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些人说,王阳明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圣人,他们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精华,是最高的智慧学,王阳明是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而心学教人如何修身,如何立志,是一门指导行动的学问。
说到王阳明,有人说他是一个误导人的思想家,他们觉得王阳明心学是文化糟粕,觉得心学太虚,不够实在,不实用,说他不配被称为圣人。
另一些人说,王阳明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圣人,他们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精华,是最高的智慧学,王阳明是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而心学教人如何修身,如何立志,是一门指导行动的学问。
那么,王阳明的心学,它究竟是精华还是糟粕呢?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答案。其实这个问题,全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我认为王阳明的学问是「培根之学」。如果你只看枝叶,忘记根本,那他看心学就容易看到糟粕,如果你抓住根本,心学就是巨大的精华。
我们先来看心学的精华在哪里。
一、心学教人做真君子。圣贤之学,就是要人恢复那本然的心体。王阳明说,心就是理,心体本来是光明、无私、至善的,心学教人要像好色一样好善,像厌恶恶臭一样厌恶恶。
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没有夹杂私意,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人就是圣人了。圣人之学,只需要一个「诚」字。致良知,就是把良知运用到事事物物上,良知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准则,它能帮助人辨别是非。有了良知,你就不用惧怕,你就能不欺人,也不自欺。
二、知行是一体的,重在行动。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意思是你真的去做了,才是真的知道。如果光说不做,那就等于不知道,知是行动的开始,行是知识的完成。
心学要求人不在文字上空转,它要求人到具体的事情上去磨炼。心学注重实践,它是一种实践主义的思想,做学问不是求知,而是求行。你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增长德行。
三、人人皆可成圣,靠自己。王阳明的心学是觉悟之学。他认为圣人之道,每个人都具备了,愚笨的人也能辨别黑白。良知是人天生的灵根,心学教人要自己成就自己,不是要依靠外部的力量。
一个人只要有志向,就可以去改变自己,如果你肯去改变,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心学反对功利主义。人一旦去除私欲,良知就会光明,心学让人活得轻快洒脱。
但是,心学在传播过程中,也容易被曲解,产生糟粕,我就来说几点。
一是流于空谈,失去实体。王阳明反对学生把他的思想变成教条。然而,很多学者将心学当作知识去讲解,他们把心学当作心灵鸡汤,只注重口头上的理论,不注重身体力行。
这叫口耳之学。只说不做,最终只会流于虚伪,这种学问,即便是做到极致,也只是「义袭而取」。王阳明说,若不实地用功,终日只是说话。
二是走向反智,排斥知识。心学注重内心,这容易被误解为排斥一切知识。心学注重做减法,去掉私欲和不重要的枝叶。但是,有些学人把知识看得不重要,以为知识越多越不好,他们主张「知识越多越反动」。
他们只管打扫心头的灰尘,不做实际的学问,这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了解,对具体事物变化不敏感,这种状态下,心学的智慧就无法充分运用。
三是陷入偏执,自以为是。心学强调心是理,心是本体,这容易被误解为可以自封为王。一个人容易把自私当成自由,自恋当成自信,他们会把自我感觉良好当成圣人的境界。
王阳明说,如果心学被这样曲解,那就会变成「认贼作子」。一旦心学被私欲遮蔽,就会变成猜忌险薄的学说,这就会走向偏执,最终损害良知。王阳明说,傲慢是人生的大病,心学如果被人曲解,只会助长这种傲慢。
心学是教人成圣的,它教导人要走正道,要立正命。王阳明说,如果能致良知,九经之属都可以一以贯之。但是,如果学习的人不抓根本,执着于偏见,那么心学就会被误用,好比良方成了毒药。
王阳明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心学的精髓在于「体认」。心学要求我们去亲身实践,不能只是空谈,一个人必须实地用功,才能明白,这种选择,最终决定了心学在你身上是精华,还是糟粕。
王阳明心学是精华还是糟粕?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王圣人已经把大道指给我们看了,他说良知的光明,是万古不变的,不必向心外去求,心学是真正的力量,就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心。
我们应当抛弃那些外在的虚名,只需要常存敬畏,踏踏实实去行动,只要我们愿意去行动,就能做真君子。人生在世,应当活得轻快洒脱。而心学就是那对病的药,我们应当珍惜这圣贤传下的真理。
来源:啾啾浅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