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燕:以“小家之力”共筑“文明大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8 08:19 1

摘要:她放弃都市工作的安稳,带着丈夫回到乡土;她掏空积蓄建起托养院,让30余名残障人士有了“家”;她与残障人士家属们拧成一股绳,在资金短缺、外界质疑中守住了人间温暖……

她放弃都市工作的安稳,带着丈夫回到乡土;她掏空积蓄建起托养院,让30余名残障人士有了“家”;她与残障人士家属们拧成一股绳,在资金短缺、外界质疑中守住了人间温暖……

她就是海东市平安区康乐残疾人托养院负责人李雪燕,她和丈夫姚正新组成的家庭,不仅获评“省级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更是用10年的坚守,诠释了“文明家庭”不是光鲜的荣誉,而是扎根乡土的责任与担当。

一颗初心启征程

1985年出生的李雪燕,曾和丈夫姚正新在江苏省无锡市的电缆厂打工,日子虽平淡却安稳。

2016年的一天,李雪燕偶然看到“托养院”的相关介绍,当得知这是为残障人士提供照料的机构时,家乡那些因行动不便、家人疏于照顾而生活黯淡的乡亲,瞬间浮现在她眼前。

“这么好的机构,我们家乡也该有一个!”随着这个念头在心里生根发芽,李雪燕连夜和丈夫商量。

姚正新看着妻子眼里的光,没有丝毫犹豫。“你想干,我就陪你一起回家,再难咱也一起扛。”夫妻俩很快辞掉工作,带着打工攒下的积蓄,踏上了返乡筹建托养院的路。

回到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筹建托养院的难度远超想象。没有雄厚资本,李雪燕夫妻俩掏空多年打工积蓄;施工停滞时,他们白天跑建材市场、协调工人,晚上就睡在未完工的毛坯房里核对第二天的材料清单,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裹着被子靠在一起取暖。

3年时间,从图纸设计到房屋搭建,从康复器材采购到生活物资筹备,每一步都浸透着夫妻俩的汗水。

2018年3月,平安区首家残疾人托养院终于落成——13间宿舍、35张床位、10余种康复器材,这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院落,从此成了平安区残障人士的“避风港”,也成了李雪燕家庭践行“文明”的起点。

一份坚守聚合力

“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这是李雪燕夫妇创办托养院的宗旨。

可免费托养的模式,很快让他们陷入资金困境。“托养院的建成已经掏空了我们80万元的积蓄,刚运营的时候,每月的水电、食材、药品开支像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有一次,食堂的面粉和大米见底,我跑遍了村里的小卖部都没赊到粮食,蹲在院门口偷偷抹眼泪,甚至想过要不要暂时关闭托养院。”回忆起那段最难熬的日子,李雪燕红了眼眶,她不怕累,只怕断了院里30余人的“口粮”。

“雪燕一家为了我们的亲人这么拼,我们不能看着他们难倒。”得知托养院断粮的困境,十几位残障人士的家属自发凑了钱,有的拎着自家种的白菜、萝卜,有的提着鸡蛋,甚至还有家属把刚领到的工资塞给李雪燕:“这点钱不多,先应急,等我下个月发工资了再给你拿过来。”

看着手里皱巴巴的零钱和满院的物资,李雪燕红了眼眶,她和丈夫把家属们的帮助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扉页写着“欠大家的,用一辈子还”。

除了资金压力,外界的质疑声更像冷风吹得人心寒。

“免费托养?肯定是想骗政府补贴”“一个农村妇女哪能照顾那么多残障人士?”……这些话并没有打垮李雪燕,反而让她更坚定了要把托养院办好的决心。

每天凌晨4点,李雪燕夫妇便开始了连轴转的一天,准备30多人的营养早餐,把蔬菜切碎、肉类炖烂方便特殊人群食用,帮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穿衣洗漱,深夜巡查房间照料残障人士。

平时,夫妻俩还会记录每个人的饮食喜好和身体状况,手把手教他们叠被子、整理衣物,用细致的照料打破了所有人的不信任。

不仅如此,残障人士的家属们也用行动给出了最有力地回应。

“我弟弟以前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说话也不吃饭,现在能笑着和人下棋、一起种菜,雪燕一家要是想骗钱,能这么用心?”残障人士李明贵的姐姐特意跑到村里的小卖部,当着众人的面说。

还有其他家属也都主动站出来,带着日常拍下的照片和视频,把李雪燕夫妇帮助大家做康复细节一一讲给大家听。

而在质疑与支持的拉扯中,李雪燕夫妇和家属们的心贴得更紧。“最艰难的一次,托养院的股四头肌训练椅、多功能训练器突然坏了——这些器材是院里重度肢体残疾人士的‘救命稻草’,新器材要好几万元,可当时我们连日常开支都紧巴巴的,哪还有钱买新的。”李雪燕跑了好几家爱心企业都没结果,急得嘴上起了水泡。

残障人士汪先生的父亲得知康复器材故障后,立刻带着工具找上门。“我修过农机,试试能不能修!”他在康复室里连忙两天,手上磨出渗血的水泡也不停歇。其他家属有的查维修视频、有的请教师傅,连能走动的残障人士都来帮忙递工具。

最终,在大家分工协作、齐心合力下,故障的康复器材成功修好。汪先生的父亲擦着汗说:“以后有事尽管找我,咱们一起扛!”

这话让李雪燕猛然醒悟:托养院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30多个家庭共有的“大家”,只要心往一处想,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一种文明照前路

渐渐地,这种“双向奔赴”成了常态。

逢年过节,残障人士家属们会带着自家腌的咸菜、炸的油饼来看望他们;听说李雪燕感冒发烧,残障人士家属们就来托养院帮忙做饭、喂药;姚正新的腰不好,他们会经常来帮他翻地、修门窗。

如今的托养院,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简陋的院落。在政府和社会爱心力量的支持下,康复器材更新了,活动室扩大了,李雪燕夫妇还特意开辟了一片“农疗基地”。

每到播种时节,李雪燕夫妇就会提前翻松土地、分好种子,手把手教残障人士播种。

到收获时,李雪燕夫妇还会带领残障人士一起摘菜、洗菜,再把新鲜蔬菜做成饭菜。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累赘,现在才知道,我也能帮上忙。”残障人士俞女士吃着自己种的黄瓜,笑着说。

李雪燕告诉记者,看着俞女士眼里的光,她知道,残障人士不只是需要单纯的“照顾”,而是要让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

正是这份坚守与温暖,让“文明家庭”的意义愈发厚重。墙上挂着的“省级文明家庭”“第三届全国最美家庭”牌匾,不是装饰,更是一份责任。

有人问李雪燕:“办托养院这么难,你后悔过吗?”

她总是笑着说:“不后悔。守护残障人士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是大家一起用爱和责任,把日子过成温暖的样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他们感动,有人捐款捐物,有人来当志愿者,甚至有年轻人说:“以后也要像雪燕姐一家一样,做能帮到别人的事。”

走进托养院,总能看到很多画面。李雪燕教残障人士打非洲鼓,鼓点虽不整齐却充满活力;姚正新帮残障人士做康复训练,耐心纠正每一个动作;家属们有的包饺子,有的陪残障人士下棋,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暖得像初春的太阳。

李雪燕夫妇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用10年时光证明了“文明家庭”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标准,而是放弃安稳时的勇气,是面对困难时的坚守,是联结他人时的真诚——用“小家”的光,照亮“大家”的路,这便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也是平凡人最珍贵的担当。(全媒体记者 贾丽娜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