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回来,这两年考研这事儿,风向变了。以前大家挤破头往里钻,现在倒好,人数直线往下掉。教育部刚出的数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只有388万,比2024年的438万少了整整50万。要是再往前拉到2023年的474万,两年工夫就蒸发86万考生。
话说回来,这两年考研这事儿,风向变了。以前大家挤破头往里钻,现在倒好,人数直线往下掉。教育部刚出的数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只有388万,比2024年的438万少了整整50万。要是再往前拉到2023年的474万,两年工夫就蒸发86万考生。
这降幅创了20年新低,11%的同比下滑,让人忍不住想问,研究生学历这张牌,到底还值不值钱了?以前总觉得多读几年书,就能多条出路,现在看来,事儿没那么简单。就业市场这池水,搅和得越来越浑,研究生找工作反倒不如本科生利索。
从2014年的172万起步,到2023年峰值474万,考研人数足足翻了近三倍,那时候谁都觉得读研是铁饭碗,是跳板。结果呢,转眼2024年掉到438万,今年再剁50万,388万这个数字听着都空荡荡的。11月21日教育部一公布,网上就炸锅了。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研究生招生计划还稳着呢,2025年专硕招生人数比去年多1.9万,可报考者就是不买账。这说明啥?大家开始算细账了,报名不光看热情,还得掂量回报。
热门专业像计算机、金融,竞争还猛着,但整体基数缩水,意味着冷门专业更冷。报告里提,78%的学生觉得读研投入和就业期望不匹配,这话接地气吧。过去15年连涨,现在拐点来了,连续两年下滑,10年来头一遭。有人发帖,说“学历贬值跑赢房价缩水”,听着夸张,但戳中痛点。
不是学历彻底没用,而是大家醒过味儿来,盲目卷学历的风险越来越大。教育部数据不是孤立的,智联招聘的报告也佐证,2024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55.5%,但分学历看,问题就出来了。
就业率这块儿,研究生真有点尴尬。2024年智联招聘大学生就业力报告直白点出,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44.4%,本科生45.4%,大专生倒高达56%。
这反差听着就别扭,高学历低就业,普本院校硕博更惨,只有33.2%,比本科生的43.9%低了10个百分点。去年还好点,硕博56%,本科47.5%,今年直接倒挂。为什么?企业招聘逻辑变了,不是不认研究生文凭,而是看性价比。
拿互联网公司举例,HR们挑人分层:顶尖学校清北复交、哈佛耶鲁的,去抢着做核心研发,年薪40万起步。剩下呢,要么低薪招本科大专生干执行岗,基础工作上手快,稳定性高。双非研究生呢?卡在中间,既没顶尖光环,又不愿降薪从基层爬,offer就黄了。
招聘平台统计,双非研究生就业率比同类本科低10%,三年读下来,找工作反倒慢半拍。餐饮连锁的运营岗,本科生乐意跑门店调研,研究生常觉得掉价,宁愿坐办公室,这就难管了。
再看整体,2023年研究生招生130.2万,在学388.3万,毕业一大波。国家统计局数据,年轻人就业机会稀缺,硕博预期薪资高,但现实offer少。2024届清华大学就业报告,本科生出国深造18.4%,硕士7.3%,说明高学历不等于高流动。
经济观察网分析,研究生就业难于本科,根子在市场饱和。过去硕士稀缺,现在泛滥,含金量分化。顶级专业还香,清华北大计算机硕士大厂SP offer稳拿,但普通双非的,简历扔出去石沉大海。有人吐槽,“硕士就业输给本科”,点赞上千,这不是个例,是趋势。
这局面下,学生心态转折明显。过去考研是为逃避就业,现在反过来,就业难推着人弃考。国考报名303.3万,本科占比68%,分流严重。留学也抢人,2024年出国潮起,考研报名就萎了。
报告说,考研“唯一性”破了,选项多了,大家挑实惠的走。研究生offer率首低于本科,扎心,但也逼人理性。不是学历没用,是得对口、对路子,不然三年白搭。
三大原因里,成本高这块儿最直观,先从钱说起。学硕年费8000到12000,还凑合,专硕热门专业金融计算机,动辄5万8万起步,顶尖MBA三年超30万。
一个普通家庭,三年8万学费,父母咬牙凑,生活费报名费再加,够呛。教育部报告没细说,但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经济压力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过去读研是投资,现在是负担,回报周期拉长,3年后市场变天,谁敢赌?
时间成本更狠。备考二战三战常见,四年砸进去,同龄人早上班升主管,攒钱攒人脉。你呢?从零起步,还背年龄包袱。企业隐形门槛30岁以下,25岁毕业的研究生就边缘了。
有人算,考研四年,机会成本上百万,值不值?值就得看专业,医生律师高校教师必须硕士,不然进不了门。三甲医院医生门槛硕士,一线法院检察院竞争,硕士筛掉一半人。但冷门跨考的,纯混文凭,毕业简历空洞,企业HR一看就pass。
金钱时间双重压,考研报名曲线直线下滑。2023前15年涨,峰值后两年砍86万。讨论里,“晚两年成功概率大增”,但努力不等于红利,顺势而为才王道。成本高还带隐形成本,心理压力大。
报告里,学生说读研为就业竞争力,结果市场不认账。留学考公分流,国考万人一岗,本科直奔稳定岗,考研呢?上岸难,复试导师关系户优先,普通生科研论文署名还被抢。关系户拿奖学金毕业顺溜,普通人多干活少回报,这不公让信心崩。
再说教育本身,课程老化严重。市场营销专硕还讲传统广告,直播电商私域运营几乎没影。毕业技能就Excel调研,企业要的数字化运营不会,HR调侃“三年等于大本科,架子大能力小”。
导师关系扭曲,学生叫“老板”,像打工仔。实验室导师包工头式,优先领导孩子,普通生熬夜改论文,第一作者给亲戚,只因“指导思路”。这环境,普通家庭学生最吃亏,网上吐槽一堆,读研动力没了。
成本账一算,考研不香了。不是坏事,是理性觉醒。过去卷学历跟风,现在问自己:为啥读?这专业就业咋样?学校有竞争力吗?瞎考逃就业,只会更惨。教育部数据,78%学生觉投入回报不对等,这话多实在。
考研降温,局部竞争反倒烈。2025国家线降10分,388万报考,招生计划稳,热门校专业报录比更高。顶尖硕士还抢手,清华北大计算机年薪40万,医学法学敲门砖硬。但水货文凭时代过,市场物以稀为贵,数量多含金量分化。双非冷门,性价比低,读了不如本科直奔职场。
长远看,这退潮利好。逼人别把学历当万能钥匙,过去以为考上改命,现在知是敲门砖,能力视野心态才站得住。纠结考研?先问三问:职业规划需不需要?学校专业硬不硬?目标清不清?想通了,比死磕题库强。“成功不是努力函数,是能力加时代红利”,就业难成本高教育旧,三大原因合力,但也推着人深耕自我。
话说回来,选择没好坏,只有合适。读研就冲专业深造,工作就攒经验人脉。热门别盲追,沉心提升。文凭值钱不在于纸张,而在过程学到的东西。考研人数暴跌50万,找工作研究生不如本科,这信号醒脑。
未来,学历还是梯子,但得踩实脚。学生家长企业,都得适应这新节奏,别再一刀切。经济下行,就业饱和,高教升级得跟上。考研热退是好事,说明大家开始算长远账。
来源:源先生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