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伟大的存在”,推动着中国大道向前、生生不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16:46 1

摘要:中国是多难的,但也是幸运的。在过去这数千年的历史更迭中,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而在这无数的艰难困苦的过程中,中国人又有幸地遇到勇敢的、浑身充满正义气力的呐喊者,他们开哲思之先河,灭时代之糟粕,并推动着中华民族大道向前。当世界上其他文明都在历史的跌宕中一一

中国是多难的,但也是幸运的。在过去这数千年的历史更迭中,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而在这无数的艰难困苦的过程中,中国人又有幸地遇到勇敢的、浑身充满正义气力的呐喊者,他们开哲思之先河,灭时代之糟粕,并推动着中华民族大道向前。当世界上其他文明都在历史的跌宕中一一落尽,中国却以其亘古不变的活气和向上的精气神,焕发出不灭的生机。

而这种不灭的生机背后,便是一代代伟大的、英雄的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与自觉担当,撑起的中国之道,并影响着世界的走势格局。

一、中国哲思,影响世界。

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国人引领的优秀中国文化与哲思,总能以其浑厚博大与历久弥新之姿态,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并普及四海,成为不同时代浪潮下人类文明前进的中坚力量。

比如,我们今天要谈及的“朱子思想”。所谓朱子,即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朱子在福建南平考亭书院所引领的“集大成思想”,不仅在中华大地扎根,还影响亚洲多国,甚至远播西方。

在朝鲜李朝时期,朱熹《四书集注》传入后,被当时的朝鲜国王视作“治国法宝”,朝鲜国王意识到这些理论不仅能提升民间道德素养水平,还能稳定社会大局。于是,朱子的理论体系直接被定成当时的朝鲜“国教”,其国内的官员选拔也必考《四书集注》,地方治理则照搬朱子的乡约制度。也正因为这段历史,所以如今的南朝鲜(别称韩国),还存在有不少的朱子祠堂。

日本也同样深受朱子思想的影响。在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日本武士阶层受其影响开始推崇忠诚、克己的思想。此外,日本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快速接受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也源自朱子的“格物穷理”之思。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朱子思想的地位更是被当地人融入了一句俗语——“朱子之学,安越之基”。

在西方,朱子思想的推动作用也颇具引领意义。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高度赞许朱子的理学之思,称朱子的哲学体系将伦理与自然法则结合、让道德不再依赖宗教启示;在德国。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被朱子“理一分殊”的思想所影响,并深切认同朱子“万物各具一理,物物各具一太极”的理论。

朱子,落足考亭开学堂,为救家国理哲思。不想这潜心治学不仅救了家国,也引路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增添了一笔浓墨的中国色彩,也为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筑牢了前行的哲思基础。

朱子理学、“考亭学派”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元明清时期,《四书集注》成了科举指定教材,朱子思想从朝堂到民间,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今天熟知的“小学”“大学”之概念,亦是源自朱子。

因为设计之初就讲求实践、盯着问题找办法,所以朱子理学、“考亭学派”的思想,在如今这个时代,依旧可以作为“参考智库”,为当今世界的问题“答疑解惑”,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现代生态学强调“生态整体主义”,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非以人类利益为中心,主张通过限制人类活动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与可持续性。这与朱子的“人者天地之心”,要求人类以“辅相天地之宜”的态度对待自然的思想相契合(这可是八九百年前的思想啊,相当超前!)。

再例如,在教育领域,朱子创办的考亭书院所推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教育模式。2025年,依托朱子“格物致知”思想和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朱子文化研学课程”、模拟考亭书院的“会讲”开辩论会的教育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全球教育创新案例库”。

当前,我们熟知的“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能在朱子的思想中找到联系,这些我们看似全新概念的背后,也正是当今世人对朱子“和而不同”“义利之辨”等中华传统智慧对于文明差异与共生的理解。

优秀的理论,轮转千百年依旧鲜活——所以“考亭”之声,传颂了几个世纪,也依旧焕发生机,成为中华文化蓬勃涌动背后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优秀思想和理论能生生不息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结果。这一点,在朱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也可以看得到。

1192年,年过花甲的朱熹定居福建南平考亭。他在此建立了“竹林精舍”(后改名“沧洲精舍”),以讲学之名论道南宋的病——贪官腐蚀社会根基、百姓在苦楚中挣扎、外敌正虎视眈眈、文人无了风骨。

那时候,儒学虽还是主流之思,但因为传统理论简陋,且其他学思潮流不断生出各式理论,夹杂各式歪理邪说,因此儒学地位不断被动摇,不论是精英阶层还是百姓层面的思想,都处在混沌之中,整个民族都陷入“散乱”的局面。

针对这一现象,朱熹挺身而出,不仅深入研究其他派系的优秀理论架构,还整合前辈优质的理论成果,把周敦颐关乎宇宙大观的“太极图”、张载关乎万物生息的“气”、二程关乎世间最高法则的“天理”一并打包融合,形成了“理气论”的新理论系统。

不仅仅如此,朱熹还以身作则、付诸实践。在其当官的地区遇到灾荒,朱熹会扎进灾区指挥救灾,与趁火打劫的恶棍“斗”;面对当时的皇帝做错事,朱熹也是直言不讳地批评,面对朝政的病症,书写了一封又一封的奏折,亦因此换来了“伪学逆党”的污蔑,以至晚年悲苦。但即便悲苦,他也坚持讲学,只为唤醒病态的时代。

在艰难的岁月中,朱熹一生著述不辍,撰写、注释、编纂书籍七十余部,历经四十年精心完成《四书集注》。他将“仁”“义”“忠”“孝”等深奥理念化为百姓易懂的“待人处世之道”“婚丧嫁娶之礼”,让儒家思想走入日常生活。除高深的学术著作外,他还特地编写了《家礼》这类生活指南,把“孝”具体落实为问安父母、祭祀祖先的细节,把“礼”转化为婚丧嫁娶的实际操作流程,甚至连日常交往的言行举止也作了清晰规范——从上层的治国理政,到民间的街坊处世,全都通透地理得明明白白。

由此,儒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治国论道或文人之间的传授交流,而演变为一整套能够匡正贪官污吏、端肃社会风气,并为国家与民族注入发展希望的思想纲领。

在考亭的八年光景,朱子的思想逐步成熟,其也吸引着各路有学之士、心忧天下的学子纷纷跑到考亭求学,并成就了理学正脉、闽学之源——“考亭学派”。

在考亭的这段岁月,不论是“格物致知”的精神,还是“致广大尽精微”的哲思,可以看出朱子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也正是我们常常谈及的“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朱子的伟大,在于其为天地立心,为万物打造理性的框架;在于其是为生民立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误导人心的细节;在于其为往圣继绝学,整合前人智慧,为后世指引方向;亦在于其心怀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为民族担起重任的毅力。

今天的过客,站在考亭书院前,或许会这般慨叹:这盛世中华,该如您所愿!

在近两三百年的历史更迭中,我们中国人迷茫过,既有过对西方思想的崇媚,也有过对自我认知的否定,甚至于有不少人全盘否定了优秀的中华之道与积蓄数千年的中国哲思。

如今,在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的时代浪潮下,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在理越辩越清的现代环境下,我们更应静下心来回望自己的来时路,大大方方地重拾起我们自己的民族之思与伟大历史,让那些被埋没的、被岁月淡去的优秀文化,以顶流之姿态,重燃复兴大道。

所以,我建议大家有空,到“考亭”去看看,来一场文化之旅,去了解“朱熹与考亭的故事”,去悉知“考亭之于民族的意义”,去辨析“考亭”何以接续儒学之变迁,去传唱“考亭”何以怀忧天下。

编审:刘斯郎 林小郎

来源:郎言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