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让人意外的是,法院居然把做内容的自媒体公司和卖化妆品的花西子归成了“竞争对手”。
双11还没到,美妆圈和自媒体圈先炸了个大新闻。
有位博主因为写了篇《对话花西子离职公关》的文章,一审被判赔32万!
更让人意外的是,法院居然把做内容的自媒体公司和卖化妆品的花西子归成了“竞争对手”。
现在案子已经要二审了,不少博主看完却都提前慌了。
想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原委,还得从2023年那波“79元眉笔风波”说起。
当时直播间里一句关于眉笔价格的讨论,让花西子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
没过几天,花西子官方发了篇《一封信》回应,本想平息争议,结果反而让讨论更热烈了。
就在官方回应的第二天,那篇引发官司的《对话花西子离职公关》就上线了。
里面说“花西子公关部有人离职”“官方声明不是公关部写的”。
这些内容一出来,很快就被各种转发。
谁也没想到,两年后这篇文章会让博主赔进去32万,还牵扯出“自媒体和品牌是不是竞品”的大问题。
2025年6月,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判下来,博主得赔30万经济损失和2万合理开支,加起来32万。
法院为啥说自媒体和花西子是竞争对手呢?
原来博主背后的公司不只是写文章,还靠公众号、头条号这些账号接有偿推广。
而且推广的内容里就有化妆品行业的,靠流量变现。
法院认为花西子是做化妆品研发销售的,博主公司靠推广化妆品相关内容赚钱。
双方在化妆品领域抢的是同一个“交易机会”,所以算竞争关系。
这个认定一出来,不少做美妆内容又接推广的博主都开始自查,怕自己也踩了线。
再看双方争议最大的证据问题。花西子拿出内部人事数据说。
2023年9月到11月,公关部14个人里只走了4个,其中还有1个实习生和1个副总裁。
而且在文章发布的9月20号之前,只有1个“高级媒介公关经理”离职。
但博主这边说,信息是从“离职公关经理侯某”那来的,还提交了侯某的电话和录音文字稿。
可法院打那个电话没人接,侯某也没出庭作证。
录音的真假和完整度没法核实,最后认定博主没尽到“合理审查义务”。
现在案子已经进入二审了,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开庭时间定在10月17号。
最近一周有媒体报道,双方律师在“是不是存在同业竞争”。
和“算不算商业诋毁”这两个问题上吵得挺厉害。
博主这边还说,已经申请了相关证人出庭,希望能把信息来源的事儿说清楚。
至于二审结果怎么样,还得等开庭后才知道。
自从“眉笔风波”后,它的销量就有点忽高忽低。
2023年天猫双11彩妆榜单里,花西子排第九,到了2024年6·18首日,排名就在前十里来回晃。
不同媒体和数据平台的榜单算法不一样,但“销量波动”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人员方面,近两年来花西子的核心管理和视觉团队变动不小。
有创始成员和合伙人离职的消息,这些都是公开报道里能查到的。
不过花西子也在找新的增长方向,今年上半年推了一款“好气色防晒粉饼”。
这款粉饼刚出来的时候,花西子在小红书、抖音上找了不少博主推广。
相关的笔记量涨得特别快,她自己也进了一批货,卖得还不错。
看得出来,花西子是想靠这款新品打开“防晒彩妆”这个市场。
这起32万的官司,其实是给所有自媒体创作者和品牌提了个醒。
对创作者来说,核实信息、理清商业属性是底线。
对品牌来说,维护商誉要走法律途径。
规则越明确,大家做事越有方向。只要把流程做扎实,内容创作和品牌发展都能走得更稳。
来源:小张的科普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