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他说的,不是随口讲讲的历史故事,而是把那些旧文章当成一套能验算的“工具箱”。他把毛选里的一段段话、写作时间、当时双方的兵力、美国援助的数字,都摆成表格,一条条核对。细看下来,有几段话和真实战果的对应,让人觉得不是恰巧,而是有方法可循。郭自己看完都直说一句
郭正亮在节目里把一件事摆出来:他把自己读过的手札和数据拿出来对照,结论是——
接下来他说的,不是随口讲讲的历史故事,而是把那些旧文章当成一套能验算的“工具箱”。他把毛选里的一段段话、写作时间、当时双方的兵力、美国援助的数字,都摆成表格,一条条核对。细看下来,有几段话和真实战果的对应,让人觉得不是恰巧,而是有方法可循。郭自己看完都直说一句话:读完汗毛立起来。
举几个例子,说明那套方法到底管不管用。毛在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上讲,土地改革会把农民拧成拳,一旦农民站起来,国民党的根基就会像沙塔一样倒。事实是,到了渡江前,国民党名义上有340万军力,但其中差不多200万是临时拉来的农民兵,打仗意愿低;解放军里当时约有70%的士兵是土改后自愿参军的农民。换句话说,土改把“人”和“粮”变成了真实的战斗力,这不是文青的夸张,是数据撑着腰。
再看1947年12月那篇谈形势和任务的文章。毛判断国民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在走下坡路,美国的援助无法改变根本,争取三到五年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合理节奏。现实里,新中国在1949年10月成立,落在他设定的时间窗内,误差并不大。还有1947年10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里面讲蒋介石的军事危机已到极点,军队会在一年左右由守转攻。济南战役在1948年9月打响,确实差不多是一年左右的节拍。把时间段写进文章里,等着战局去印证,这种做法让郭对“事后诸葛”这种说法改观。
把这些实例抽象成可以操作的东西,郭提炼出四把“尺子”。第一把,找结构性矛盾,意思是把对方内部的问题点清清楚楚列出来:军力的真相、弹药与后勤、指挥体系、外援的天花板等等。像莱芜战役里李仙洲集团被歼,连带美械弹药消耗比例高,这类“崩溃指标”可以在别处复制出警报。第二把,问资源能不能转为战力:人、粮、钱能不能真打仗。不少资源如果没法转化,就是摆设。解放区1948年公粮比前一年增了34%,兵源也因此补足;国民党抓来的农民再多也不好用。第三把,是时间窗口,把战略拆成半年、一年、三年、五年的节拍去看——毛常说“一年半载”的那类时间词,往往能预测进攻的节点。第四把,看群众意愿,谁能把多数人争取到自己那边,谁的胜算就大。这一点历史里反复出现,群众站队的效应不是一句口号。
这些尺子放到当下台海,郭也用了同样的量具来推。先从经济和产业说起:到2024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还有四成多,但大陆从台湾进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8.9%降到了2024年的4.6%,说明两岸的产业依赖在发生倒向。技术面也在变:大陆在28纳米以下产能预计到2025年会翻一番,而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投产要到2030年才见成果,这中间有时间差。郭还把自给率放进表里:到2025年大陆半导体自给率有望突破30%。有人在兵推里算过一种情形,台海若真发生实质冲突,全球半导体链断掉,底特律的车厂可能72小时内停产——这个例子说明,把关键产业的命门掌在自己手里,关键时刻是个筹码。
民意和文化层面的数字也被拿来对照。2024年台湾大选里,民进党得票率刚过四成,立法机构形成“三党不过半”的局面。年轻一代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分得很开:30岁以下自认是“中国人”的不到7%,但认同“两岸一家亲”这种文化性说法的人还有一部分,约在38%左右。郭在文化大学当堂让学生做一个模拟,设想2028年可能发生的台海危机,学生普遍觉得文化认同比政治归属更容易作为突破口。这和毛当年强调群众意愿的逻辑有相通之处:争取人心,往往比只拼武器更决定命运。
说到方法论,郭不是光说,他把毛选里每段文字的写作时间、当时双方兵力、美国援助金额都列了表。关键在一个细节:那些文字多是在战局还没定、大家都拿不准胜败的时候写的,不是胜利后回头总结。换句话说,那些判断是为了做决策,不是为了事后吹牛。看完这些对照表,他的结论是:这套方法是可以被复用的。
节目尾声,他把话讲得像算账一样直白一句:和平不是祈祷来的,是算清“利息”选代价最小的路。播出后,评论区不少人接着谈那四把尺子、谈现在的数据,有的赞同,有的提出不同角度,讨论变得具体起来。
来源:跟老赵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