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策,长沙乡村振兴走出多元致富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22:12 1

摘要:房前屋后养殖花猪,指尖翻飞赶制订单,田间茶馆人来人往……在长沙的乡间田野,一场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引擎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正焕发勃勃生机。宁乡、浏阳、长沙县、望城区等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建建 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邓安辉 白钰 陈琳 吉昊

房前屋后养殖花猪,指尖翻飞赶制订单,田间茶馆人来人往……在长沙的乡间田野,一场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引擎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正焕发勃勃生机。宁乡、浏阳、长沙县、望城区等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一条龙服务,庭院变身“增收园”

宁乡市脱贫户汤跃飞,如今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他家的房前屋后,成了增收的“宝地”。“今年养了4头花猪,预计能收入1.3万元。”汤跃飞告诉来访者。

宁乡花猪卖出好价钱。通讯员供图

这份底气,源于宁乡市推广的“庭院经济”新模式。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统一提供猪崽、技术,并负责保底收购,农民只需负责养殖,风险大大降低。像汤跃飞一样,全市有1.2万户农户在自家庭院里搞起了特色种养。

三年来,市里投入了近亿元资金,支持了300个这样的项目。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通过对接平台和网红直播,一年能卖出去上千万元。

做好三篇文章,青山这样变“金山”

“我们富溪村过去是省级贫困村,靠着做好‘竹、茶、旅’三篇文章,实现了乡村振兴”。张坊镇农办的干部白钰介绍说。

为了发展竹产业增收,村里邀请本地能人返乡创业,采用“村集体入股保底分红+企业专业化运营+村民就近就业”模式,把漫山的竹子变成了宝贝。如今,竹木加工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

富溪村竹木加工产业。通讯员供图

昔日的荒山坡地摇身变为500亩高山生态有机茶园,村里还建起了标准化茶厂,实现“种植”到“加工”一条龙。从2023年起,富溪村干茶年产量达4000余斤,带动100余人长期务工,连续3年发放劳务工资超过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突破100万元。

“有丘田”出圈,农文旅融合引爆消费

长沙县开慧镇创新“集体经济抱团发展+乡村CEO”模式,引能人回乡创业。依托红色文旅和区位优势,推出“有丘田”项目——认领一亩田8000元,享受农产品配送、农事体验等权益。首期118家企业(个人)认领375亩,为集体经济直接增收284万元,带动综合消费450万元。

围绕“有丘田”主题,但不只有丘田,开慧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初恋茶馆、初恋美术馆等新场景。国庆期间,“我在开慧有丘田”稻田文化季火爆出圈,初恋茶馆日均接待800余桌,带动全镇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项目已带动集体经济创收近500万元,实现分红68.7万元。

“三位一体”,家门口端牢“就业碗”

凌冲村百亩茶园。通讯员供图

位于望城区靖港镇的凌冲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儿干。这得益于村里推行的“三位一体”就业模式,把“产业车间”“庭院工坊”和“公益微岗位”结合起来,让每一户脱贫家庭都有事做、有收入。

云游茶业、隆平蛟麟合作社两大帮扶车间,把3000亩茶园变成了“就业车间”。从采茶、炒茶到包装,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岗位,按天计薪或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针对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村里推出“企业下单、农户加工、合作社回收”的灵活模式。大家不用出门,在家就能接单干活,实现守着家、带着娃,挣着钱。

从宁乡的庭院农业到浏阳的生态产业,从长沙县的农文旅融合到望城的就业帮扶,长沙各地正以“一村一策”的多元路径,破解发展难题,让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同频共振,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