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和张治中,怎么说,彼此间那点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大家常常以为历史上这些人非黑即白,其实就是一来二去,看心里那点小九九。1957年了,春天,风不大,阳光透到中南海院子里,张治中这天挺着腰杆又去看毛主席——他把毛的身体当头等关注的大事。这人就这样,细致。就跟老
毛泽东和张治中,怎么说,彼此间那点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大家常常以为历史上这些人非黑即白,其实就是一来二去,看心里那点小九九。1957年了,春天,风不大,阳光透到中南海院子里,张治中这天挺着腰杆又去看毛主席——他把毛的身体当头等关注的大事。这人就这样,细致。就跟老同学见面差不多,没有那种拘谨,有的只是热乎劲。问起毛主席是不是还没去过安徽?毛却一笑,眉毛一挑:“还没去。”感觉上,张治中这时候其实是有点紧张的,因为安徽是他老家,家乡的事,掏心窝子。
气氛没多正式,说不定还偷着乐。毛主席抬头预算了一下,让张治中心里有点拧巴。毛主席嘴角微微一撇,说了句乡土观念重,既是玩笑也是提醒。张治中点点头,心里琢磨毛主席讲话总有点意思。他这意思,听得懂。也不是啥大事,可落到纸上,一下子就变得有点分量。谁的心里都藏着一块家乡的地盘,这玩意藏不住?张治中当场就接受了,自家写回忆录也不藏着掖着。这种朋友,嘴上不留情,心里还记着。
再后来,1958年,鬼天气,北京热出油,中央开会直接去了北戴河。张治中在北戴河的时候,没什么架子,有事常去毛主席那边吃饭,看电影,说说闲话。很多时候马马虎虎过,一点也不紧张。张治中走前,和毛主席说一声,毛主席只是回了句“再等等”。等着也不觉得烦,就是这样。
过了几天,又等下一周,风也没变。毛主席就是不说。张治中心下有点扑腾,这毛主席葫芦里卖的啥药?猜不透。
直到小半个月出了头,毛主席突然叫张治中去家里。没什么铺垫,话一出口简单直接:“我想到外地视察,你愿意陪我一趟不?”这一问,把张治中高兴坏了。他等这一刻也不是一天两天。有点像拆盲盒,出来的结果总算圆满。一路回去,脚步都带劲。
秘书余湛邦也叫过来。这个人,文笔还泼辣,以前搞秘密工作,速记会写,做事麻利。张治中安排得紧,每天晚上写日记,慌不了,毕竟时代变了,一点都不矫情,要把实情写清楚。
9月10日,上午8点,北京机场,毛主席、张治中,还有一帮人,按计划起飞,两架飞机往武汉去。飞机降落,热气腾腾,像洗桑拿。刚下飞机张治中又忍不住关心毛主席的作息,这种事似乎只要熟,什么都能说出口。毛主席抬头,脸色不见倦意,说今天天气闷,直接去江边。
这种细节,没必要拔高。长江的水暑气逼人,毛主席说游泳就游泳,没废话,大家还是客客气气跟上。等到江边,船已经准备好了,毛主席招招手,说饭就在船上吃,反正不饿不回。
午饭简单极了,青菜冬瓜汤,没有花头。气氛热烈,饭桌上都是笑。刚吃完,毛主席又说,要下水了?问张治中去不去。张治中心里明镜似的——自己水性一般,看江水就犯怵。于是推了,曾希圣也不下水。毛主席跳下去,江水打起浪花,人漂起来了,游得开心极了。这种景象说出来,真实得难以形容,谁也没多余话。张治中看着,心里翻江倒海,想起以前在延安时,气氛还真没现在自在。
在武汉时,短暂玩乐之外,还有不少工作——比如武钢的李一清就来了,林一山也在,两人向毛主席汇报。会谈的内容按理说很正经,可他们是真信、真干事。毛主席和张治中这些老友同桌吃饭,也是说笑当中藏着锋芒。一天结束觉得有点燥热,林一山知道哪有好吃的,不做作,带大家一块去“老通成”,这家饭店至今还在,被当年各路老革命夸了好多年。
服务员端上来的馒头、简单的菜,毛主席一看就乐了,顺口来了一段老故事。回忆陕北,有个南方同志抱怨没米饭吃,都是馒头还小米,入党都亏饭。笑声过后,大家其实心里都明白,这种细节才最真。谁说大人物天天吃好喝好?怕也不是。
后来他们一行还去了芜湖、合肥、南京,再到杭州。每到一地,群众涌出来,场面不同,但气氛一样,大家热烈欢迎毛主席。毛主席和每个人都握手,没谁多话。张治中看到这一幕,心里一时乱了,不禁回想起当初毛主席去重庆,延安机场上的送别。当年情景和现在重叠,心头不是滋味。
这种情谊说深了太假,淡了又不够。张治中其实不总觉得自己和毛主席有多不同,有些时候关系拉近了,反而说不出敬畏之情。见面的次数变多,真话、怪话、气话都有。可能谁也没指望过要一直合拍。偶尔张治中还在回忆录里说,其实毛主席脾气不是总好,有时批评起人来也不留情面。
他们做的事都不是简单叙说能算得清的。比如毛主席身边对朋友的要求,有时又带点自我保护。有差别,也有互相质疑,却还是朋友。有时候张治中的意见其实毛主席不知满意不?有时候毛主席开玩笑,其实对张治中提出的是严肃批评,他们却都明白这层意思。
说句大白话,朋友间最可贵的就是敢说真话。不管当面还是背后。如果都客套着,见面装一装,未必就比陌生人强多少。偏偏有些人因直率伤了和气,有些人却反而走得更近。
这事放在今天怎么看呢?其实还是有点特别。现在官场哪还有这种互怼?大多数都是谨慎到不能再谨慎。可是你要说1958年那几个老同志的处事方法,放今天未必也适用——毕竟形势、环境,差得远了。
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出差,下水有人不下,事情照常发展。这事说出来怪没劲,其实真实极了。现在看历史,很多人喜欢拔高,讲得玄乎其玄。毛主席和张治中的友情,就是一路走来的小事堆起来,没多少道理,也就这么回事。感觉好像说破了反而没意思。
有一次,张治中甚至觉得,自己其实并不了解毛主席。相处久了,偶尔也迷糊,政策的事聊得再多,情感的事很难说透。矛盾的地方不少,互相迁就的时候也有。朋友未必一定要事事如此亲近,有距离,每个人才都有喘息的机会。
这些年过去了,还有谁会去琢磨这种人和事?有时一拍即合,有时背道而驰。毛主席和张治中,就是这么个状态。表面看着默契,其实默契里也有绊脚石。甚至张治中在某些事上从不完全顺着毛主席。比如政策落实,他偶尔吐槽执行难,毛主席听着,也不总在乎。有时委婉指点,有时也一笑而过。
你要说他们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友情,其实就是一点小事,互相体谅,又嘲弄几句。关键时刻谁也没掉链子,做事的人心里都有杆秤,没谁装糊涂。
事情说到这,反正感情这玩意,外人看不透,说多了又无味。谁还能记得1958年北戴河的饭菜有多清淡?只有当事人才清楚,友谊不需要完美,也许就是一顿饭、一次冲浪、一句玩笑。话说回来,这和之前讲的一些事情还真矛盾,有时朋友远了反而清净。
毛主席和张治中,诤友兼挚友,这好像已经说尽了,其实一切都藏在日常细节。那些说得清的,说不清的,瞧不上也罢,敬佩也罢,该生活还得生活下去。
欢迎大家关注【暗读历史】。留言、点赞都行,多一个朋友总不会坏事。
来源:晴天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