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岸畔“三变”变出“新稻路”——双辽市东明镇水稻产业“升维”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7 21:07 2

摘要:“那时候,这里都是涝洼地,种植玉米十年能有七八年没有收成。”东明镇农业站站长项春清站在田埂上,向记者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项春清在东明镇工作了近三十年,当听到老干部带领实施的这场深刻的农业变革故事时,感慨不已。

金秋辽河畔,双辽市东明镇的稻田里,数台联合收割机正轰鸣着“绘制”丰收的轨迹,空气中弥漫着新稻的清香。

这幅丰收画卷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产业变革——东明镇通过“思路之变”“模式之变”“价值之变”的三级跳,实现了从“十年九涝”到“鱼米之乡”的华丽转身。

一变:思路之变——从“涝洼地”到“高产田”的华丽转身

站在东明镇前太平村的高地上极目远眺,连片的稻田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谁能想到,这片如今丰饶的“鱼米之乡”,在几十年前还是“十年九涝”的低产田。

“那时候,这里都是涝洼地,种植玉米十年能有七八年没有收成。”东明镇农业站站长项春清站在田埂上,向记者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项春清在东明镇工作了近三十年,当听到老干部带领实施的这场深刻的农业变革故事时,感慨不已。

“种一坡收一车,种一洼收一耙”,老农谚道出曾经的无奈。转机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东明镇党委政府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顺应自然规律,引水种稻,变“水害”为“水利”。

“刚开始推广水稻种植时,可没少碰钉子。”项春清回忆说“老百姓习惯了种玉米,对改种水稻既缺乏经验,也缺乏信心。”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镇里组织农技人员包村包户,手把手教农民育苗、插秧、管理。

思维的转变,激活了沉睡的土地。东明镇地处东辽河流域下游,丰富的水源从劣势转为独一无二的优势。土壤在河水的滋养下愈发肥沃,加之充足的光照,共同构成了孕育优质粳稻的绝佳温床。然而,东明人并未止步于“靠天吃饭”。他们将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推动了一场持续至今的生产方式革新。

项春清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技术的变迁:“育苗从最初的‘散沫土法’,到后来的钵盘育秧,技术越来越先进。用种量从原先一亩地一百多斤,降到现在的五六十斤,精准又高效。”这背后,是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全面普及。镇农技人员长期扎根田间,指导农户如何控制水温、如何合理密植、何种品种该施何种肥,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农民心中。

思路一变天地宽。曾经的“包袱”甩掉了,如今的东明镇,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600公顷,成为双辽市名副其实的“粮仓”。这一步棋,激活了东明农业发展的整盘棋,也为后续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变:模式之变——从“单打独斗”到“军团作战”的效能发展

产业基础有了,但如何从“大”到“强”?东明镇的答案是:推动生产关系的“模式之变”。

首先是土地的“聚合”,通过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小田”变“大田”,为规模化、机械化扫清了障碍。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新的农业生产主体。

“以前一家人围着十几亩地转,累死累活。现在我一个人管理几百亩地,全靠这些‘铁家伙’。”东明镇种植大户姜海龙指着田里的农机感慨道。从智慧育苗、高速插秧、无人机植保到联合收割机收获,全程机械化已成为东明稻农的“标准动作”。

姜海龙今年种了8公顷水稻,他给记者算了一笔效率账:“原来一公顷地收割需要15天,现在3个小时就能完事!”效率的提升直接促进了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增加。他的侄子,28岁的姜东,作为一名现代农机手,正驾驶着收割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驰骋。他们是这场效能革命的亲历者,也是受益人。

前太平村的实践更具说服力。村党支部书记宋军算了一笔账:村里领办的合作社汇聚了158名社员,服务着80多户农户,合作社今年流转、托管土地90多公顷。“我们通过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机械化作业,每公顷地为农民节约成本1500到2500元。一些老年人想种地但力不从心,我们的托管服务让他们既能保留土地,又能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宋军说。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治理创新,让年迈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老有所依,田有所管”。

三变:价值之变——从“卖原粮”到“卖品牌”的品质一跃

有了规模化和高效率,东明人开始思考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如何摆脱“原粮经济”的路径依赖,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这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价值之变”。

在双辽市精粮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记者找到了部分答案。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稻谷经过清理、脱壳、碾米、抛光、色选等十多道工序,变身为一粒粒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精制大米,随后被封装入袋,打上“东明鲜米”的标签,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米业负责人桂景楠是一位返乡大学生,八年前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接手父亲的米业加工厂,亲眼见证了行业的巨变。“设备不断更新,理念持续进步,我们坚持‘精益求精,质量做好才有市场’。”

如今,他的米业工厂日加工能力已达200吨,年处理水稻超过2万吨,产品已销往云南、贵州、四川、上海、北京等二十多个省市。“我们这里的大米品质优异,可以与五常、万昌等知名产区的大米相媲美。”桂景楠自豪地说。

价值提升,“品质筑基”。东明镇大力推广“吉粳88”“中科发5”等优质品种,配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控灌和绿色防控技术。一批新农人更是敢于“吃螃蟹”,试种富硒水稻等特色品种,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东明镇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东明稻米’区域公共品牌,讲好我们‘辽河之水灌溉、黑土精华孕育’的生态故事,让我们的好大米实现从‘品质优势’到‘品牌优势’的跨越。”东明镇镇长孙洋介绍。

从被迫转型的“思路之变”,到提质增效的“模式之变”,再到追求高值的“价值之变”,东明镇的水稻产业完成了一场精彩的三级跳。

这条“稻”路,是科技引领之路,是组织创新之路,是品牌强农之路,更是三产融合之路。

辽河奔流,稻香绵长。一颗颗饱满的稻米,承载的不仅是东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映射出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图景。辽河岸畔,东明镇的这条“稻”路,正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记者 侯春强

编辑:迟瑞冰

初审:张立蕴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来源:吉林农村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