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BD/ODI 应用场景攻略:3 大视角 ,9大场景落地指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8 01:46 1

摘要:文章深入解析 JTBD与 ODI理论,从企业管理者、业务执行者、专职洞察人员三大视角,拆解 9 大落地场景,展现二者在驱动创新与决策中的协同价值。通过丰富案例说明 JTBD 侧重定性洞察、ODI 侧重定量落地,二者结合可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助力解决市场、产品、调

文章深入解析 JTBD与 ODI理论,从企业管理者、业务执行者、专职洞察人员三大视角,拆解 9 大落地场景,展现二者在驱动创新与决策中的协同价值。通过丰富案例说明 JTBD 侧重定性洞察、ODI 侧重定量落地,二者结合可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助力解决市场、产品、调研等多维度问题。

很多人都听说并了解过JTBD(Jobs-to-be-Done,待办任务),这一理论经由美国哈佛的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Christensen)普及并推广,在国内10年前率先在一些外资企业,如宝洁、联合利华、百事、亿滋等引入并实践。直到近些年,JTBD在更多本土企业得到应用实践,例如:-海尔、美的等头部家电企业在高端套系家电企划中,把 JTBD方法论深度嵌入产品开发全流程;-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将 JTBD 融入产品设计;广汽把JTBD嵌入IPD流程和组织改造变革等-乳制品龙头企业伊利组织JTBD用户洞察培训,并将其应用到消费者洞察工作中-Anker创新花费几百万邀请外部专家来做团队的JTBD培训赋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JTBD外,还有一套ODI(Outcome-Driven Innovation,结果导向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这套理论和方法由托尼·乌尔维克 (Tony Ulwick)提出并推广,核心思想是将用户要完成的任务,拆解成一系列非常具体、可测量的“期望成果”。如果说JTBD通过故事和访谈帮助我们深度理解用户,偏向定性洞察,解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那么ODI通过调查和数据帮助我们量化这些理解,并确定优先级,偏向定量洞察,解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二者结合,才能让企业创新决策变得有理有据,降低风险。在过去一个多月,Peron邀请拥有接近20年市场与用户洞察经验,百事、亿滋等多家500强洞察和创新负责人,以及JTBD/ODI高阶认证导师Michelle/米朱老师做了一系列直播+线下沙龙的分享,让更多人对JTBD/ODI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Peron会从企业管理者、业务执行者(产品/营销/设计)、专职洞察人员(用研/市调)三个角色视角出发,通过具体的应用场景来进一步阐明JTBD/ODI如何应用,希望可以帮大家打开思路。

01企业管理者视角

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我如何驱动企业持续增长,做出更明智的战略决策?在这个核心问题下,又可以拆解为几个子问题,下面详细展开聊聊。

场景1:重新定义市场边界和竞争现在是一个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时代,产品同质化,价格内卷,很多企业核心业务遇到瓶颈,增长困难。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跳出产品品类视角,从用户任务视角出发,很多企业的业务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米朱老师 (Michelle)在上海的线下沙龙上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一家主要给火锅餐饮品牌供应虾滑、丸子等的火锅食材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借助JTBD/ODI方法,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用户任务:帮助繁忙的妈妈,在工作之余,在极短时间内,为全家人做一顿可口的正餐。正是基于这个全新的任务,这家火锅食材企业调整了自己的产品定位,从“火锅料”拓展至“家庭便捷正餐”解决方案,竞争对手也从其他火锅食材企业,扩展到了预制菜和外卖。格局瞬间被打开,市场规模翻了几倍。借助JTBD/ODI,企业不仅能发现一个数倍规模的全新市场,而且能及时应对外部颠覆性威胁。当年Netflix在DVD邮寄租赁市场高歌猛进时,它本可专注于优化物流与碟片库。但从JTBD视角,用户的核心任务是“随时随地便捷享受内容”,DVD邮寄租赁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最好的解决方案已经出现,那就是在线流媒体技术。

在线流媒体无需等待两天的物流邮寄,无需缴纳因未按时归还DVD碟片的滞纳金,这意味着任何能提供此体验的公司都将终结Netflix业务。Netflix的竞争对手不再是百事达这些碟片租赁公司,而是流媒体公司。于是,Netflix做出了最艰难的防守决策:在DVD业务如日中天时,主动将其拆分,并倾尽所有资源押注流媒体。它不惜短期股价暴跌和用户不满,亲手颠覆了自己最赚钱的业务,并最终一举成为流媒体全球霸主。场景2:组织内部用户语言的统一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技术人员研究、创新技术,产品人员根据已有的技术并及结合竞品来定义产品,营销人员再根据已开发的产品功能卖点、竞品动作、预算等来制定营销推广计划把产品卖出去。看起来没啥问题,但实际上就是大家各干各的,跨部门内耗严重,组织效率低下,到最后要么技术导向,要么竞争导向,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用户不买单。所以才有了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 核心就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整合研发、产品、市场、等跨部门资源共同介入,并结合阶段评审决策(DCP),最终高效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IPD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门墙”的问题,提升了组织效率,但在我看来,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用户语言统一的问题:也就是确保不同职能部门都能在同一维度理解用户、需求与场景。在IPD流程下,不同职能团队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产品定义,看似在目标用户、需求场景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实际上这种共识更可能是内部共识,而非真正建立在用户原生理解基础上的共识。JTBD/ODI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例如,一家公司要开发一款新的智能耳机,主打年轻职场群体。对于如何开发这款产品,研发、产品、营销等各执己见。研发认为我们的芯片算力强,应该主打无损音质;产品认为现在竞品都在打主动降噪,应该跟进;营销认为时尚的设计是行业趋势,更能打动年轻人。在引入JTBD/ODI方法后,不同团队思考的起点不再是我们想做、能做什么功能,而是要帮助目标用户在什么情境下完成什么任务。下面是通过访谈还原得到的一个具体的用户任务:

通过这个具体的用户任务,所有团队一下子和用户产生了真正的共情,真正理解了用户的痛苦和挣扎:我们要做一款普通职场上班族也能负担得起的、操作便捷、专注个人空间的智能耳机”。(10月18-19日,米朱老师会在上海2天一夜的JTBD/ODI课程训练营上,详细讲解如何写出高质量Job Statement,并通过定性访谈提炼真实情境,详情可关注文末的课程海报)

场景3:评估并购目标的战略协同性企业在评估并购标的时,最关心的是这次并购能否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除了从财务、资源整合等角度展开评估,也可以借助JTBD/ODI方法和工具。如果并购的产品/业务双方组合在一起,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用户任务,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就是有效的并购。例如,一个传统家居零售商,正在计划并购一个小型设计软件公司,如何评估这次并购的价值?从JTBD视角,这家家居零售商,从始至终都是为了完成用户“将我的家打造得更美观、更舒适”这样一个核心任务而努力。在这个核心任务下,还有一个关键的子任务,那就是用户在购买环节,“确信我选择的这款家具,其尺寸、风格和颜色真的适合我的房子”。以往,用户完成这个子任务要靠空间想象力,靠纸质手册或销售员的推销话术,但都不甚理想,从而导致放弃购买或退货。通过这个被并购的小型设计软件公司,虽然财务规模微不足道,虽然也不做家居业务,但它的资源和能力,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可视化新家具在家中的摆放效果。所以,这次并购的并非一家软件设计公司,而是一种能解决用户决策可视化任务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可作为一种战略性服务,无缝整合进用户的购物旅程中。

02业务执行者(产品/营销/设计)视角

对于一线的业务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是:我如何通过正确的产品,打动用户,拿到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场景来拆分,看看JTBD/ODI如何发挥价值。场景4:产品规划每当年初或者年中,制定产品规划时,产品经理最头疼的问题是,那么多的功能需求,哪些应该先做,哪些后做,哪些不做?其实ODI提供了一整套量化的方法工具。例如,一个开发云端文档协作产品工具的团队,需求池里堆满了各种功能需求:历史版本回滚、智能模板库、AI写作助手,等等。这个时候,产品经理们可以使用统一、可衡量的ODI语句收集用户在每个任务步骤中期望达成的具体结果 (Outcome),并通过“重要性-满意度”的定量排序,精准识别出未被满足的需求。

(10月18-19日,米朱老师会在上海2天一夜的JTBD/ODI课程训练营上,详细讲解如何把Outcomes转换成可落地的创新方向和故事,详情可关注文末的课程海报)在这个案例中,“避免编辑冲突”重要性高但满意度偏低,因此被列为高优先级任务,团队将资源优先投入到彻底重构实时协作的底层引擎上。

场景5:营销沟通作为营销推广人员,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营销内容堆砌产品参数,无法触动用户,转化率低。拿智能手机来说,每一款旗舰智能手机新品上市后,营销文案都会强调诸如“天玑9400旗舰处理器”、“5000mAh超大电池”、“1英寸大底主摄”等等。这些宣传对于一些懂技术参数的线上极客群体很有吸引力,但难以打动那些不懂技术参数的线下用户。JTBD/ODI能帮助打造“用户语言”的营销内容。就拿“主摄是1英寸大底,支持8K视频。”这个卖点来说,转换成JTBD式的营销话术是:

而这样的话术,正是基于 “毫不费力地捕捉并保存生活中具有情感价值的瞬间,并使其具备艺术美感”这个核心用户任务得来。除了商品详情页,门店销售、线上客服、视频广告都需要在理解用户任务、预期结果基础上去设计营销文案、话术。

场景6:体验设计搞设计的,尤其是APP体验设计,往往聚焦于优化单个页面的按钮、布局和动效,这导致每个界面看似精美,但整体体验支离破碎,用户依然会在流程中感到困惑和挫败。我们可以运用JTBD方法,绘制用户的“任务旅程图”,系统性地识别用户在任务各阶段的功能性、情感性与社会性需求,并据此设计全链路触点。拿外卖APP设计来说,传统的设计可能只关注餐厅列表页、支付等单个页面的优化,美团则通过任务旅程图,对餐前、等待送达、用餐及售后环节进行了全链路设计。

03专职洞察人员(用研/市调)

作为专职用户洞察人员,其实最关心的问题是:我如何让洞察更有影响力,体现洞察的战略价值?下面通过具体的几个场景来说明,JTBD/ODI如何发挥价值。场景7:提供了一种新的深度访谈技术JTBD提供了一种新的访谈技术,也就是转换访谈(Switch Interview),它是一种回溯式访谈。这种方法,通过深入挖掘用户完成任务的完整过程,引导用户详细回顾从“起心动念”到“任务完成”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节点。

例如,在一个高端健身镜用户调研项目中,传统访谈通常会询问功能需求、满意度,这只能得到“还不错”或“希望更精准”等表面反馈;而采用转换访谈,能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转换访谈就像是拍一部纪录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提交的用户洞察报告更加打动业务需求方,而且可以让业务需求方围绕用户任务的每个工作步骤开展创新。(10月18-19日,米朱老师会在上海2天一夜的JTBD/ODI课程训练营上,详细讲解如何做转换访谈,包括访谈提纲如何设计,访谈技巧、访谈实战等,详情可关注文末的课程海报)场景8:提供了一种新的机会量化评估的方法在我们传统的用户调研中,在机会评估或者优先级排序时,大多是基于用户对具体产品功能点的需求评价。ODI评估优先级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产品功能卖点,而是“预期结果”。举例来说,在一个智能手表的调研项目中,洞察团队用ODI语句收集了用户在每个任务步骤中期望达成的具体结果 (Outcome)。再设计问卷,让大量目标用户对每个Outcome进行重要性和满意度双维度打分。数据结果显示:

那么“最小化一天中需要为手表充电的可能性” 就成了最高优先级任务。(10月18-19日,米朱老师会在上海2天一夜的JTBD/ODI课程训练营上,详细讲解如何正确写ODI语句,以及如何使用ODI语句来量化、评估机会,详情可关注文末的课程海报)

场景9:提供了一种颠覆传统调研项目的可能性(1)用户细分和画像研究传统的用户细分和画像研究,通常从人口学属性、用户需求动机维度来对市场、人群进行细分,但有时候细分后组内成员的需求差异仍然巨大,无法指导精准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当我们从“用户任务”和“任务发生的情境”出发,会发现哪怕同一群人,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核心任务。例如,购买咖啡的消费者,可以被细分为:①“清晨上班途中需要快速提神”的任务者;②“下午三点办公室需要社交休息”的任务者;③“周末下午在家中享受休闲时光”的任务者。针对这三个细分市场,产品、渠道和营销信息应截然不同。(2)满意度、NPS研究传统的满意度、NPS研究,常常面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指标波动时难以诊断具体原因。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基于“核心任务”完成度的监测体系,定期测量用户在各个关键“期望成果”上的满意度,从而精准定位产品体验的短板。例如,一个电商平台不再只关心各个触点的满意度得分,而是持续监测用户在“快速找到最符合我需求的商品”、“确信我拿到了最低价”、“轻松完成退货流程”等核心任务成果上的表现,从而能快速定位问题并驱动改进。(3)流失用户研究传统的流失用户研究,大家公认的落地效果不好,我们不妨尝试对流失用户进行“解雇访谈”。例如,一家提供智能食谱和膳食规划的App发现用户流失严重。传统调研,用户给出的理由是“没时间做饭”或“食谱不符合口味”。这些表面答案让团队无从下手改进。通过“解雇访谈”,一位前用户还原了场景:

团队这才意识到,用户的深层任务不是按菜谱做菜,而是通过烹饪获得家庭认可与成就感。App之前主打的“菜谱多样性”和“降低热量”偏离了用户任务。团队立即调整方向,重点确保食谱的操作时间绝对真实,并增加“新手品质菜”专栏,最终有效提升了用户留存。完。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