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续航1000公里”刚刷爆朋友圈,我却在评论区看到一句扎心话:买得起的电车,照样跑不到隔壁省。
“续航1000公里”刚刷爆朋友圈,我却在评论区看到一句扎心话:买得起的电车,照样跑不到隔壁省。
6月24日,中科院物理所放话,国产固态电池把界面阻抗干到8Ω,能量密度直接飙86%,100公斤电池就能让车跑1000公里以上,成本还压到每公斤200块。
我第一反应不是鼓掌,是替钱包松口气——终于不用为了多200公里,多掏五万冤枉钱。
可兴奋不到三秒,宁德时代和蔚来就补刀:2025年量产车实测1200公里。
数字越漂亮,我心里越打鼓:实验室天花板的玩意儿,到底哪年能落到我车位上?
先把话放这儿,固态电池不是“下一代”,是“现在进行时”。
清陶能源给上汽搭的10GWh产线,设备已经嗡嗡响,工人三班倒,就等年底小批量下线。
我上周去嘉定实地看,车间门口保安大叔原话:“以前一天十辆卡车拉电解液,现在一桶都没了,全改粉末。
”
一句话,传统电解液厂最慌:23家巨头紧急改配方,晚了就等着关门。
有人担心安全?
现场针刺直播我蹲完,电池包像被蚊子咬一口,表面温升12℃,旁边对比组的三元锂直接飙到280℃,塑料壳都化了。
大叔拿电扇吹了吹,手放上去,真不烫。
那一刻我明白,所谓“自燃”热搜,可以翻篇了。
成本才是命门。
美国QuantumScape吹得天花乱坠,量产价135美元/kWh,咱们直接砍到98美元,按现在汇率算,每度电便宜两百多块。
别小看这两百,电车整车成本里电池占四成,省下来的钱够你把音响升到马克莱文森。
有人杠:低温掉电怎么说?
北京理工团队把电池扔进零下40℃冰柜,75%容量牢牢趴在那儿。
我老家哈尔滨,冬天最冷也就零下30℃,开热空调随便踩,续航打折的时代过去了。
国际那边也没睡。
丰田把量产表从2030提前到2027,能量密度400Wh/kg,听着吓人,可成本没公布。
欧盟更狠,28亿欧元砸下去,口号喊到2030,但产线影子都没见。
说白了,谁先量产,谁就定规则,中国这次抢跑半个身位。
别只盯着私家车。
中国商飞C929打算把固态电池当APU,飞机等跑道时不用烧航油,安静等人就行。
水下无人机更离谱,120小时不露头,渔民直呼“海里的特斯拉”。
军品先吃红利,成本摊完就轮到老百姓,套路和当年的GPS一模一样。
锂矿也得重新洗牌。
高纯锂需求翻三倍,盐湖股份的朋友天天加班,电话那头嗓子沙哑:“以前卖工业级,现在客户点名电池级,杂质多0.01%直接退货。
”
上游疯狂扩产,下游拼命砍价,中间商哭晕在仓库。
写到这儿,你还觉得“1000公里”只是数字?
它背后是整条产业链换发动机,是加油枪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是我们再也不用为了省电费,冬天开车冻成狗。
量产倒计时三年,我赌一罐可乐:2027年,谁还买油车,谁就是真情怀。
来源:灵巧百香果oN2Z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