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上海原创”引入时代活水,在全球演艺版图锚定上海坐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21:37 1

摘要:“昆曲与故宫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今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正是两大国宝级的文化IP双向奔赴、共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最新成果。”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10月17日晚,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

“昆曲与故宫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今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正是两大国宝级的文化IP双向奔赴、共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最新成果。”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10月17日晚,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亮相上海大剧院,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大幕。“上海原创”借助艺术节这一世界一流节展平台扬帆远航,在全球演艺版图锚定上海坐标。

“《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受邀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彰显艺术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10月16日上海大剧院彩排现场,谷好好骄傲地说,“我们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昆曲,从艺术节出发走向国际,外国友人通过传统戏曲了解中国,走进中国,那一刻我们真的感受到文化自信。”

2019年,上海昆剧团首次踏入故宫的大门,双方共同围绕学术研究、剧目创作、文化传播开展深度合作。《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200余种6467部11498册清宫戏本中精心整理改编出以中秋、重阳两大节令为主题的《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三出剧目,集结上昆五班三代强大演出阵容。

“以‘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精神,追溯昆曲创作的源头,并思考如何激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谷好好透露,上昆已着手思考第二季创作,“上海原创全新演绎中国故事,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更多可能。”

本届艺术节有“第一季”新生,有“终季”收官。历时近八年,舞台剧《繁花》将迎来终季首演。2017年11月,上海文广演艺集团首次宣布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金宇澄同名长篇小说《繁花》上舞台,并破天荒地将它拆分成三部曲上演。小说原作浩瀚的全景式城市图景、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经由熟悉的沪语慢慢铺陈,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回首这八年,《繁花》导演马俊丰感慨,“第一季演出经过了七年,第二季也演了三年。《繁花》终季,我们将继续使用沪语台词进行表演,期望能够精准地塑造市井人物形象并完整地传达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时代与地域特色。”

生活在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城市与人的故事,永远是最吸引中外观众的上海原创,《繁花》写上海的过去,《菜肉馄饨》写上海的当下。将在艺术节首演的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菜肉馄饨》改编自金莹同名小说,“上海爷叔”老汪每周六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市集,为儿子精心准备一碗菜肉馄饨,却意外在公园相亲角卷入情感旋涡。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担任评弹《菜肉馄饨》制作人,一级演员徐惠新任编剧及主演,为观众烹调出有别于同名电影的舞台味“上海馄饨”。

上海民族乐团《诗的中国》音乐会,则是又一部在本届艺术节首演的上海原创。与《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类似,创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灵感。乐团首度牵手知名学者骆玉明,以超越编年的历史纵深视角,撷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不朽名篇的精华,通过隽永的国乐之声灵动展现中国诗词承载的文化美学基因。

在艺术节上,优秀的上海原创“返场”,给观众惊喜。上海芭蕾舞团《百合花》改编自作家茹志鹃同名小说,7月以来,从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到海安大剧院,所到之处都掀起观演热潮。由赵氏工坊出品的《伪装者》集结十大剧种七位梅花奖得主和不少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得主,唱越剧的明楼,一口沪剧的汪曼春,京剧范儿的明台,锡剧声腔的明镜,更有黄梅戏、淮剧、甬剧,滑稽戏、音乐剧等剧种轮番登场。“艺术最高境界就是玩,开开心心玩艺术,对戏曲做一些实验性的尝试,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从艺五十年,《伪装者》主演、越剧名家赵志刚坚持在艺术节演戏、看戏、学戏,“《伪装者》中,我们十个演员进行十重唱,大家都挺兴奋。如果能引起更多同行对戏曲未来的思考,《伪装者》的意义也就有了。”

从大型户外交响合唱音乐会《布兰诗歌》到“一声为爱——纪念帕瓦罗蒂诞辰90周年音乐会”、半舞台版歌剧《女人心》,上海歌剧院堪称艺术节最忙碌的团队,参与6台8场精彩演出,在《马勒交响曲全集》、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布莱恩·特菲尔独唱音乐会中,也将看到上海歌剧院艺术家的身影。

“将创作融入当代语境,引入时代活水,浇灌出文艺百花园的繁盛景象。”谷好好的话,是所有艺术节“上海原创”演职人员的心声,“我们希望在本届艺术节这一国际演艺大码头和创作检阅场中,接受观众与市场的检验。”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