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成熟时,在黄土地种下“蓬勃”的种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21:54 1

摘要:2025年9月22日凌晨0点10分,任喜峰落地太原,准备参加“与你种春天” 田园公益活动。初秋的太原已经转凉,寒气袭人,他裹紧外套走向停车场,大概还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此行的目的地。

9月的汾阳,高粱穗在秋风中低垂。这种耐旱、坚韧的作物,在黄土高原扎根千年, 孕育了汾酒的清香;也见证着一个村庄从盐碱地到共同富裕的蜕变。

在高粱成熟的季节里,当“与你种春天”田园公益活动来到山西贾家庄,关于时间、关于成长、关于生命如何在等待中积蓄力量的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展开。

2025年9月22日凌晨0点10分,任喜峰落地太原,准备参加“与你种春天” 田园公益活动。初秋的太原已经转凉,寒气袭人,他裹紧外套走向停车场,大概还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此行的目的地。

对他来说这不算晚——作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的时间表里,白天至少有一半要在田里观察植株,晚上处理案头工作常常到十一二点。但当学生黄甜甜发来消息说贾家庄的孩子们需要一堂小麦课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公益活动他向来乐意参加,更何况是孩子们需要他。

这位大麦和小麦育种专家来到高粱之乡,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汾阳盛产高粱,是酿造汾酒的主要原料。在这片黄土高原与晋中平原过渡的土地上,高粱穗在秋风中摇曳,一望无际的红缨子像燃烧的火焰。但任喜峰要讲的是小麦——那种必须经历严冬才能在春天孕穗的作物。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周边的高粱地。

启动仪式上,拼多多捐赠的农耕博物馆正式揭牌。这座位于教学楼一层的空间,陈列着各式农学书籍和各类种子标本,墙上贴满了学生们用粮食拼贴的种子画。对贾家庄九年制学校的孩子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扇认识农耕文明的窗口,更是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任喜峰提前来到了讲堂,把从武汉带来的小麦和大麦标本摆在讲台上,又检查了一遍课件才正式讲课。他没有选择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是走到了孩子们中间;没有使用深奥的术语,而是把“面筋蛋白”比作“一张坚韧的网”;当讲到小麦必须经历低温的“春化”过程才能开花结实时,他停顿了一下,继续用孩子们能懂的方式说:“小麦不怕冷,必须经过这样低温阶段的孕育。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它可能就不开花不结籽。”

台下的孩子们安静倾听着。这个细节让人想起贾家庄本身的创业历史。1954年开始,全村动员劳力,硬生生把白茫茫的盐碱地改造成可以耕种的良田。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如今的贾家庄人回忆起来,仍能说出当年治水改碱的细节——哪块地挖得最深、哪户人家出力最多。这段集体记忆,像高粱的根系一样,牢牢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任喜峰为孩子们科普小麦。

“培育一个新品种,从开始到推广,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任喜峰顿了顿,语气里带着育种专家特有的坦诚,“而且成功率可能不到1%。也就是说,99%的尝试都会失败。”台下发出惊叹声。他笑了笑:“所以我们每年都要做很多很多实验,最后从中挑出最好的那一个品种。这需要很大的耐心。”

下课后,孩子们围住了任喜峰。有人问小麦能不能种在沙漠里,有人问为什么大麦的穗子是扁的。他蹲下来,一一认真回答,甚至把标本递给孩子们,让他们用手触摸、辨认。

一个男孩拿着大麦籽粒端详了很久,抬起头说:“老师,它真的有皮!”任喜峰点点头:“对,这叫有皮大麦,还有一种没皮的,叫青稞,是西藏人的主粮。”任喜峰两手牵着孩子,边把他们送回各自的班级边说着。他的手很大,皮肤粗糙,是常年在农田里劳作留下的痕迹。孩子们仰着头跟他说话,讲今天学到的新知识,讲自己答题赢得的小礼物。任喜峰认真倾听着,不时点头回应。

同学们仔细观察麦粒。

在这位育种专家身上,看不到一丝学者的矫饰。他用最朴素直接的语言,告诉孩子们种小麦的重要性:“小麦是主要的口粮作物,种植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而高粱具有抗旱、抗涝、耐瘠薄等特性,尤其耐盐碱能力强,但它对肥料的利用率高,很‘耗地’,最好进行合理的轮作。”如果不是集体统一规划、轮作休耕,贾家庄这片曾经的盐碱地,恐怕很难持续肥沃。

临别前,任喜峰对孩子们提出了三个期待:一是要有知农爱农的情怀,二是要懂得节约粮食,三是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农民。这三句话朴实无华,凝结着他与土地打交道多年长出来的人生智慧。

而这份智慧,也正是这堂公益课试图传递给孩子们的珍贵养分。

承接筹办这场田园公益活动的,是一位年轻的校长。1992年出生的高辰光,今年8月份刚被任命为贾家庄九年制学校校长。在这所拥有85位教师的学校里,90后占了大多数,整个团队充满朝气。2016年大学毕业后,高辰光就一直在这所学校担任体育老师。

贾家庄九年制学校校长高辰光介绍学校。

他提倡“松弛有度的学习”——上课要质量,活动要成长。他坚持让每个孩子都参加课后社团,而且必须是“百分百自愿选择”,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但一选就必须坚持三年。“市区的学校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学生太多。”高辰光有些自豪,“但我们可以。”

高辰光的办公室门口挂着一个信箱,那是孩子们给校长写信的地方。信箱里常常塞满小纸条,有的用拼音写着对学校的建议,有的画着小人和笑脸,还有的写“你很关心我们”。高辰光会认真收藏起每一封信,有时候直接去找某个孩子聊天。

为了这次的“与你种春天”公益活动,高辰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教学楼一层的农耕博物馆,从选址、布置到最后的展陈,他都亲力亲为。他组织学生们制作种子画,将大米、玉米、豆类拼贴出的图案,布置在博物馆的展墙上,成了博物馆里最生动的展品。活动前夜,他还在准备会上反复叮嘱负责拍摄记录的老师,要把画面拍完整,要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干了什么。

“多多农耕博物馆”里,展示了孩子们的种子画。

活动当天,即将外出参加培训的高辰光还安排副校长将办公室让出,作为志愿者老师们课间休息的后勤保障地。“我不在,大家都是学校的主人,活动照样能顺利完成。”他对伙伴们有足够的信任和默契。

高粱耗地,种了一年土壤里的养分就被吸走很多,需要休耕,需要让土地喘口气。教育也是如此——校长不在,学校照样运转,这才是真正的“轮作”智慧。一个好的系统,不应该依赖某个人时刻在场,而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贾家庄的集体经济,也为这场教育“轮作”提供了支撑。操场硬化、校舍维修,村里出钱出力改善硬件。孩子们也在引导下参与村里活动:在节庆时做讲解员,在研学活动中当志愿者。

在高辰光的规划里,学校要成为“家门口老百姓放心的学校”——小而精,小而美。这位年轻的校长,正在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上,进行着一场关于时间与耐心的实验。

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赴“春天”。

两天的课程里,校长不在,贾家庄的孩子们却见到好些新朋友——华中农业大学三田创新工作室的五位大学生讲师,心屿农场的心理疗愈老师,还有那位凌晨才匆忙赶到的大麦和小麦育种专家。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几乎能准确叫出每一位老师的名字:任老师、甜甜老师、小雨老师、麦子老师、小海老师、谭老师……每一个带着喜悦的称呼,都让讲师们既惊讶又感动。

心屿农场讲师谭莹,带来了“谷物画与自我探索课”。

这份热情的背后,年轻的讲师们也在仔细体味收获自己的思考。谭莹老师来自国内首家心理治愈主题农场“心屿农场”,也是“与你种春天”公益活动首次新增的幸福力课程讲师。她带来了一堂“谷物画与自我探索”课,让孩子们利用各式种子做拼贴画,表达自己。

当一个男孩用种子拼贴不出自己想象的画时,急得眼眶都红了,“我觉得我没有特长”。谭莹老师蹲下来,率先温柔肯定:“你能认识到自己像一只勇敢的老虎,说明你已经很厉害了。而且你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就是你宝贵的地方。”等孩子情绪渐渐平复,最终选择用文字的形式,写下“老虎”两个字,然后用种子一点点拼贴出轮廓。

课堂上,同学们耐心拼贴种子画。

一堂课下来,谭莹产生了一个困惑:留守儿童与土地的关系,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亲密。“现在很多农村孩子,家长根本不让他们接触土地。”她说,“不认识农具似乎是很正常的事。”

这一困惑,在另一间教室里得到了印证。农业专业的研究生李炎静讲授的是“酿酒智慧”课程,为了这堂课她专门研究了汾阳的气候、土壤和高粱品种。但让李炎静感到惊讶的是:孩子们都知道家乡特产是酒,也知道酒是高粱酿的,却不知道高粱长什么样。

当她把高粱籽粒的图片放到演示屏幕上时,很多孩子都将其认成了花生或豆子。李炎静在课堂上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解高粱如何变成酒。她把淀粉酶比作“小剪刀”,可以把高粱里的淀粉剪成糖,糖被酵母吃掉,就变成了酒。她把复杂的、看不见的生物化学反应,转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快速接受。听得入迷的孩子,还会不断举手提问;有些孩子即使似懂非懂,但也记住了“小剪刀”这个比喻。

研究生李炎静分享“酿酒智慧”课程。

与谭莹的困惑、李炎静的惊讶不同,华中农业大学三田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黄甜甜,来到贾家庄后最大的感受是震撼。贾家庄的集体经济,“以前只在书本里知道,从没亲眼看到”。她说,“这里的基础设施根本不像印象里的农村。”但在黄甜甜看来,“村里对老人、对孩子的照顾,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这些年轻的老师——谭莹带着困惑,李炎静带着惊讶,黄甜甜带着震撼——她们在贾家庄短短的两天时间里,都只为一个目标:在不确定中寻找可能。希望唤起孩子们对土地的热情,让这片土地葆有生机勃勃的未来。就像育种需要十年,成功率只有1%,但只要在那1%里,就值得所有的等待。

这或许就是“与你种春天”项目的最佳意义所在——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作物,更要让他们理解,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生命与土地的对话,都是时间与耐心的积累。

4 发酵:无声的生长

活动的最后,孩子们领到了拼多多准备的“种植大礼包”,里面装着种子、土壤、肥料和使用说明书。他们将种子亲手种下,在花盆边上写上各自的名字,时不时就跑去看几眼,担心水有没有浇够、阳光是否充足。大多数孩子都是住校生,教室后面那一排排小小的花盆,成了他们学习之外最牵挂的物件。

同学们在种植盒中播种。

校外的高粱地里,穗子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这种耐旱、坚韧的作物,在黄土高原扎根千年,见证了贾家庄从盐碱地到良田的蜕变。如今,它又见证着另一种蜕变——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生命如何在等待中找到根基。

小麦的“春化”,需要经历寒冬的低温,才能在春天完成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贾家庄1954年开始的治水改碱,何尝不是一场“春化”——在最艰难的时刻,集体的力量改变了土地的命运。那些年挖走的数万立方米盐碱土,就像小麦必须经历的低温,是蜕变的前提。

在这场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无声变革中,曾经汇聚集体力量治水改碱的人们,现在正践行着高粱轮作的智慧,让资源与人才在流动中各得其所,构筑起不依赖任何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年轻的教师正如育种家,在99%的未知风险中坚守,只为等待那1%的可能。这一切,都被“与你种春天”项目以大地为纸、岁月为笔一一记录。

项目发起方南方周末联合拼多多不仅将农耕博物馆、种植礼包带进校园,更将高校教授、大学生讲师、心理疗愈师等资源引入乡村课堂。从湖北鄂州、四川巴中到山西汾阳,在这片晋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土地上,继续播种着对农业未来的想象。这场公益行动正如作物轮作般,在不同的土壤中试验着田园教育的可能性。

一位男孩正在拆开种植大礼包。

而最像高粱酿酒的,是这场公益教育本身。高粱变成酒,需要淀粉转化为糖,糖发酵成酒精,这个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时间中悄然发生。教育也是如此。那些种在孩子心里的种子——对土地的理解、对劳动的尊重、对自己的认知——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会在漫长的时间里,像酿酒一样,慢慢发酵,慢慢积累,最终酿出醇厚的滋味。

正如拼多多在项目中所坚持的理念:农业的未来不仅关乎技术和产量,更关乎人与土地的情感连接。当企业将资源投入乡村教育,本质上也是在践行一种“农业长期主义”——不仅关注农产品本身,更关注一代代新农人的引导与培养。

十年育种,十年树木。当高粱红了、成熟了,孩子们在黄土地上播撒下的种子,也终将在时间的发酵中,长成这片土地上最坚韧的生命。

多多农耕博物馆内的植物标本。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