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大疆还是影石?”这个国庆后被问爆的问题,藏着中国智能硬件行业最残酷的真相:当头部企业摸到增长天花板,曾经井水不犯河水的巨头,终将在对方的地盘上刺刀见红。大疆狂降千元的“史上最大促销”,影石老板刘靖康“反向发券”的骚操作,看似是营销狂欢,实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
“买大疆还是影石?”这个国庆后被问爆的问题,藏着中国智能硬件行业最残酷的真相:当头部企业摸到增长天花板,曾经井水不犯河水的巨头,终将在对方的地盘上刺刀见红。大疆狂降千元的“史上最大促销”,影石老板刘靖康“反向发券”的骚操作,看似是营销狂欢,实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突围战——当大疆的无人机、影石的全景相机都卖不动了,这场10公里半径内的同城德比,早已不是“谁赢谁输”的游戏,而是“谁能活下去”的生死赌局。
大疆这次降价有多狠?Mini 4 Pro直降1500元,Action 4砍价950元,Pocket 3便宜900块。消费者炸了:刚原价买完的人骂“大冤种”,没买的人蹲守促销,而影石创始人刘靖康反手扔出“王炸”——买大疆的用户晒单就送100元影石代金券,还抽“全家桶”。评论区刷屏“刘总太会了”,但没人敢问:如果不是增长被逼到墙角,谁会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
数据不会说谎。影石的“基本盘”全景相机市场,2023年全球规模仅50.3亿元,而影石已经吞下80%份额——就算把剩下20%全抢过来,也就多10亿营收,不够支撑千亿市值的野心。大疆更头疼:无人机全球市占率超70%,但2024年海外市场受政策限制增长停滞,运动相机领域又被影石追着咬,市占率只差1.4个百分点。当双方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摸到天花板,跨界抢地盘成了唯一选择:影石冲进无人机,大疆杀入运动相机,这场仗,躲不过去。
所以别被“反向营销”的热闹骗了。影石发100元代金券,本质是用低成本撬动大疆用户的尝鲜欲——数据显示,微博转发抽奖带来的新增关注中,37%是“已有大疆想试试影石”的潜在用户。大疆降价看似“割肉”,实则是用利润换时间,既要稳住运动相机份额,又要给影石的无人机业务“泼冷水”。这场价格战,从来不是“谁对消费者更好”,而是“谁能在对方的地盘上活下去”的伪装。
影石敢硬刚大疆,手里确实有几张牌。第一是“差异化尖刀”:全景拍摄+AI创意玩法。影石Insta360 X5的双底传感器、可拆换镜片,Ace Pro 2的徕卡镜头+8K录制,都是瞄准“专业玩家”的痒点。第二是“年轻化营销”:90后老板刘靖康从“破解周鸿祎手机号”到“反向发券”,每次操作都精准踩中年轻人的传播爽点,微博话题阅读量轻松破亿。第三是“技术复用”:运动相机的防抖、画面拼接算法直接移植到无人机,省去从零研发的成本,影翎A1全景无人机的推出只用了3年,比行业平均周期快一半。
但短板比优势更致命。最扎心的是体量差距:2024年大疆营收800亿,影石55.74亿,前者是后者的14倍;净利润大疆120亿,影石9.95亿,差距12倍。更要命的是技术壁垒:大疆手里握着3.8万项专利,从飞控系统到电池技术全链条自研,小米、华为下场都没能撼动,影石拿什么破局?长江证券测算“影石无人机可能占20%份额”,但前提是“乐观情景”——现实是,影石无人机上市3个月,市场份额不足1%,用户反馈“图传延迟”“避障不如大疆”,暴露了飞行控制技术的硬伤。
财务数据更残酷。2025年上半年影石营收增51%,但净利润仅微涨0.25%,净利润率从21.35%跌到14.16%。钱去哪了?研发费用翻倍烧了5.62亿,营销费用涨75%花了6.28亿——为了追大疆,影石正在“用利润换增长”。但大疆的“家底”厚得多:2024年研发投入超80亿,是影石全年营收的1.4倍。当影石把利润砸光时,大疆还能靠无人机的高毛利扛着,这场消耗战,影石耗得起吗?
大疆的优势,是3.8万项专利筑成的“护城河”。飞控系统精度比行业平均高30%,图传技术 latency(延迟)控制在200毫秒内,电池能量密度比竞品高15%——这些“看不见的细节”,让用户宁愿多花钱也要选大疆。更狠的是生态闭环:从无人机到运动相机,从配件到剪辑软件,大疆用户换设备时“全家桶”迁移成本极低,这是影石短期内学不来的。
但巨头也有“阿喀琉斯之踵”。一是“创新疲劳”:大疆近三年新品迭代变慢,Action 5 Pro相比前代只升级了传感器,被吐槽“挤牙膏”;反观影石,半年内推出X5、Ace Pro 2、无人机三款新品,节奏快得像“打了鸡血”。二是“价格战反噬”:老用户骂“背刺”不是小事——2024年“大疆降价”话题下,28%的评论表示“以后等促销再买”,这会直接削弱品牌溢价。三是“生态漏洞”:大疆的软件体验一直被吐槽“复杂”,而影石的AI剪辑、一键出片,恰恰击中了“小白用户”的痛点。
最危险的是“傲慢”。当影石从大疆挖走中国区销售负责人张博时,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位熟悉大疆经销商体系的老将,正在帮影石复制“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在大疆门店覆盖不到的三四线城市,影石的经销商数量半年内翻了3倍。当巨头还在依赖“品牌光环”时, challenger(挑战者)已经在渠道端悄悄“挖墙脚”。
别被价格战带偏了,这场竞争的胜负,根本不在“谁更便宜”,而在“谁能抓住用户需求的下一个风口”。有三个信号值得警惕:
第一是“生态协同”。影石正在测试“全景无人机+运动相机+AI剪辑”的联动:用无人机拍全景,运动相机跟拍细节,AI自动生成vlog,目标是让“小白用户”也能出专业作品。大疆则把无人机的避障算法下放到运动相机,Action 5 Pro的“智能跟随5.0”已经能追着滑雪者穿越树林。谁先打通“硬件+软件+场景”的闭环,谁就能锁定用户。
第二是“技术迭代速度”。影石的AI双芯处理器,夜景拍摄噪点比大疆低40%;大疆的1英寸方形传感器,动态范围比影石高1.5档。但用户要的不是参数,是“用起来爽”:影石用户吐槽“强光过曝”,大疆用户抱怨“8K录制过热”,这些细节的改进速度,决定谁能留住“专业玩家”。
第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影石的研发费用率已经飙升到15.3%(行业平均8%),净利润率却跌到14.16%,再这么烧下去撑不了多久。大疆靠着规模效应,无人机毛利率仍有45%,比影石高12个百分点。当价格战进入僵持期,谁能靠成本优势“熬死”对方,谁就是赢家。
很多人说“竞争越激烈,消费者越受益”——确实,现在花更少的钱能买到更好的产品。但别忘了,中小品牌正在成片倒下:2024年运动相机市场,除了GoPro、大疆、影石,其他品牌市占率从18%跌到9%,很多小厂连供应链都撑不住。当市场只剩下两三家巨头,未来还会有“低价促销”吗?
更重要的是,中国智能硬件需要的不是“窝里斗”,而是“走出去”。大疆在海外被政策卡脖子,影石的海外营收占比仅35%,如果双方把精力都耗在价格战上,谁来突破核心技术?谁去抢全球高端市场?别忘了,索尼的全画幅微单、佳能的影像传感器,还在虎视眈眈盯着这块蛋糕。
所以别只盯着“买大疆还是影石”的选择题了。这场10公里半径内的同城德比,本质是中国智造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对抗”的缩影——当影石敢用创新挑战大疆的技术壁垒,当大疆被逼着放下身段学营销,最终受益的不只是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的升级。
最后说句大实话:现在纠结“买哪个”的人,三年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用的既不是大疆也不是影石,而是被这场竞争倒逼出来的“更完美产品”。毕竟,商业史早就证明: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永远的创新;没有永远的价格战,只有永远的用户需求。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