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 年,有位志愿军战士爱上了一位朝鲜姑娘。他没回中国,连自己的中国国籍都放弃了,就为了能跟这位姑娘结婚。等到老了以后,他带着七个孩子,终于回到中国定居了。
1958 年,有位志愿军战士爱上了一位朝鲜姑娘。他没回中国,连自己的中国国籍都放弃了,就为了能跟这位姑娘结婚。等到老了以后,他带着七个孩子,终于回到中国定居了。
1981 年秋天,丹东火车站的广播声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的男人,一边扶着身边的女人,身后还跟着七个个子高矮不一样的孩子。
脚刚踩上站台的水泥地,这个男人 “扑通” 一下就跪了下来。他哭着说:“娘,儿子回来了。”
这个男人叫王兴复。23年前,他为了那位朝鲜姑娘留在了异国他乡,还主动放弃了中国国籍。现在,他带着一家九口人,总算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抗美援朝那段时期里,唯一一个经过中朝双方正式批准,能和朝鲜姑娘结婚的志愿军战士。
故事得从 1950 年开始讲。那年王兴复 20 岁,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被分配到了志愿军第四兵站后勤部队。
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个没拿过勋章的后勤兵,后来会做出让整个部队都震惊的决定。
刚到朝鲜的时候,王兴复的任务就是修路、运送物资。美军的飞机整天在头顶上盘旋,后勤部队成了他们重点轰炸的目标。
有一回运送弹药,卡车被炸弹掀翻了,王兴复被埋在了碎石堆里。战友们把他挖出来的时候,他怀里还紧紧抱着没被损坏的弹药箱。
“只要能把物资送上去,就算死了也值。” 多年以后,王兴复跟孩子们说这话的时候,声音依旧特别坚定。
1953 年,停战令下来了。大批志愿军都撤走了,王兴复却被留在了朝鲜平安南道江东郡的石岭村,帮忙搞战后重建工作。
村民们见到志愿军,都会主动过来搭把手。就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 17 岁的吴玉实。
第一次见面是在修路的工地上。这个瘦高的姑娘,抡起锄头来比男人还有劲儿。可到了休息的时候,她却躲在角落里偷偷啃着硬邦邦的玉米饼。
后来王兴复才知道,吴玉实的两个哥哥都死在了战场上,父亲早就不在了,家里就只剩她和腿脚不方便的母亲,日子过得特别苦。
从那以后,王兴复就开始主动帮吴家干活。修房顶、挑水、种地,还把部队发的压缩饼干省下来,给吴玉实的母亲吃。
两人语言不通,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交流。王兴复教她写 “中国”“和平” 这些词,吴玉实就教他说朝鲜语里的 “谢谢”“吃饭”。
有一次,吴玉实发高烧,王兴复背着她走了十里山路去卫生院。路上摔了好几跤,到地方的时候,他自己的膝盖上全是血。
后来吴玉实学会了中文,经常给王兴复唱他教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到 “我们万众一心” 那一句的时候,两个人总会同时红了眼眶。
感情在这种默契里慢慢变深,可一道铁规矩挡在了他们中间:志愿军严禁和朝鲜女性通婚,要是违反了,就得按军法处置。
王兴复只好把对吴玉实的喜欢藏在心里,一直到 1958 年 10 月,撤军的命令传了过来。
战友们都在收拾行李,盼着能早点回家,王兴复却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要是走了,她们娘俩可怎么办啊?” 他在日记里写下了这句话。
犹豫了三天,他硬着头皮找到部队首长,递上了想留下来和吴玉实结婚的申请。
首长拿着申请,眉头皱得特别紧:“王兴复,你入伍都十年了,马上就 29 岁了,可纪律就是纪律,不能改!” 王兴复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直到吴玉实的母亲拄着拐杖找到兵站,递过来一封写得歪歪扭扭的信,信上就一句话:“我女儿心里只有一个中国人。”
战友们也都过来为他求情,说他照顾吴家两年多了,村里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最后首长一拍桌子:“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但也提了条件:必须就地复员,脱离军籍,这样才能避开纪律的约束。
复员手续办完之后,更大的难题又来了。要和吴玉实结婚,要么带着她回中国,要么留在朝鲜,放弃中国国籍。
王兴复看着吴玉实母亲苍老的脸,咬了咬牙说:“我留下。”
1959 年,王兴复正式加入了朝鲜国籍。两人在村里办了婚礼,没有照片,也没有像样的仪式,就只有一桌糙米饭、几瓶烧酒,还有几个偷偷赶过来的老战友。
朝鲜方面记得他的贡献,安排他到华侨小学当校长,教孩子们汉语和历史。
每一个孩子出生,他都坚持给孩子起中文名字:“就算我成了朝鲜公民,我的根还是在中国的。”
婚后的日子过得清贫,但也算安稳,七个孩子陆续出生了。王兴复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就帮着家里喂牛、种地。
可每到深夜,他总会拿出珍藏的中国粮票,对着北方的方向发呆。
1970 年,王兴复第一次申请回国探亲,信里就一句话:“母亲年纪大了,我想回去看看。” 结果因为 “手续不全、身份不明”,申请被驳回了。
在那之后的十年里,他每年都会写申请,可每次都被挡了回来。
吴玉实看在眼里,没说什么,只是悄悄学起了中文,还跟着村里的华侨学做中国菜。
1975 年,吴玉实的母亲去世了。料理完后事,她对王兴复说:“我们去中国吧,你在哪儿,咱们的家就在哪儿。”
第二次更改国籍,比想象中难得多。要经过朝鲜当局批准,还要中国驻朝使馆审核,最后还得报备外交部。
好在朝鲜方面知道他为当地重建做的贡献,中国方面也核实了他的志愿军身份,流程虽然麻烦,但还算顺利。
1981 年,王兴复带着全家出发回中国。年纪大的四个孩子跟着他恢复了中国国籍,年纪小的三个还暂时保留着朝鲜籍。
火车进入中国境内的时候,吴玉实指着窗外的玉米地,用生硬的中文说:“这地方,跟你以前说的一样,绿油油的。”
回到辽宁海城之后,政府给了他们 1000 元安家费,还安排了住房。王兴复被分到了变压器厂当工人。
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车间的,别人劝他歇一歇,他就说:“国家还想着我,我得干点实事才行。”
吴玉实在朝鲜族邻居的帮衬下,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学会了包饺子、写春联,没几年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了。
有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笑着说:“中国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丈夫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晚年的王兴复不爱说话,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去烈士陵园。在志愿军纪念碑前面,他能站很久很久。
他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什么特殊要求,一直到 90 岁去世,身上穿的还是那件旧军装。
他的墓碑上没有多余的字,只刻着:“志愿军老兵,魂归故土。”
这个普通战士的一生,藏着最动人的抉择。为了爱情,他放弃了国籍;为了亲情,他坚持等待;为了家国,他始终心怀感恩。
他的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故事,却用一辈子的时间,说明了什么是 “情深义重”,什么是 “落叶归根”。
来源:人物故事探秘
