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李蹲在驾校练车场的树荫下,盯着手机里刚发来的科三挂科通知,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是他第三次考科三,前两次分别栽在“起步忘打转向灯”和“靠边停车超了30厘米”上。原本以为考驾照是“踩踩油门、打打方向”的事,没成想短短三个月,他从“自信小伙”熬成了“焦虑达人”,夜里
考驾照差点把小李逼抑郁:这不是考技术,是考“心态”?
小李蹲在驾校练车场的树荫下,盯着手机里刚发来的科三挂科通知,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是他第三次考科三,前两次分别栽在“起步忘打转向灯”和“靠边停车超了30厘米”上。原本以为考驾照是“踩踩油门、打打方向”的事,没成想短短三个月,他从“自信小伙”熬成了“焦虑达人”,夜里躺着都在想“下次会不会又忘拉手刹”。
考驾照的苦,先从“熬时间”开始。小李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只能周末去练车,每次早上七点就得往驾校赶,到了地方先排队——练科目二时,十几个人抢三辆教练车,轮一次要等俩小时,真正摸方向盘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有次他排到中午,刚坐上驾驶位,教练接了个电话就喊“先下来,给老学员腾位置”,他攥着方向盘的手都僵了,最后只能在旁边看着别人练,肚子饿得咕咕叫。更糟的是“凑学时”,规定要刷够多少小时才能约考,哪怕你早就练熟了,也得按点打卡,小李为了刷学时,特意请了半天假,结果坐在副驾上陪着新手绕圈,“比上班还累”。
练车时的“语言暴击”,更让人心里发堵。小李的教练脾气急,一上车就没好脸色:“方向盘跟你有仇啊?转那么猛!”“看后视镜!眼睛长头顶上了?”有次他倒车入库压线,教练直接拍了下方向盘:“教了八遍还不会,你是不是脑子不转圈?”小李脸涨得通红,越紧张越出错,最后下车时手都在抖。后来他才发现,不少教练都爱用“骂”的方式教学,美其名曰“印象深刻”,可对普通人来说,这不是督促,是打击——有次练完车,小李躲在厕所里缓了半小时,才敢给朋友打电话说“不想考了”。
最熬人的是“挂科后的自我怀疑”。小李第一次考科二,前面五项都顺顺利利,最后停车时忘了拉手刹,系统直接播报“考试不合格”。他走出考场时,腿都是软的,满脑子都是“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开车”。第二次考科三,他提前一周就开始失眠,考前一晚反复背“灯光操作步骤”,结果到了考场,还是因为“通过路口没提前减速”挂了。那段时间,他只要一听到“驾校”“考试”这两个词就心烦,朋友约他吃饭也没心思去,“总觉得自己连个驾照都考不过,特别没用”。
其实考驾照难,难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心态关”。现在的驾考规则越来越细,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就可能挂科,加上长时间的等待、教练的严苛、对失败的恐惧,很容易让人陷入焦虑。小李后来换了个教练,对方不骂他,而是耐心说“别急,咱们再练一遍”,他的心态慢慢稳了下来,第四次考试终于顺利通过。
拿到驾照那天,小李没想象中那么激动,只觉得“终于解脱了”。他说以后要是朋友考驾照,他一定会告诉对方:“这不是什么大事,挂科了就再来,别跟自己较劲。”毕竟驾照只是个“技能证明”,没必要因为考试,把自己的心态搞崩——开车最重要的是稳稳当当,考驾照也一样,慢慢来,比什么都强。
来源:树下倾听的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