药物也容易获取,深受百姓信赖。一位名老中医曾说:“医者之道,在于惠民,铃医之法,正合此意。”这种简便验廉的特质,使得铃医在古代基层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铃医留下了诸多治病救人的传奇案例。扁鹊、华佗等名医皆被认为是铃医,他们凭借高超医术,为民众解除病痛,成为铃医行业的典范。1948年,河南来的三位铃医在山东德州行医,专治鼻衄、吐血症,疗效立竿见影。一位胃出血妇人求诊,铃医从药箱中拿出一包红色粗药末,煮后让患者服下,病症迅速缓解。后来懂医之人研究发现,这药方仅有大黄和代储石两味药。民国时期,广东澄海樟东一带,常有铃医穿街过巷,呼喊着“剑波丸,专治腹痛、腹泻、食积伤脾”。有腹痛难忍的百姓尝试服用,竟药到病除。
随着时代发展,铃医行业逐渐式微,但其医术和秘方流传下来,成为中医宝库的重要线索。如今,中域教育携手买氏中医外治法传承人王栋老师,深入挖掘铃医文化。
王栋老师,面容和蔼,眼神中透露出对中医事业的坚定信念。他出身中医世家,对铃医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买氏中医外治法作为铃医传承的杰出代表,历经二百余年、九代传承,以独特疗效和精湛医术备受赞誉。王栋老师将铃医精神融入传承,致力于让古老医术重焕生机。
他系统掌握太素脉法、针灸五体辨证体系等绝学,健脑安神针法,对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在其诊疗体系中,通过针灸、拔罐、贴敷等外治手段,针对颈肩腰腿痛、胆囊息肉等多种疾病,实现“覆杯而愈”的神奇效果。一位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高达23.2mmol/L,经王栋老师一次针灸调理后,血糖下降12个点,配合磁珠按压调理三个月后恢复正常。还有一位胆囊息肉患者,服用西药、中药一年都无效,改用铃医乌梅方半月后疼痛消失,半年后复查息肉缩小80%。
铃医承载着古代基层医疗的智慧,其简便验廉的特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契合现代人对高效、便捷健康服务的追求,也为中医从业者提供了学习创新的源泉。正如一位国医大师所说:“传统医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应重视铃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医学瑰宝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光发热,为民众健康贡献力量。
中域教育与王栋老师的努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铃医文化的窗口。他们通过挖掘、整理和传承铃医医术,让古老医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他们的努力下,铃医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为更多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厚德之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