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齐鲁大地上有一条河流穿越千年流淌而来滋养了远古华夏文明如今这条蓝色“血脉”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书写着“因水而兴”的现代治水传奇这就是大汶河大汶河戴村坝复苏治理后汶水西流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奔涌不息而发源于泰沂山脉的汶河之水却是我国
在齐鲁大地上
有一条河流穿越千年流淌而来
滋养了远古华夏文明
如今这条蓝色“血脉”
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书写着“因水而兴”的现代治水传奇
这就是大汶河
大汶河戴村坝复苏治理后
汶水西流
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奔涌不息
而发源于泰沂山脉的汶河之水
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
自东向西流的河流之一
最终向着母亲河——黄河
折行西去,独辟蹊径
演绎着 “汶水西流”的天下奇观
大汶河又名汶水
是齐鲁名川之一
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
汇泰山山脉大汶河莱芜市段、
蒙山支脉诸水
流经莱芜、新泰、泰安、
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
过戴村坝,改称大清河
流入东平湖后
汇入黄河归海
流域内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造就了大汶河自东向西流淌
的独特走势
复苏之路
大汶河上游有三大源流
牟汶河、嬴汶河、柴汶河
其中牟汶河为主流
流域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非汛期来水少
枯水年(期)断流频繁
2017—2020年
戴村坝下泄生态流量
无法得到持续保障
平均达标率仅为35%
作为黄河下游最大支流
大汶河横贯东西
加之东平湖是
黄河流域唯一重要蓄滞洪区
山东水网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核心节点
水安全更加引起广泛关注
大汶河恢复有水河长前
2023年
大汶河被列入
水利部母亲河复苏行动
河湖名单(2022—2025年)
占大汶河干流长约78%的泰安市
与山东省合力开展大汶河复苏行动
01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在水利部指导下
山东省出台多项文件
严格大汶河流域用水总量和
用水强度双控
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刚性约束
同时,依靠泰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现状
明确用水量上限
为政策落地提供依据
在省市合力推动的基础上
2021—2024年
泰安市大汶河地表水实际耗水量
均满足指标要求
02
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
制定水量调度和流量预警方案
融通水文预报、水量预警、
生态流量预测“三平台”
实行日常和紧急调度“双线”推进
通过流域式管理、动态化调度
确保了2021年以来
戴村坝生态流量的持续达标
03
强化水生态保护治理
泰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
签发总河长令
市级统一编制整治规划
6个县市区因地制宜
分段制定实施方案
开辟了多元化滩地利用模式
2023年以来
戴村坝监测断面生态流量
达标率100%
实现了大汶河全线贯通
大汶河实现贯通后
水脉新生
随着河体的恢复
大汶河流域也越来越有“精气神”
大汶河河道清淤疏浚后
打造了生态廊道
将山水林田湖城村有机串联
游客在此可
观四季常绿、览百里锦绣
同时
泰安各地通过发展中草药、蔬菜、
花卉等特色农业
和沙滩休闲、田园综合体、
花海民宿等特色旅游业
推进河滩地集中整治先试先行
走出了一条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
复苏发展新路
滔滔不息的大汶河水
还冲刷出了一片灿烂的文化沃土
明石桥、大汶口遗址、戴村坝等
历史文化遗产
与宁阳汶禹景区、东平戴村坝文化公园等
新建风光景点古今辉映
再现了汶河新区
“汶水徂徕如画”的历史盛景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如今
复苏后的大汶河
蜿蜒于泰莱大地之上
正演绎着生命的力量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来源:中国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