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大力整治假冒“新闻”“媒体”等账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8 04:06 1

摘要:近日,中央网信办依法关闭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其中包括多个假冒仿冒新闻单位的自媒体账号。这些账号在名称、头像、简介中刻意使用与正规新闻机构相同或相似内容,违规发布新闻信息,误导公众。然而,此类现象并未绝迹。有媒体记者近日在多个社交平台检索发现,仍有不少未获官方认证

转自:团结报

□潘铎印

近日,中央网信办依法关闭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其中包括多个假冒仿冒新闻单位的自媒体账号。这些账号在名称、头像、简介中刻意使用与正规新闻机构相同或相似内容,违规发布新闻信息,误导公众。然而,此类现象并未绝迹。有媒体记者近日在多个社交平台检索发现,仍有不少未获官方认证的账号,在名称中使用“新闻”“媒体”“资讯”等关键词,冒充新闻机构发布信息。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力量,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发声渠道,极大地丰富了网络生态。然而,一些不良现象却如毒瘤般侵蚀着网络空间。一些网络账号以看似权威、正规的名号,假冒仿冒新闻媒体、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虚假宣传、售卖假货等违规活动。

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个人或自媒体账号严禁假冒、仿冒新闻机构,也不得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专有名称。2023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等专项行动,取缔利用账号名称信息假冒仿冒的“自媒体”。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针对违法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这些专项行动持续打击和治理网络“自媒体”乱象,净化网络空间,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现实中,网络虚假新闻依然不绝,假冒“新闻”“媒体”账号屡禁不止。假冒仿冒网站因技术门槛低、制作成本低,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仿冒新闻媒体、官方网站等方式,达到牟取经济利益的目的。假冒账号肆意扰乱网络传播秩序,误导公众认知,使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严重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需整治假冒“新闻”“媒体”等账号。宣传、公安、网信等部门应协调联动,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全面排查处置仿冒、假冒新闻网站等自媒体账号,对仿冒、假冒新闻网站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对“自媒体”乱象出重拳、亮利剑,让“李鬼”媒体失去生存土壤。打击新闻“李鬼”,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斩断利益链条,不让网络空间成为虚假有害信息的衍生地、集散地。需加大监测力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筛查手段进行治理,坚决取缔仿冒账号,无限期封禁违规账号,并列入黑名单,保持整治网络虚假新闻信息的高压态势,让网络虚假新闻和虚假新闻发布账号无所遁形、无处藏匿。

社会合力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平台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从严审核含“新闻”“媒体”等关键词的账号名称,强化资质核验与动态监管,对专业领域自媒体加注专门标识,优化算法推荐,限制虚假、博流量内容的传播,从源头遏制名称乱象,遏制虚假信息传播,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网民和公众要提高媒介素养,注意辨别账号真伪,不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虚假新闻信息,为构建良好网络生态尽一份力。

用法治保障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成为健康有序的精神家园。持续巩固整治成果,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违规界定,依据传播影响与非法所得加大处罚力度,依法惩治违规者,坚决切断传播链,形成长效治理机制,更好守护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让互联网空间更加天朗气清。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