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剃着光头、穿着军靴、高喊“希特勒万岁”的年轻人,并不是凭空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的出现,是俄罗斯社会在特定时期巨大阵痛下催生的病态产物。
当下,中俄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即使是美国也难以离间。
可谁能想到,两国关系密切的背后面临着重重阻碍,而其中最大的难关,竟然源自俄罗斯内部那么一小撮人。
他们见中国人就打,高喊“希特勒万岁”,可以说是中俄关系最大的阻碍!
当官方新闻里不断强调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贸易额屡创新高时,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却在悄然展开。
人权观察组织今年发布的报告指出,恐怖袭击发生后,针对中亚劳工的骚扰和暴力事件正在增加。这两种信息并排放在一起,显得既矛盾又刺眼。
而这背后,潜藏着一个纠缠俄罗斯社会多年的幽灵——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它最臭名昭著的化身,“光头党”。
这些剃着光头、穿着军靴、高喊“希特勒万岁”的年轻人,并不是凭空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的出现,是俄罗斯社会在特定时期巨大阵痛下催生的病态产物。
回溯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混乱,经济崩溃,卢布的价值一落千丈,当时1美元甚至能兑换6800卢布。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毕生积蓄瞬间化为乌有。社会失去了秩序,大量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也上不起学。他们看不到未来,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处发泄的愤怒。
这种弥漫在整个社会的负面情绪,就像干燥的木柴,只需要一颗火星就能点燃。而极端组织恰恰就提供了这颗火星。
他们向这些迷茫的年轻人兜售一套极其简单粗暴的逻辑:你们之所以过得这么惨,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那些“外来者”抢走了你们的工作和机会!这迅速为年轻人的愤怒找到了一个宣泄口,矛头精准地指向了那些在街头最容易被辨认的群体:面孔有明显特征的东亚人和中亚劳工。
有趣的是,在一个战胜了法西斯的国家,这些极端分子却狂热地崇拜纳粹符号。他们挥舞着纳粹旗帜,佩戴着纳粹臂章,甚至将这些符号纹在身上。
这套系统能迅速将一群失落的个体凝聚起来,给予他们虚假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失败者,而是“纯洁血统”的捍卫者。
在极端分子的袭击目标名单上,中国人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毕竟,无论是留学生、游客还是商人,中国人群体大多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
他们在市场里经营店铺,在大学里形成社区,这种物理上的集中,让他们成了城市里非常显眼的“移动靶心”。
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市场,比如曾发生过爆炸案的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中国商人的勤劳和成功,在一些失意的本地人眼中,反而成了刺眼的“原罪”。极端分子煽动说,正是这些非斯拉夫商人抢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财富。
2006年那场由“救世主组织”策划的爆炸,就造成了14人死亡,其中就包括一名中国人。
更可怕的是,这种仇恨的逻辑还在不断延伸和升级。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嫉妒或排外情绪,演变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种族“纯洁性”追求。
他们的攻击对象不仅仅是外来移民,甚至包括那些与中国人结婚的俄罗斯女性,在他们扭曲的观念里,这种跨国婚姻是“玷污了伟大的俄罗斯血统”,同样不可饶恕。
这种无差别、扩大化的攻击,在旅俄华人群体中制造了巨大的恐慌,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圣彼得堡一名越南学生被当街刺了数刀身亡,莫斯科地铁里,一名中国留学生被活活围殴致死。
一名乌兹别克学生更是被捅了56刀,耳朵都被割掉。这些暴力事件已经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一种持续制造恐惧的心理战。为了自保,留学生们开始结伴出行,晚上根本不敢出门,曾经充满希望的异国求学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面对日益猖獗的街头暴力,俄罗斯政府并非无动于衷。2010年之后,普京政府开始动用安全部门的力量,对这些极端组织进行强力打击。大量的极端分子被抓捕,许多非法组织被解散。到2014年,大约九成的“光头党”组织被官方宣布取缔,街头明目张胆的围殴事件确实大幅减少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被根除了,高压打击虽然扑灭了“明火”,却没能清除掉滋生仇恨的土壤。
这些极端组织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它们只是从街头转入了地下,从公开转为了隐蔽。他们不再大规模聚集,而是通过网络进行串联,活动场所也变成了健身房、足球看台这些更不易被察觉的地方。他们甚至会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暴力视频,以此吸引新的追随者。
最近的俄乌战争,又为这个幽灵的复苏提供了新的契机。
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以“志愿兵”的身份加入了战场,找到了一个宣泄暴力和实现“理想”的新舞台,而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卢布贬值、物价飞涨、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再次在国内复制了九十年代那种普遍的社会不满情绪。
当底层民众发现工作越来越难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时,仇外情绪便会再次抬头。
这种顽固性,也体现在中国驻俄大使馆反复发布的安全提醒上。大使馆一次又一次地建议在俄中国公民,减少夜间外出,避开人群聚集的地方,遇到紧急情况要优先自保再报警。
这种官方提醒,恰恰从侧面印证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尽管国家层面在努力打击,但在微观的个体层面,风险依然存在,每个人依然需要独自面对潜藏的危险。这凸显了治理的局限性,也说明这个问题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说到底,中俄两国关系的好坏,不能只看新闻里的宏大叙事和不断增长的贸易数字。这些固然重要,但它们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
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友好,一个更接地气的衡量标准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能否在深夜安心地走在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的街头,而不用担心因为自己的东方面孔而招来无端的骚扰甚至殴打。
这种来自街头的、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才是两国关系最坚实的民间基础。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根除,那么它就像一根深深扎入两国关系肌体里的刺,随时可能因为某些社会事件而被触动,引发剧痛。
只有当官方的战略友好能够真正转化为每个个体在异国他乡的安心与尊严时,我们才能说,这段关系真正进入了“最好的时期”。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